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紛繁復雜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建立歷史知識網絡體系,是高三歷史復習的重頭戲?;靖拍罹W、因果關系網、比較異同網三網合一,是高效構建歷史知識網絡體系的必然選擇。
一、構筑基本概念網
歷史概念是構建知識體系的最基本的點,有了點,才能連線成面。那么考生如何構筑基本概念網呢?
(1)讀課本,掌握專題概念
課標的教材是按專題編寫的,每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專題,考生抓住單元的概念鏈,單元的基本線索(縱向)就會明晰起來,可參見表1。
表1 古代中國、近代世界政治史的基本概念
中國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政治 專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概念鏈: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推恩令、行省制、三省六部制、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使、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內閣、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專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概念鏈:光榮革命、《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1832年議會改革、責任制內閣、議會政黨制度、邦聯、1787年憲法、共和制、聯邦制、三權分立、美國兩黨制、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資產階級代議制
(2)練真題,拓展相關概念
高考試題往往通過新材料、新情境來設置新問題,考查的視角與教材不盡相同,或為教材所無。將高考視角與課本相結合,考生能查漏補缺或者達到深度理解概念的目的。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為例,可參見表2。
表2 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南移
的原因 1.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2.大批的人口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
3.江南地區的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4.南北方地區的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5.南方的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南移
的過程 1.初步開發:孫吳、東晉、南朝(南朝時,南北方經濟趨于平衡)
2.南方逐漸超過北方:中唐以后
3.南方完全超過北方:南宋,蘇湖熟,天下足
南移
的影響 1.城市交通貿易:推動南方沿海、沿江城市迅速發展,海上交通、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海上貿易的發展
2.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遷
3.思想文化教育:促進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人民的思想觀念在全國的影響增強
4.生態環境: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政治:南方地區行政區劃增多
二、編織因果關系網
高考試題中對因果關系的考查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一命題特點與課程標準相符,也與高中教材注重對原因(背景)、結果(影響)的理性分析有關。編織因果關系網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化通史知識體系
鑒于以教材為專題體系,考生要編織因果關系網,必須構建通史知識體系,把握政治、經濟、文化三大模塊之間的聯系。例如,復習古代中國(或近代世界)政治制度專題時,考生可以分析整理古代中國(或近代世界)經濟、思想文化相關專題的概念鏈,可參見表3。
表3 古代中國經濟、文化與近代世界經濟、文化概念鏈
中國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經濟 專題: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概念鏈:精耕細作、小農經濟、自然經濟、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坊市、交子、草市、朝貢貿易、井田制、初稅畝、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 專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概念鏈:新航路的開辟、商業革命、價格革命、海上馬車夫、“日不落帝國”、《航海條例》、三次英荷戰爭、英法殖民爭霸戰爭、 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電氣時代、手工工場、工廠、壟斷組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文化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概念鏈:百家爭鳴、私學、孔子、孟子、荀子、仁、仁政、禮、民貴君輕、性本善、性惡論、君舟民水、老子、莊子、韓非子、無為而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董仲舒、五經、太學、三教合一、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宋明理學、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經世致用 專題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其發展
概念鏈: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三權分立學說、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概念鏈:傳統科技、四大發明、《九章算術》《石氏星表》渾儀、《授時歷》《齊民要術》《農政全書》《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書法藝術、文人畫、京劇 專題二:近代世界科學發展的歷程
概念鏈:近代科技、伽利略、經典力學、牛頓、愛因斯坦與相對論、量子論、達爾文與進化論、蒸汽時代、電氣革命
(2)以全球史觀為指導,把握中外歷史之間的關聯
全球史觀是將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從全球史觀出發,把中國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置于世界近現代史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查,有利于考生把握中外歷史之間的關聯。例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的發展對中國近現代史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參見表4。
表4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時間 推動力 歷史進程 對中國的影響
15—16世紀 新航路的開辟 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葡萄牙強租澳門,中國面臨來自歐洲的威脅
17—18世紀 早期殖民擴張 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拓展 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西學東漸
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化起步(洋務運動);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的萌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末20
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建立 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20世紀40年
代以來 第三次科技革命 經濟全球化明顯加速 初期,中國再次與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動了現代化建設;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三、深挖比較異同網
歷史概念的比較可以從時間(時代、社會發展階段)、背景(原因或條件)、目的、領導者(或力量對比、參加者)、方式、內容(措施、側重點)、特點、結果、影響、性質(實質)等角度進行??杀容^的概念俯拾即是,考生復習時既要注意同一個專題中相關概念的比較,如孔孟儒學、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明清之際民主啟蒙思想(可參見表5),也要注意中外歷史相關概念的比較,如古代中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與古希臘的民主政體的比較、唐朝三省六部制與三權分立制的比較、明朝內閣制與西方內閣制的比較、明清之際民主思想與啟蒙思想的比較、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等。
表5 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
表現 特點 地位 原因
春秋戰國:創立發展 孔子:仁、禮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荀子:仁義、王道、君舟民水 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格的理論基礎,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國原則 受冷落 諸侯爭霸,儒家的仁政思想不符合時代要求
秦朝 受壓制 儒生非議郡縣制,站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
西漢:
改造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學獨尊,思想專制;宣傳天人感應,帶有神學傾向 獨尊 大一統、天人感應等內容適應了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宋明:轉型與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為核心的儒學體系
程朱理學: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
陸王心學:心就是理、發明本心、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儒學進一步思辨化;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融合佛道思想 正統地位更穩固 將天理與封建倫理道德聯系起來,維護專制統治
明清之際:批判與繼承 李贄:反對以孔子和儒家經典為是非標準,批判“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
黃宗羲: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本
顧炎武:經世致用
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運動是絕對的 反傳統、反教條、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提倡“經世致用”;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正統地位受到沖擊,但仍占統治地位 政權的鼎革,封建社會的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
求學·文科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