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社會似乎有個共識,家長都讓孩子學習琴棋書畫,培訓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就是沒有幾個要培訓語文的,家長都認為語文沒什么可輔導的,好像并不重要。作為教師,我們知道,語文是其它基礎學科的基礎,“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在調適學生心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有健康的心理。現在有許多學生心理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任性,或孤僻,或叛逆,或依賴等等。特別是現在留守兒童越來越多,與父母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也非常少,甚至生長在單親家庭里,這些孩子基本上是由祖輩帶著的。面對這樣的家庭環境,學生的心理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呢?
一、以教材為本,因材施教
我們的教材都是非常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可以說是文質兼美,知識性與教育性都很好,我們在教學這些文章的時候,要不時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情緒或心理特征,以期充分利用教材來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教材中那些表現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無私無畏、與人為善、樂于奉獻、安貧樂道、自尊自強自立、負重致遠、成仁取義等內容的課文,都可以作為心理教育的教材。如我在教學安徒生《丑小鴨》一課時,其中課文導讀這樣寫道:作者筆下的這只丑小鴨,處處受排擠,受嘲笑,受打擊。但他并沒有絕望,也沒有沉淪,而是始終不屈地奮斗,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高貴的天鵝。這一切緣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夢想。你我都能成為一只天鵝,你會成功的,不過有很長的路要走……針對班上部分同學因缺乏自信和勇氣,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我特意設置了一項教學環節,討論“丑小鴨在受打擊前,抱什么態度,有什么追求”?旨在告訴學生一定要樹立信心,勇敢去追求,夢想終究會實現的。班上一個很膽怯的女生,學習了這節課后,也變得開朗起來。不能說是這節課改變了她,但至少可以說這節課對她影響很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來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二、多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課程的活動包羅萬象,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廣。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有許多好處。
1.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現在有許多學生因是獨生子女,在個性上都比較自私,唯我獨尊,凡事以我為中心,不懂得也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合作,對人較冷漠。通過開展活動,學生能夠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比如在開展《這就是我》的活動時,就安排了一個環節“我與朋友的默契”,通過一個有趣的小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對學生也是一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怎樣搜集資料》的活動時,就能夠讓學生相互交流成果,互相借鑒,互相學習,自然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怎樣與他人溝通。
2.培養社會責任感
當今社會的孩子,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缺少責任,心理的脆弱,行動的固執,想法的偏激,都決定了新時期學生心理調整的難度。孔子“仁以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成為華夏子孫的人生信條。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關注健康,關心社會,心系國家。如在開展《黃河,母親河》活動,就能夠喚醒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開展《戲曲大舞臺》活動,就能夠喚醒學生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開展《成長的煩惱》活動,就能夠喚醒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意識;開展《我愛我家》活動,就能讓學生懂得尊老愛幼,體會濃濃的親情。
三、創新開展各種競賽活動
競賽活動的舉辦,不僅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還能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途徑與他人競爭。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歌唱比賽,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繪畫比賽,開展“書法進班級”的書法比賽,開展體育項目的競技比賽,開展寫作大賽等等。通過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增進班級凝聚力,也糾正學生的不良漏習,真正向“身心健康”邁進。
四、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文質兼美的語文課文,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出課文的真善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自覺摒棄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漸形成積極的、豁達的、健康的心理。如在教學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時,其中有一段話: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這種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滲透于字里行間。當我們的眼光經過這里,都能體察一個偉人是多么尊敬自己的母親的。而如今,不少同學對母親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毫無一點感恩之心,愧為子女。學完本文后,有些對家長有偏見的學生,竟然改變了許多。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單位:江西省興國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