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斗鵬
在物理科教學過程中,常常有學生說物理概念、規律很抽象,學習起來有困難,越學越不想學。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將物理知識與生產、生活和學生身邊的事物、現象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到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教學的“趣”,通過各種途徑使課堂“活”起來。
一、物理教學如何求“趣”
1.引入新課求趣
一節課如果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端,使學生對問題產生了懸念,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但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把學生迅速引導到探究物理奧秘的學習氣氛的中去。
(1)以問題的形式引入
根據教學內容、情景、學生具體情況精心設計疑問,根據情景所設的問題要有啟發性,符合學生實際,引起懸念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討論。例如,為什么人觸電會有生命危險,而鳥落在高壓線上卻安然無恙?為什么鐵塊沉入水底而用鋼鐵制成的萬噸巨輪卻可以浮在水面上?類似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激發他們去探個究竟。
(2)以故事形式引入
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能夠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運動和靜止”的教學中,可以講一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法國飛行員在高空飛行能抓到子彈的故事;“浮力”中阿基米德稱皇冠的故事;“杠桿”中阿基米德“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地球”等,這些故事會深深吸引學生探索其中的奧妙。
(3)以實驗形式引入
有趣的小實驗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引入兩個小實驗。①先把一只小燒杯杯口朝下放在酒精燈上略加熱一會兒,再把一只吹入一定量空氣的氣球放在燒杯口,發現氣球牢牢把杯子吸起來;②給底部扎有幾個小孔的空可樂瓶里灌水,蓋上瓶蓋,在把可樂瓶提出水面之前問學生:水會流出嗎?取出可樂瓶,通過控制瓶蓋,使水一會兒流出來,一會兒又不流出來。實驗的結果都出乎學生的意料,學生會很想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2.學生實驗求趣
實驗觀察,是學好物理的前提,讓學生參與實驗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例如:學過浮力以后,為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筆者在課堂上設計了實驗:讓學生討論“杯中水面上浮著一塊冰,當冰溶化后水面是上升還是下降了”。整個過程學生可以由實驗到計算,分別研究。通過實驗的設計,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達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物理教學如何求“活”
1.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鼓勵學生提問,允許學生向教師質疑,讓課堂充滿問題,倡導“沒有錯誤的問題,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充分參與,讓學生成為主角
讓學生親身參與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如在講授《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我先讓學生手拿凸透鏡,到操場上把太陽光聚焦在小紙片上,引導他們透過凸透鏡去看遠處的景物和地上的小蟲。結果有的說:“我看到了大樓是倒立的,還這么小”;有的說:“我看到某某同學,怎么是倒立的”?有的說,小蟲變大了,有的學生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再放下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然后指導他們分析、總結,在學會測量焦距的同時,為下節“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學習做準備。
3.把思考的機會還給學生
把思考的機會還給學生,精心設置靈活多變、有梯度的問題,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你會驚奇的發現,學生的能力超乎你的預料。這樣做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物理教學如何求“新”
1.更新教學內容
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很多的高科技問題與中學物理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高科技成果方面的題材為物理探究性問題提供了極為廣闊的教學素材,物理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職業敏感性和洞察力,從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媒體上,及時捕捉反映科學前沿與動態的最新信息,把高科技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
2.創新教學模式
在“研究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教學中,我們選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猜想影響因素,再設計檢驗方式和途徑,然后進行實踐(實驗)檢驗,最后寫出研究報告。學生寫出了《影響液體蒸發快慢因素的探討》、《“蒸發”研究實驗報告》等大量研究報告和小論文。教學活動全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特征。整個過程中許多學生得到了表揚,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好物理的信心。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只有把握好課堂教學的“趣”、“活”、“新”,保持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有效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順利完成教學的目標、任務。
(作者單位:江西省景德鎮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