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芳 北京明明德人才發展中心發起人
公益人才培養亟待“下基層”
吳群芳 北京明明德人才發展中心發起人

最近,我加入了北京一家支持性社團,這家社團稱有100多名機構會員。雖然參加該社團活動并不多,僅從有限的會議看出,社團活動質量和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今年春節前,一位廣東地區新成立公益組織的項目負責人在QQ上咨詢,探討他們機構應該做什么,公益項目從哪里做起。該負責人士告訴我,她是機構的唯一全職員工,當我問她機構的定位、有什么打算時,基本是一問三不知。“公益人才培養”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常談,但仍得不到解決,這是目前我國公益事業最大的短板,如果不及時修補,公益事業要深化、要飛躍是很難的。
當然,在目前大環境下,公益人才培養實在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的,更不是三年五載能夠解決的。從個人經驗、微觀層面上講,我認為,公益人才培養急需“下基層”。這里的“下基層”主要指:
要大力加強中層管理者和一線員工的培養;
要貼近機構和個人的需求,注重實用性;
要從北京、上海“下”到二線以下的城市和農村。
2014年9月第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展示交流會上,南都基金會等8家機構聯合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發布了《2014中國公益行業人才發展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人才培養計劃覆蓋近三成從業者,獲廣泛認可。在受訪者中,29.4%曾參與過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其中,高層管理者占38.8%,中層管理者占29.9%,普通員工占17.4%。
4月份,公益慈善論壇發表了一篇題為“國內公益慈善人才培養項目/機構大盤點”的文章,顯示有34個人才培養計劃/機構中,半數以上定位在公益領袖及高端專業人才(公益慈善管理碩士、博士)的培養,鮮有關注普通員工能力培養的。這個調查印證了我的憂慮:現有的公益人才培養項目/機構,精力都集中在中高層管理人員上,嚴重忽視了基層員工。
應該說公益行業的人才培養需求是全方位的,當然也包括公益領袖的培養。然而,一個行業、一個機構要發展,單一強調高端人才的培養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是會出問題的。以前我們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高鐵時代這句話已經不適用了,動車、高鐵之所以比傳統的火車快,主要原因是動力裝置分布到了列車的不同位置,而不是集中在車頭。公益行業、公益組織的發展同樣如此,高管能力再強,如果中層管理者和基層員工不能擔起他們份內的職責,機構的戰略、計劃就無法落實到行動,無法轉化為成果,機構也就無法可持續發展
據我了解,不少高管面臨這樣的局面:有強烈的“孤獨感”,感覺與團隊“距離太大”(眼界、理念、能力)、“帶不動”;分配給不同崗位員工的工作,常常有不能按時保證質量完成的,最后都得由一把手“兜底”,于是高管“順理成章”地成為機構最忙最累的人;面對突發事件,高管還要充當“消防隊員”的角色(《報告》中顯示:35.5%的高管認為工作強度非常大)。長此以往,員工沒有成就感、能力得不到提升,高管也會出現職業枯竭現象,對機構目標的達成、團隊效率和氛圍、隊伍的穩定性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這其中,當然不能排除高管自身的能力問題,然而中層管理者、基層員工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層管理者是機構的中流砥柱,他們是機構戰略的執行者、戰術的制定者,是高層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橋梁,他們負責本部門目標的實現、團隊的建設和員工能力的培養。基層員工在組織中是執行者的角色,主要體現在自我管理和團隊協作上。一個機構要完成目標和使命,需要依靠每一位員工盡職盡責、團結協作。所以,中層管理者和一線員工的能力培養,與高管一樣重要,必須讓中層管理者和一線員工能干在前頭。
調查顯示:83.1%的公益組織為員工提供或購買過提升崗位技能的培訓,49.7%的培訓是其他機構提供的無償培訓。如此高比例的免費培訓,在減輕公益行業人才培養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弊端:
一是,存在參與者“被培訓”的現象。
因為是免費培訓,參與機構和個人不必掏腰包,于是導致參與者“蜂擁而上”。常常是機構管理者認為本機構有培訓需求,于是指派一名或幾名員工報名參加培訓,但員工往往認識不到培訓對于機構和個人的重要性,感覺自己“被培訓”,具體體現在:參與者消極被動、投入程度低,培訓對于該參與者個人成為變相“休閑”,參與者本人及所在機構收獲了了,影響培訓整體氛圍,更主要的是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
二是,部分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由于不同機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開展的業務活動分屬不同的領域,其人才培訓需求差別很大;即使同一家機構,不同崗位員工的現狀和培訓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開展一期人才培養活動,主辦方前期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很多,也非常重要,包括:確定(或篩選)培訓機構及對象、人數規模,了解培訓對象(機構的和個人的)需求,選擇高質量的培訓師資,根據培訓對象的需求與培訓師反復研討培訓主題、內容和形式等等。只有主辦機構真正以參與者的需求為中心,前期準備做細做到位,才能保證培訓目標和效果的達成。
因為種種原因,公益行業開展的人才培養活動難免差強人意,比如:該篩選參訓人員的沒篩選,該了解培訓需求的沒了解,少部分培訓的內容“假大空”,或者只是為了完成項目“任務”而應付,更有甚者找來的培訓師既無專業經驗又無培訓能力……做人才培養的機構如此表現,真不知他們該如何向資助方和參與者交代!

關于人才培養的內容,根據《報告》:籌資、公關傳播、人力資源崗位表現與管理者需求的差距居前三位,第四、五位分別是行政和志愿者管理。也就是說,籌資、公關傳播、人力資源這三個發展性崗位技能的提升是社會組織普遍的、緊迫的需求。
正如前面所說,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機構,其人才培養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對于初創階段的機構,項目管理能力、志愿者管理能力關系到項目實施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而對于相對成熟的機構,籌資、項目管理的能力應該有了一定的成長,這時候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就顯得很重要,因為它將決定機構人才梯隊的建設能否促進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對于專業知識之外的通用管理培訓,可以借鑒企業的經典培訓課程體系,例如: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管理能力訓練計劃(MTP,Management Training Plan)等。當然,理論和方法要與公益行業的實踐相結合。
目前,國內公益人才培養資源分布極其不均衡,人才培養機構、師資、項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這兩個一線城市。二線以下城市、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甚至像廣東、江浙、“珠三角”這類經濟發達但公益事業剛剛起步的地區,人才培養資源普遍很匱乏,影響當地公益事業的發展。據我所知,有些地區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資金發不出去,原因是公益組織開展服務的能力太弱。
這一現象也提醒關注公益行業人才培養的機構和有識之士,應該把更多的資金、人力投入到北京、上海以外的更廣闊的地區,包括鼓勵和扶持這些地區成立本土人才培養機構,支持北京、上海的人才培養機構成立分支機構,在當地開展不同層次、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人才培養項目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