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大概每一個高三的學生都會感慨自己所處環境的復雜和多變,為不確定性而苦惱。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害怕不確定性已經到了焦慮不安的程度。
“剛上高三,趁著一股熱乎勁兒,我給自己制訂了一套完整的學習計劃,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在高考后榜上有名。剛開始,一切都執行得很順利,我覺得自己每天都過得無比充實。可不久,現實卻給了我很大的打擊,我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把計劃堅持下去。因為每天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比如老師突然宣布要考試啦,某天心情不好完不成計劃……就這樣,很多計劃好的事情都難以實現。我現在很焦慮,如果就此放棄之前制訂的計劃,我不就又回到原來那種毫無重心的狀態了嗎?但如果硬要不顧一切地堅持,我就配合不了老師復習的步伐了。你說我該怎么辦才好?”
在學習生活中,不確定性歷來是不受歡迎的客人。試問,誰愿意自己好好制訂出來的計劃因此作廢?要想當天完成一張英語模擬試卷,語文老師中途卻來“倒插一腳”,讓你做一份語文試卷,你還會愉快嗎?本來打算下課后20分鐘回到教室繼續看書,結果食堂排隊打飯卻用了半個多小時,這種事情擱誰頭上不惱火呢?
在制訂學習目標后,很多同學都會遇到因為不確定性而導致計劃與變化發生矛盾的兩難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前,我覺得有必要讓大家了解以下幾點。
世界是不確定的
面對考試往往自信無比,但為何常常事與愿違?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執政時期,當時的財政部長羅伯特·愛德華·魯賓在他的一本回憶錄中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與我共事的人都清楚,我不相信事物的確定性。”在魯賓眼里,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確定的話,那就是不確定的本身。的確,“不確定”三個字用來描述現代社會的特征尤為深刻,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財政部長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
“世界是不確定的”無疑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可見,世界萬物永遠處于瞬息萬變的狀態中。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高考的認識。
很多同學,面對考試往往自信無比,但最終事與愿違。每年,在高考后的志愿填報工作中,由于估分和實際所得分數相距甚遠,導致很多考生最后只能抱憾終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因為有不少同學把高考視為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只活在自己的一廂情愿之中,忽略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比如路上堵車導致考試遲到是可能的,連續失眠精神狀態不好、腸胃不好拉肚子影響考試發揮是可能的,審題時看錯問題條件、無緣由地寫錯答案或者監考老師多瞪了你幾眼都可能致使你在考試中大腦短路……總之,影響到你最終考試結果的因素可以無窮無盡地羅列下去。
真正的自信
不是說要成功首先得自信嗎?
接下來,不少同學就會反問了,不是說要成功首先得自信嗎?沒錯,我們當然要自信,但所謂的自信,不是相信自己能把控一切,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定,而是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做好事情的能力。你或許又要問了,這有什么不同嗎?當然不同,擁有前一種自信會讓你認為高考僅僅是你經歷一場考試而已,你理所應當能正常發揮,并且得到像歷次考試那樣的好分數;后一種自信則會讓你認為,你只是擁有了能取得像歷次考試那樣好分數的能力和水平,但最終是否能達到,還要看你在這次考試中的特定表現。
顯然,后一種自信包含了更多對不確定性的認知,也更符合世界存在不確定性的規律。
不確定性對應考心態的影響
對高考,必須心懷敬畏和謙遜?
對不確定性的不同認識會直接決定我們的應考心態。我在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年我在高三時面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心得。
從根本上而言,作為一名優等生的我不乏考上重點大學的實力,但是,哪怕我有99%的把握,這終歸是一個概率事件。我非常清楚,在南半球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就可以在北半球引起一場颶風的道理;我更清楚,在我那些頭戴光環的師哥師姐身上發生了太多令人惋惜的事情。因此,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在最后結果出來之前,沒有什么是確鑿無疑的。因此,對高考,你必須心懷敬畏和謙遜。你必須把備戰高考的每一天,都當成是一場全新的戰斗。保持對學習的新鮮感和警覺性,不受套路和框架限制,不把自己禁錮在原有的窠臼之中,這才是一種正確的應考態度。
計劃VS變化
盡管某一計劃可能由于其最為現實而被選中,可其他的主要選擇也不應被忘記。它們可能會是很好的權變方案。
—— 戴爾·麥康基
現在,我們回到一開始那個同學問的問題:計劃的執行如何適應隨時多變的外部環境?
多變,也就是不確定性。首先,我們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意外不可避免,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一些計劃老是無法完成時,不需要給自己添加太多的負罪感,更不要輕易地打垮自己的信心。那套數學卷子沒做完并不是因為你偷懶的緣故,而是因為英語老師今天突然布置了背誦英語單詞的任務。
沒準你又要發問了,既然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那還有必要制訂那些所謂的高考復習計劃嗎?答案是肯定的。拋開執行計劃這個步驟,計劃的本質就是你在真正開始做一件事情前的整體構思,它需要你去思考怎么做才能把它完成得更好。事實上,90%的計劃在實際執行中都會走樣,但是沒有計劃我們99%都會偏離目標。
可見,我們對計劃要樹立這樣科學的態度:一、100%都能實現的計劃是不存在的;二、計劃的本質是讓我們做深入的思考;三、要給計劃充分的靈活性,比如,你計劃好在一天之內要背誦100個英語單詞,如果情況有變,可以把時間及時調整到三天;四、雖說不確定性是計劃的固有特點,但我們也不能把這個因素當成自己隨意拖沓的借口。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積極地去應對外在復雜多變的環境帶給我們的不確定性,在制訂計劃和目標時做到實事求是,并及時做好相關的糾正和調整,就一定會大大有助于我們的高考復習,并優化我們的復習效果。
祝愿大家在這一趟高考的備戰之旅中能做好學習規劃的管理,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