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讀人的學問
☉朱谷忠

如果說社會是一部大書,那么,每個人的一生或許就是其中的一個段落或章節了。由此想來,人,其實是可讀的。
詩人邵燕祥在一首詩中曾這樣讀過人,他說:“有的真誠,卻是簡裝本;有的虛偽,卻壓模燙金”;而有的人呢?“跟你聯床夜話,如一盞燈,一盆火,如一見如故的新知,久違重逢的故人”;但也有一些人,“經常出現面前,語言乏味而面目可憎,或絮叨百遍千遍的套話,或大聲傳播隱私和丑聞”。看來邵燕祥讀人確是讀得入木三分,精彩紛呈。
我在讀人方面沒有經驗。過去常常讀得十分概念化,非常抽象,或者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看來這與我的經歷和早年所接受的教育有關。那時候讀人不外是課本和電影,好人壞人,常常僅通過幾行文字或幾個鏡頭就能讀出結果。這種讀法,太過簡單,也太過片面。再后來,社會接觸的面多了廣了,認識的人也是一批又一批,這就不免給自己提出了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社會相,是否應分別采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辯證的全面的讀法呢?事實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
讀人和讀書有近似之處:一本書初看不覺怎樣,反復看幾遍則可能看出好處。有的書缺點是明顯的,但仍不失為一本好書。讀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的人看似太過書呆氣,多接觸多了解,卻發現他們對事業有著一往情深的氣質和精神;有的人看似古怪,又往往在某個領域里表現出非凡的才氣;有的人盡管有粗放的一面,但干起事業來卻一往無前、極具開拓的銳氣;當然也有一些人物,看似道貌岸然,背地里卻干著最骯臟的勾當。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在讀人時細加分析。
總之,人是復雜的,我們讀時思想也得復雜一些,切忌讀一回就給人下結論,讓自己的思辨成為被風所左右的紙鳶,最后淪為盲人摸象的游戲。讀今天的人要這樣,讀過去的人也應這樣。中國有一條古語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看就是讀人的最好方法和經驗。
人是可讀的,但需要時間。有的人,需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才能讀懂、讀透。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