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任何阻礙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都是低效甚至于無效。作為老師,更應當積極創設各種利于學生發揮個性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然、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從而展現青春活力。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都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數學課堂上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盡情發揮,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得教學失去活力,學習效率可想而知。那么應該如何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一、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要提高,并不只是靠耳朵“聽”,還要靠行動去實踐,學會“做”,只有學生自己真正動手做了,才有可能發現自己的掌握情況,也只有通過“做”才能真正學到應有知識。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肯動手,能動手,最忌只看不動。心理學中也提出“只有通過自己實踐的東西才記得更牢固”。可見動手是多么重要的啊。數學課中要依據本學科的特點,全面打開學生的數學思維,包括新課的導入,新知識的鞏固和應用,還有練習等都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并真正實踐。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再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要教給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行為或現象。特別是課本的例題,許多教師都把解答權牢牢抓住,并要課堂中“娓娓道來”,很不相信學生自己能去解決,學生根本不能施展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典型的教師“滿堂灌”,這樣的教學能有高效嗎?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引導、適時點撥、悉心輔助,在與學生平等交流合作中,共同探究,真正把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來,也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當家作主”了,要主動學習了,學習效率還會不高嗎?
二、把輕松的氣氛帶進課堂
夏丏尊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以說,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數學教育更需要這種“愛”,因為這是一門需要學生的思維得到全方面發散的,不僅是平面幾何,還是立體幾何,不論是簡單的數學公式,還是復雜的函數關系式,都要學生積極地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是不可能替代學生的思維,因而,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自我對學習主體地位的認識,主體能力的評估,主體價值的取向等。但這種主體意識的激發和喚醒及至增強,都要我們教師營造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充分促進師生的對話交流,在彼此情感與知識的激發與碰撞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我們要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及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偏差,填補其知識上的不足,肯定學生身上的優秀品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使出現不盡人意的現象,也應多鼓勵學生,而不能輕易否定,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把興趣引入數學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堂上也可借助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時地得到教學的反饋,可以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提供形式參與教學、互相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1.激趣導入。一般說來,一個好的導入包含最基本的或引起注意,或激發動機,或建立聯系,或組織指引。如我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在上課前一天向學生布置了讓他們任意畫幾個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畫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精確到整數),第二天,教師讓學生考老師,只要說出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就一定能夠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認為我很有一股神奇之力。正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問:“對這一奧秘,你要不要學一學呢?”學生激情高漲。并以此導入新課。這是一個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接下來的課很順利,很成功。可見導入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
2.明確任務。教師課前要為架橋鋪設路作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整體考慮設計哪些問題或哪些活動能夠化解困難,怎樣創設情景解決問題,怎樣設問更可以含蓄地啟發學生。如果直接提問,就難以給學生思考,失去了啟發的本意。所以,教師最好是通過引導學生先做某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活動,設計一些比較容易著手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可利用實物、模型、實例、示意圖等直觀化手段啟發學生從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等活動中得到結論,形成學生的思路。如在教學“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時,學生往往對常數項分解感到較困難,我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分解x2-5x+6=x2+( + )x+( × ),在( )內填上哪些整數?便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在學生填空訓練中,能夠體會到“分”和“湊”的真正含義,所以也容易理解用“十字相乘法”的思想方法,本節課的難點就攻破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手段還有很多,比如“一題多解”、“討論探究”、“訓練歸納”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講解了。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汾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