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忠
我所知道的解放軍特科學校
文/薛忠
近來在一次清理舊書報中,偶然發現了一本陳舊不堪、不起眼的筆記本。沒有料到,在這本小小的筆記本里,竟然記述著塵封己久的、不為人知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在我國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對于抗法援越、應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主席之邀,派出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就鮮為人知了。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為越南部隊訓練干部辦學校,知者恐怕是少之又少;為了保守秘密,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以“華南工作團”為代號,軍校對內稱“越南軍事干部學校”,對外稱“解放軍特科學校”就更不為人知了。
我沒有在解放軍特科學校工作過,既不是親歷者,也不是參與者,只能算個知情者。1954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步兵預備學校(以下簡稱三預校)組建成立時,真是“無巧不成書”,校址正好設在特科學校原駐地,校長又正好是剛卸任的特科學校中方校長兼政委(中國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分團團長兼黨委書記)張興華。當時我剛從第二政治干部學校畢業分配到三預校政治系工作,親眼目睹尚未撤離、在華學習的部分越南同志,而且有幸參加了當時張興華同志為介紹抗法援越召開的一次非正式的小型會議,并作了筆記。本文主要就是依據這份筆記整理而成。由于年月久遠,又未經張興華同志生前審閱,難免失之于精確,也失之于詳全,紕繆之處,請讀者予以糾正。
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由韋國清(第10兵團政委)任團長,梅嘉生(23軍副軍長)任參謀長,鄧逸凡(21軍政治部主任)任政治部主任。其余人員從我軍各部隊選調。
越南人民軍的編制是:大團(師)、中團(團)、小團(營)、大隊(連)。我顧問團先進入其主力部隊。人員選調的分工原則是:越軍的三零四大團的顧問及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由第三野戰軍配備;三一二大團的顧問及教育培訓人員,由第四野戰軍配備;三零八大團的顧問由第二野戰軍配備。
在顧問團的各種人員基本配齊之后,臨出國赴越南之前,1950年6月27日,黨中央在中南海頤年堂,接見了軍事顧問團師以上領導同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同志到會講了話。講話總的精神歸納起來有四點:第一要幫助越南同志打勝仗,早日把法國帝國主義趕出越南。第二要協助越南同志進一步加強軍隊正規化建設,并要大力為其培養訓練干部。第三,打破帝國主義封鎖包圍我國,創造一個和平友好的國際環境。第四,和他們搞好團結,不要夜郎自大。接見結束后,毛主席見到了張興華,說:“小張是我的警衛員,你也來了,很好啊!”并送給張興華一支派克鋼筆。這是張興華同志從毛主席身邊調走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毛主席,激動的給毛主席敬禮,和毛主席握手。
按照上述要求和分工,第四野戰軍令調其所屬的48軍143師師長張興華參加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并建議擔任“越南軍事干部學校”中方校長兼政委;越南則指派高級干部黎鐵雄為越方校長,陳子平為越方政委。中越雙方各設教育部政治部和后勤部,由雙方各派相應級別的干部任職。全校雙方共有軍教人員300多人,翻譯人員100多人,后勤人員100多人。學校培訓規模約2500人左右,總部設在云南省宜良縣木希村(距離昆明約100公里)。昆明軍區為學校修建了訓練基地,配備和補充了訓練器材及武器彈藥。由于訓練的需要和越南同志的習慣,還為學校修建了一座較簡陋的游泳池。軍校于1950年8月開學。
全校除總部機關外,下設五個教學大隊。一大隊駐云南宜良縣陽宗海鎮,負責訓練師、團級的指揮干部,共有學員300多人;二大隊駐云南宜良縣湯池鎮,負責訓練炮兵、工兵、通訊兵的營、連、排級干部(包括兩個炮兵隊,工兵、電臺、通訊各一個隊),共有學員600多人;三大隊、四大隊、五大隊,駐云南宜良縣鳳鳴村一帶,負責訓練步兵的營、連、排級干部,共有學員1600余人。軍校共辦了四期,訓練干部一萬余人。為保守密秘,學員在校期間,一律按解放軍的著裝規定和膳食生活標準。每期在校學習時間為六個月。按照中央的決定,中國是越南人民抗法的“大后方”,所以學員在畢業回國參戰時,由我國配發彈藥武器裝備。前后共裝備了兩個炮兵師和若干個步兵師的全部武器彈藥。
軍校的教育訓練方針是:少講多做,邊講邊做,實物教學,實彈訓練,實戰演習。每日訓練場上槍炮聲不絕于耳,和戰場一模一樣。訓練生活熱烈緊張,喊殺聲、口令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奏出了一種奇特而動人的交響樂!顧問和學員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通過訓練,卻建立了深厚的異國友誼。訓練中顧問團的教員們總是以身示范,帶頭演練,做出表率,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在三年的教學訓練中,有四位顧問團的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盡快通過實戰訓練,提高大家的指揮和作戰能力,我們顧問團曾在越北前線高平,組織了一次攻打法軍一個連的據點的示范戰斗。戰斗打響僅只一個多小時,法軍據點就全部被攻下。這次戰斗,法軍傷亡四十多人,被俘虜五十多人,越軍只傷亡了五人。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親自到現場觀戰。戰后他非常高興地說:“你們這種訓練和打法太好了,我要馬上號召全軍官兵學習。先打小據點,再打大據點。”果然不久以后,他們部隊相繼攻下了十多個法軍據點。胡志明主席也十分高興,他指示越軍官兵要尊重顧問團,認真學習中國顧問同志的好經驗。照中國顧問這樣打下去,抗法戰爭一定能夠提前取得勝利。胡主席不但親自做飯款待我們,還贈送一張他用中文親筆簽名的照片給張興華校長。武元甲總司令也頒發了一枚勛章給張興華同志。
1954年根據越南的抗法戰爭形勢,特別是奠邊府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法軍從越北地區逐步退出。首都河內也已經解放。聯合國關于印支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即將召開,經中越兩黨兩國協商,同意抗法援越軍事顧問團從1955年開始,陸續分批逐步撤銷回國,軍校率先行動。解放軍特科學校于同年5月宣布停辦。從此,三年的抗法援越生活結束了。筆記中寫到,大家回顧三年來,與越南同志結下的戰斗友誼,不禁心潮澎拜,久久不能平靜。這種心結,凝聚著中、越兩國領導人的偉大和廣闊胸懷,也凝聚著中、越人民用鮮血和汗水鑄造的偉大國際主義精神。所有這些,都將永遠載入中、越兩國的史冊,也將永遠記在兩國人民的心里。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