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冬
吳宜群:跟控煙死磕到底
◎文/立冬

吳宜群
在微博上,吳宜群如此介紹自己:我是一個過去、現在都受到二手煙危害的人。是一個和不尊重別人健康權、不遵守室內公共場所禁煙規定的人較勁的人。讓所有的人遠離煙草是我的追求。
話不多,但透著力道。
2001年之前,她是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曾經是中國血鉛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因為兒童鉛中毒防治而得到美國頒發的維諾·霍克紀念獎。退休后,她的人生另起一行,名片也徹底換過——中華預防醫學會傷害預防與控制分委會副主委,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簡單說,就是中國控煙的帶頭人。
吳宜群控煙的力量首先來自家庭。年輕時,忙于事業,無暇照顧母親,等到她終于可以陪伴母親時,老人與世長辭。母親是個煙民,每當回憶起自己與母親的點點滴滴,吳宜群總是想到兒時的自己拿著兩角五分錢,下樓給母親買煙的情形。為此她常常自責到落淚,如果自己當初不支持,那么現在應該還是一個有媽可叫的人。作為預防科學院的副院長,自己沒能把生命最基本的常識普及給家人,這是頗具諷刺意味的失職。再看老伴,抽了一輩子煙,患上了肺心病。作為妻子,她感到心痛,而作為一個科學家,她為不能管理家人的健康感到自責、羞愧。
吳宜群因此做了一個實驗:在30平方米的室內點兩支煙,直接導致PM2.5增長了500倍。也就是說,如果室內有人吸煙,PM2. 5將直接爆表。當人們將目光鎖定在窗外的霧霾時,卻常常忽略身邊無處不在的煙霾。至于二手煙、三手煙的健康與道德傷害,更是盲區。“如果有人往你身上吐痰,那你肯定是要罵娘的,但有人在你身邊抽煙,你可能就忍了。其實二手煙給你帶來的危害可能并不比那一口痰少。”吳宜群用這樣的類比指出控煙工作中的一個現實:公眾對于吸煙的行為,容忍度太高。
她坐不住,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控煙這條路。一家煙草公司的老總指著她的鼻子說:“你控煙,你就是賣國。”他當然是指煙草企業每年高達百分之八的稅收貢獻。吳宜群將最新的統計數據放在這名老總面前——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統計數字:中國有超過3億吸煙者,占全世界吸煙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大約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與煙草相關的疾病。如果煙草使用情況不下降,到2050年,我國與煙草相關的死亡人數將上漲至每年300萬人。“簡言之,謀財而害人命就不說了,每30秒就死于與煙草相關的疾病而產生的巨額醫療費用,請問,是那個百分之八能夠勾銷的嗎?病人的痛苦,家人的悲傷,二手煙、三手煙人群所受的傷害是這個百分之八能夠賠償的嗎?”這樣的臉色,吳宜群看得多了。
于是,吳宜群和團隊開始在全國進行巡講,主題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要告訴你”。這樣的效果很好,很多人成了她的志愿者。
吳宜群從接受這份工作開始,就做好了滴水穿石的準備。可她害怕參加國際會議,害怕被考察。
2008年,國際控煙大會上,中國代表率先得獎了——臟煙灰缸獎。原來,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生效,框架公約的第十一條規定,第一在煙盒上不能有誤導,宣傳焦油含量低等;第二條是煙盒上一定要有大而明確、清晰醒目的警語,還要有圖像。警語要寫,比如說吸煙能導致肺癌,吸煙讓新生兒猝死等等。2008年的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會議上,與會人員討論通過有關十一條的實施指南,中國代表團舉手發言了,大意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煙盒上都是名川大山,都是中國文化的積淀,如果把這么丑陋的圖像放上去,有損中國人民的感情,是對中國人民的不尊重。與會人員六百多人,它有一個很強大的非政府組織叫框架公約聯盟,大概有二三百個國家,每天要評兩個獎:一是堅決支持框架公約,給一個蘭花獎;如果對框架公約有強烈異議,不積極履約,就給一個臟煙灰缸獎。于是,這個臟煙灰缸獎就給了中國代表,理由是:寧要漂亮的煙盒,不要公民的健康!
消息傳回國內,吳宜群有當眾被人吐痰的屈辱感。那天,郁悶至極的她對一位出租車司機講了這件事,司機當場把兜里的和車里的煙都交到吳宜群的手里,說:“阿姨,我再也不做這種既丟健康也丟修養的事兒了。你放心,不僅從此以后我不抽煙,也不會讓乘客抽。”望著那位年輕的司機,吳宜群沒能忍住眼淚,這眼淚里有委屈無奈,但還是被心中涌動的激情代替了。也就在那一天,她對老伴說:“我這輩子,要跟控煙死磕到底了。”
因為清楚,所以憤怒。要做到心平氣和,對較真的吳宜群來說,有時不是個人的自控能力不夠,而是現實真的令她常常陷入無助。
多年來,她一直以各種形式呼吁修改廣告法,兩會提案也好,各種投訴、取證、發動媒體也好,幾乎所有能用的方法都用了。
2013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了一個監測:通過監測發現32家電視頻道,在2013年5月13日至19日一周內,煙草廣告播出頻次遠高于控煙的相關報道。電視中的煙草廣告每天都在相同時段播出,共出現了117次。近幾年來,煙草生產企業開始打擦邊球,在報紙、電視、互聯網、戶外廣告等渠道進行了直接和間接的促銷。
憤怒而不停留于憤怒。吳宜群的兜里揣著那個出租車司機主動交給她的煙,每當與相關部門正面交鋒遇挫,她就會拿出那些煙,對當事人說:“這不是幾盒煙,而是一個普通公民的權利和責任,也是修養。你今天可以不懂,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你會記起有一個老人跟你說過,你做了一件對不起全國人民,也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偶爾灰心時,她也會摸一摸那些煙,對她來說,這些沒被變成灰的煙就是希望,是覺醒,是動力。
2014年對吳宜群來說是個好消息紛至沓來的年份——他們呼吁無煙影視,得到了國家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的肯定回復;他們懇請民政部將煙草企業從中華慈善獎名單中去除,得到民政部的認同;他們成功說服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十一屆全運會組委會退還煙草公司的捐款;他們說服科技部讓煙草科技退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評選……而從今年6月1日起,北京將啟動“史上最嚴”控煙令,違反條例的吸煙者將面臨處罰。這些勝利,每一個都來之不易。但吳宜群依然無法開懷,她心中有一個無煙的世界。她深知這個世界至少在今日之中國多少有些烏托邦,可是,她愿意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有一位繼任者會在國際會議上奪得蘭花獎,并莊嚴發聲:中國無煙。
吳宜群為那一天的終將到來而感動、驕傲。
摘自《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