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隋吉林 楊美瓊
破題文化城鎮化
劉洋 隋吉林 楊美瓊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建筑等文化烙印,也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基礎。但是,隨著城鎮化加速發展,城鄉之間人口逆流,新一輪“上山下鄉”來襲,很多城市千城一面、千鎮一面、千村一面的矛盾凸顯——經濟高歌猛進沖淡了濃濃鄉愁,記憶中的美麗家鄉變成了冰冷的水泥森林,城市文脈、城鎮靈魂在消失……
城鎮化建設性破壞
部分城市貪大求洋、照搬照抄,脫離實際建設國際大都市、工業中心城市,“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個性被破壞。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把農民集中到城鎮社區,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據調查,近年來平均每天有300個村落消亡,每分鐘都有文化遺產遭遇不可逆轉毀壞。
另外,我國農村、城鎮環境污染形勢嚴峻,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危及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態安全和農產品安全。

厭倦了城市生活,青島退休市民沈英夫婦自駕房車在海南拍照留念。5月2日,沈英夫婦自駕房車從青島出發,開啟了“新絲綢之路”旅程,計劃歷時4個多月游歷亞歐24國。CFP/供圖
文化建設乏力
基層文化建設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很多地區公共財政多為“吃飯財政”,投入到文化建設的資金少,缺口較大,沒有形成法定規范,例如黑龍江一些貧困縣全年財政收入不到5億元,財政支出達到了15億元以上,只能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而文化建設往往因為觀念、市場等因素被納入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軟性投入部分,只能靠邊、靠后站。
基層專業文化人才隊伍匱乏。基層的傳統文化專業人才流失嚴重,缺乏既懂專業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文化館、文化站等基層陣地還存在專干不專職、專職不專業的問題。
文化管理機制滯后。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改革、政府統籌協調、文化產業扶持等文化管理機制嚴重滯后,對文化建設尤其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較難形成有效的支撐、保障作用。
傳統文化保護功利化、糟粕化
一些地方官員熱衷于搞傳統文化政績工程,將本地有多少國家級、省級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視為中心任務。一些傳統文化項目不加區分地進入文化市場,迎合、貼合消費者需求,作坊變成生產線。如果一味追求“重形式、重經濟、輕保護、輕管理”,盲目性、功利性、湊熱鬧占據主導,真心落到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上的實效自然有限。
農村環境整治的本土文化內蘊
未來城市在城鎮建設規劃時,應更加重視體現本土文化和文脈傳承。在農村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過程中,開展鎮村風貌打造,豐富建筑形態、風格樣式,避免風貌雷同。對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和國道、省道兩側建筑,農村重要道路、廣場等重要區域,進行風貌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全面清運農村河道及兩岸垃圾、淤泥,清理關閉河道內違禁養殖,提升農村水域環境質量,治理農村河流溝渠污染,強化生態渠系維護改造。加強鎮村新型社區配套管網和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清理關閉違規養殖場,強化土壤環境保護,加強對農村地區生產廢水、廢氣、廢渣和噪音等污染的監測監察。
明確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將政府職責上升到法律化、常態化。立足各地新型城鎮化推進實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文化建設管理制度。政府部門要推動書法繪畫、地方戲曲、傳統技藝等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發揮優秀傳統文化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的積極作用。將傳統文化保護納入法制軌道。
精準扶持文化傳承人。政府部門要對文化傳承人建檔立卡,掌握底數,幫助他們申請政策資金、培養人才,解決實際問題。設立專項資金對傳統文化項目開展搶救性、生產性等分門別類保護。
扶持有市場價值的傳統文化。政府部門應鼓勵文化傳承人、文化能人興辦文化小微企業、工作室等市場主體,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項目、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與區域內外的旅游、演藝等產業有機整合。推進“一縣一平臺”、“一鄉一品牌”、“一村一團隊”建設,形成品牌示范帶動效應。
適度產業開發
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鏈。政府部門、文化傳承人(能人)、企業、金融資本要抱團形成合力,將傳統文化創意化、商品化、產業化,建立農旅一體化等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搭建產銷平臺,打造工藝品、鄉村旅游、培訓、文博等多業態產業鏈。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的公共文化產品,強化文化創意設計,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支持各地依托當地歷史文化遺產,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歷史文化教育,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寓教于樂,傳承文脈。
引導傳統文化保護較好的古鎮、古村、古街開發特色文化紀念館、傳統商業街區、庭院式主題會所等旅游項目,突出文化、歷史、生態等資源優勢,吸引城市人前來觀光、度假、休閑、養生。
搭建基層文化市場平臺。通過培育傳統文化博覽會、展銷會、展館、展區等市場平臺,以企業、品牌的形象而非老藝人的個體形象,融入現代商業社會,走入尋常百姓家。例如,北京、深圳的文博會設立了“非遺”館,分水油紙傘這樣全國各地有特點和亮點的非遺項目和產品紛紛在文博會上亮相,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既要保留傳統的傳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擴展其文化市場。
新型城鎮化更應記得住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村要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近年來,遵義市花茂村統籌推進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該村考察,有感而發地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花茂村的實踐可見,文化城鎮化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要義所在。其一,狠抓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容貌秩序管控、水域環境治理和環境污染防控,可以塑造特色風貌,提升環境品位和文化內涵;其二,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可以解決文脈傳承問題、傳承人的吃飯問題,也能富足當地文化生活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