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暉 崔毅 張淑芬 孟維珊(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 161005)
溫熱環境對肉牛生產性能的影響
郭春暉 崔毅 張淑芬 孟維珊(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 161005)
牛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存欄量最多的大型牲畜之一,而且牛肉也是受眾群體最大的肉類品種之一。由于國際市場對牛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牛肉行情持續緊俏等原因,世界活牛飼養數量持續增加集中養殖具有設施利用率高,飼料便于供應,經濟效益好等優點[1]。集中飼養也產生了諸多弊端,例如我國北方冬季牛舍緊閉門窗,封閉保溫良好。靠牛自身散熱舍內溫度可保持在5℃以上,但造成了舍內空氣流通差,舍內水分(自身蒸發)排不出去的問題。致使舍內濕度極高(RH達100%),有害氣體濃度嚴重超標,造成牛皮膚、呼吸道感染等多種疾病,嚴重影響了肉牛的生產能力。
溫熱環境是指炎熱、寒冷或溫暖、涼爽的空氣環境,是影響家畜健康和生產力的重要環境因素。溫熱環境包括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流動等因素,他們共同作用于動物,使動物產生冷或熱、舒適與否的感覺。
牛通過自身的體溫調節保持最適的體溫范圍以適應外界的環境。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牛的代謝作用與體熱產生處于最低限度時,這個溫度范圍稱為等熱區(也稱最適生長溫度),在等熱區牛最為舒適健康,肥育牛等熱區在15~25℃,低于15℃,采食量增加2~25%;高于25℃,采食量降低3~35%。環境溫度升高,可提高動物的消化能力;環境溫度下降,則降低動物的消化能力。低溫對肉用犢牛的影響大于對成年肉牛的影響,對飼料ADF消化率的影響大于對總能消化率的影響[2]環境溫度對養分消化的影響機理為:溫度影響胃腸道運動和消化液分泌,從而影響排空速度和消化過程,見表1。
夏天,氣流有利于蒸發散熱,肉牛牛舍要多通風換氣。冬天,氣流增強肉牛牛舍的散熱,加劇冷的程度。氣溫低于皮溫時,氣流有利于對流散熱和蒸發散熱,氣流還能保持舍內空氣組分均勻,舍內保持適當的氣流,不僅可以使空氣的溫度、濕度和化學組成保持均勻一致,而且有利于將污濁的氣體排出舍外,因此保證舍內足夠的通風,是重要的防暑措施,也是保證牛只健康的必要條件。冬天,在自然通風的情況下,舍內氣流過慢,也會使舍內空氣不流通,造成有害氣體無法排出。肉牛舍內氣流過快,會帶走肉牛身上的熱量,容易使牛產生冷應激。寒冷應激是北方地區一種最普遍的應激因素,已經成為制約該地區畜牧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冷應激可引起動物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紊亂,當受到冷應激的程度和時間長短而存在較大差異。急性冷應激常表現為抑制免疫,溫和冷應激和慢性冷應激可引起機體免疫力增強,而過強冷應激會嚴重抑制免疫功能,從而導致機體免疫機能下降[3]。

表1 環境溫度對肉牛種母牛和閹牛飼料消化率、代謝能需要和飼料總需要量的影響
畜舍中的濕度主要由于家畜皮膚和呼吸道,以及潮濕地面、糞尿、污濕墊料等蒸發。在冬季,封閉式肉牛舍內濕度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濕度大,表現不明顯,這種畜舍保溫性能良好;另一種是舍內能見度極低,空氣呈霧狀,能夠感受到空氣潮濕,當氣溫降低時,即在畜舍內表面形成液體或者固體,甚至由水凝結成冰,水分可滲入圍護結構的內部,當氣溫升高,這些水分又再蒸發出來,使舍內的濕度經常很高。不但影響肉牛的生產力,還會影響建筑的使用壽命,增加維修成本。
在高濕的情況下,肉牛的抵抗力減弱,發病率增加,對傳染的蔓延較為有利;機體病后的過程比較沉重,死亡率增加。在低溫高濕的情況下,家畜易患有各種感冒性疾患,如風濕癥、關節炎、肌肉炎等,例如1月齡的犢牛在7℃和15℃的條件下飼養,相對濕度95%時,兩種溫度的下痢日數均增多,下痢日數與飼料利用率呈顯著的負相關;而相對濕度75%時,呼吸道疾病較多[4],詳見表2。

表2 在7℃和15℃相對濕度對牛健康的影響
有專家估算,畜禽生產力10~20%取決于品種,40~50%取決于飼料,20~30%取決于環境,畜舍內外環境綜合或單獨的對畜禽生產力和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集約化生產中直接與畜禽相關是畜舍環境,主要指舍內溫熱環境。因此,應盡快提出辦法解決北方冬季肉牛舍內空氣濕度大,低溫等問題,降低對肉牛生產性能所造成的影響。
[1]楊春.2012年我國肉牛產業的發展動態[J].中國畜牧雜志,2013(49):2-37.
[2]王慶鎬.家畜環境衛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31-33.
[3]Shephard RJ.Immune changes induced by exercise in an adverse environment[J].Can.J.PhysiolPharmaeol,1998,76(5):539-546.
[4]Hardeveld C Van.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a altered throidhornlone levels in the blood of rats during cold exposure.I effect of iodine intake and food consumption[J].ActaEnddocrine,1979,91(31):47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