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婷婷
我們入企以來,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集體生活體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公司新入職員工一樣,通過新員工2天理論和崗前實操培訓,進行結業考試等。第二階段:從事一線生產工作。這一段體驗是比較辛苦的,每天7點上班,主要負責成品機頂盒的功能測試,一種不間斷地機器似的重復工作。第三階段:進入倉庫進行相關流程和工作業務學習,我主要負責資料整理,報表填寫和核對工作。我們融入員工隊伍挺快的,主要源于我們本著誠懇的心。開始聽工友說,有人不愛搭理人,喜歡玩手機、電腦等,我就把自己完全當成其中的一員,而不是體驗、實習的身份,主動與工友打招呼,了解他們喜歡什么,在做什么,然后與他們一起做,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為了便于溝通,我還非常認真地跟工友學習白話,尤其是同唱粵語《朋友》印象深刻。我們以勤奮努力、友善真誠的態度和表現,與工友建立了非常友好的感情。
偉創力電子設備(深圳)有限公司有員工3500人左右,約600名屬工會會員。在我們看來,企業工會更多的是承擔企業一般活動和后勤等工作,實屬“活動工會”。多數生產線員工不知道工會,就算知道也認為工會就是組織活動的,甚至反映工會就是后勤工會,如保安說,工會就是弄弄花草,開會擺擺桌椅。倉庫工作人員知道有員工心理關愛中心,相對了解工會。
工會會員會費2元/月由企業承擔,主要原因是企業財務流程復雜。工會委員與普通員工對工會的了解差異較大,他們比較熟悉工會的選舉、代表的產生等情況,對工會的職責較為明確,并在活動中擔任工作人員或輔助人員。工會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工會活動不限于會員與非會員,會員的差異性服務不明顯。
偉創力廠區生活、娛樂設施比較齊全,有足球場、籃球場、圖書館及電子學習室、醫務室、小賣部、銀行自助取款機等。其中,有英才和中南2家勞務派遣公司入駐,每周有3批新入職員工,每批約20-30人,員工流動性較大,且男女比例差異大,女工相對難招。員工反應較強烈的是飯補標準低,150元/月,且標準多年未調,因物價上漲厲害,實際只夠每月的早餐錢。另一方面,公司夜班費相對于日立、理光每班16元、18元,補助較低。
對學習及成長需要,產線上的員工與非產線的員工有較大差別。產線上倒班加班,無充足的時間學習,且工人樂于加班,因為工資主要靠加班工資,所以除了助拉、線長以外,普通員工的學習需求并不強烈。在公司晉升機制較完善的環境下,除管理人員外,倉庫、辦公室等人員(尤其是接觸客戶較多的員工)學習動力比較足,也會充分利用企業的學習系統和資源。員工在外面報班學習比較貴,可能2個月的工資才能交一期學費,而一旦沒有堅持下去,學費就打了水漂。他們希望有學習補助機制。在與一些員工交流中了解到,他們對自身處于流水線的辛苦工作狀態表示無奈,尤其是自己學歷低又沒有任何工作技能,對于職業前景也比較迷茫。然而,家里的弟妹卻依然在走自己的原路,在家不好好學習,要的零花錢多,出來又是沒有特長的打工一族,如此惡性循環。他們希望自身的經歷能給弟妹以警示,但卻無能為力。所以我在思考,對工人的延伸服務能否加強員工的歸屬感?能否作為工人服務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