☉姚志華
用責任感提升獲得感
☉姚志華

習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改革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由此聯想到軍隊建設改革,要最大程度煥發官兵強軍興軍的熱情,同樣需要提升官兵的“獲得感”。所謂“獲得感”,顧名思義,就是讓人有收獲的感覺,強調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不僅是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既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官兵的“獲得感”來自于領導的“責任感”,與領導的“責任感”是成正比的。領導只有心里時時裝著官兵,工作處處為了官兵,不怕艱辛、不怕吃苦,真心實意地為官兵排憂解難,最大限度地讓官兵獲得發展、得到認可、感受榮譽、享受權利,才能用自己的責任擔當換來官兵的幸福滿足。
要讓官兵獲得更多發展進步。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也是時代元素中最鮮活的元素。官兵都是抱著發展進步、成長成才的美好愿望參軍入伍的。因此,領導要把促進官兵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責任,像父母疼愛子女、兄長愛護弟弟妹妹一樣關心他們的成長進步,毫無保留地手把手傳授官兵渴望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使其在軍營能有成長進步的基本依托;要認真發掘官兵個人的特長,及時搭建好展示舞臺,使其在軍營能有與眾不同的突出表現;要及時督導,盡力“治療”戰士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在軍營能有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要真心幫助解決官兵在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困難,使其在軍營始終擁有積極上進的堅定信念。
要讓官兵體會更多尊重認可。美國著名教授詹姆士說:“人類天性的至深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任何人最深層、最本質的需要都是渴望被尊重、被認可,只有當一個人被重視,受到有效激勵時,其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實踐證明,滿足官兵尊重的需要可以產生強大的推動力,激發官兵的正能量,進而提升戰斗力。尊重的需要首先來自自尊,屠格涅夫曾說過:“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可見,自尊才是尊重的根本。這就要求領導必須在日常工作生活訓練中,積極引導官兵正確認識自我,用理性與思考讓官兵產生加強自尊以實現尊重需要的自我滿足。此外,還要積極為官兵架梯子、鋪路子、搭臺子,鼓勵他們為部隊建設出謀劃策,使他們的能力有效發揮、價值充分體現,真切感受到自己在軍隊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增加對自身實力與價值的認可,進而獲得受尊重的滿足感。
要讓官兵感受更多榮譽激勵。榮譽是軍人的第二生命,崇尚榮譽是我軍的光榮傳統,能產生巨大的驅動效應,能催生經久不衰的練兵熱情,能讓官兵感受到投身訓練備戰實踐的光榮感和成就感。因此,要結合基層部隊青年官兵的特點,用好儀式、濃厚氛圍、搞好宣傳,通過給戰士家庭發喜報、讓官兵和家人同臺領獎、聯系地方媒體采訪等,加強軍隊和地方、家庭的互動,擴大榮譽的影響效應,實現“一人受獎全家光榮”“一枚獎章光耀四方”的效果,使官兵的精神狀態昂揚起來、積極性調動起來、主人翁意識煥發出來,讓榮譽激勵產生的“獲得感”成為強軍興軍力量的倍增器。
要讓官兵得到更多利益保障。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跟他們的利益有關。”鄧小平也說過,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主義。提倡奉獻并不意味著反對正當利益。個人利益是客觀存在的,是個人活動的前提和動力。軍人也有諸如購房結婚、子女入學等現實需求。因此,只有把官兵利益高舉頭頂,保障軍人正當權益,積極改善軍人福利待遇,千方百計為官兵排憂解難,為官兵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充分保障官兵住房、休假等合法權益,積極為官兵解決婚戀醫療、涉法維權等現實難題,在官兵最盼上送溫暖、最急上見真情、最怨上化矛盾、最煩上解憂愁,才能形成與官兵犧牲奉獻相適應的物質保障機制,讓官兵在組織的陽光下昂首闊步前行。
【作者系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