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增印 閆平平(.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065)
社會體育專業武術課程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閆增印1閆平平2
(1.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 2.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065)
摘 要:我國大眾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蒸蒸日上,社會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培養和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社會所需,也是我國高等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武術課程的特點能很好的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不但有利于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社會競爭力等綜合能力,而且更利于大眾體育進一步推廣與發展。該文通過探討武術與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及武術課程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突出特點,提出社會體育專業武術課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社會體育專業 武術 創新能力
1.1武術與武術教學
武術是中華民族之瑰寶,是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主要課程之一,亦是高校公共體育的主要課程。目前高校武術教學多以套路教學為主,套路是武術運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武術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歷史上它的出現,是古代武術發展成熟的一個顯著標志。它是“由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并匯集百家而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
武術教學是通過武術發展概況、武術禮儀、競賽規則等方面讓學生了解武術,并通過武術基本功、套路等技能練習的形式使學生掌握武術技能。增強學生體質,注重學生良好的武德修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運動習慣,促使終身體育思想的建立。
1.2創新能力與武術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對已經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科學加工與創新,以產生新知識、新方法、新成果、新發明等的能力。創新能力是綜合能力體現,包括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吸收知識能力等。
武術不單要求學生完成模仿性的操作(練習),而更需要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想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潛能,培養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武術套路的創新是在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術技能基礎上,將多個單一動作或動作組合串成不同成段動作或套路。武術套路整套動作的創編不僅僅是單個動作的簡單羅列,而是根據不同目的、不同習練人群等,遵循一定的武術創編原則,來實現單個動作或動作組合間的有機聯系與完整統一。
2.1創新能力在社會體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是社會體育專業的基本培養目標。這也就要求社會體育專業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有強烈的創新能力去進行開發與教學科研。
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社會體育專業作為未來的教師、教練或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創新能力是其應具備的能力,因此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體育創新原理、原則、方法等知識。在武術課程中注重對社會體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這種創新意識和思維得到潛移默化,極大的優化育人環境,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效能,增強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使創新人才盡快脫穎而出,進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2武術課程教學的特點能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武術動作的呈現,無論是在動作規格的展示、難度的精確、空間使用之流暢,還是與演練風格、音樂的巧妙結合上,要求動作的明確、穩定、有力。武術注重內外兼修,外要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內要求精、氣、神的協調統一。武術單個動作的串聯及成段動作的編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核心部分,各個動作間的不同組合可形成形式各異的動作套路,武術操或套路編排時正是因為創編者根據的不同動作組合形式串聯,而出現不同風格、形式多樣的武術操或套路。武術課程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自由性、選擇多樣性等特點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3.1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轉變
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與發展的,教育亦是如此。素質教育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
現在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武術課程是通過教育坐享其成前人的成果,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的探索,教學中與創新幾乎毫不相干,導致了教師只授不創,學生只學不創,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的模仿,而不去思考不去創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并重,思學結合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篤行之”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之中,而現在的武術課堂中,學生只是一味的模仿練習,不能對學習的知識引申拓寬、深入,不能舉一反三,一學期學幾個武術套路就會幾個武術套路,而達不到在已掌握套路動作基礎上去創新。社會體育專業作為未來體育教研、指導人員不單單是教授其幾套武術套路技能,更重要的是武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社會體育專業武術課程中不僅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
3.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學校教育設備也在不斷完善,武術教學應吸收現代技術,如進行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結合教材制作各種音像資料,作為教材、教學內容的配套使用,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后,課下也可以自己學習。學生在掌握一定武術動作組合或套路的基礎上,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武術教學相關及最新武術比賽影像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其注入新的創新元素,激活學生的創新動機。隨著學生相關知識的增多,實踐經驗的增多,創新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傳統的武術教學通常采用“講解—示范—模仿練習—糾正—鞏固練習”這樣老師對學生進行口傳身教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有著不可替代的優點,但是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方面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開展分組教學、引導教學、合作學習等,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教學經驗和創新能力。如:在傳統教學法下結合合作學習教學,在教學初期以傳統教學法教授技能,待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后,將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特長、不同性別等因素的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配在一個異質性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小組成員之間齊心協力、集思廣益、相互探討、激發出新的觀點和方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得到升華。
3.3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多樣化
教學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后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的變化、發展和提高。
目前社會體育專業武術課程的教學結果評價大都是統一的武術基本功、套路及一定的理論考核,該考核方式能較好的體現學生對老師所傳授武術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注重教師所教授動作技能的掌握情況而忽視學生學習中對武術技能的綜合認識及創新過程,側重于終結性、模仿性評價,而缺乏過程性、創造性評價。體現不出學生對武術課程掌握的綜合水平,體現不出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武術創新能力等的發展變化。
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若能充分考慮并有效發揮學生這一優勢,將能提高評價的效果,并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武術選項課教學評價要拓寬視野,尤其是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評價模式除了要掌握教師所教授的武術基本功、組合、套路考核和理論知識,還應該增加學生能力測試,要求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創編武術操、武術動作組合及套路,并且組織教學,以檢測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組織教學能力。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有益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益于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3.4加強基本功和動作組合的學習
眾所周知,武術運動是一項技術難度較高,可觀賞性極強的體育項目。通過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之學生自身努力學習和訓練,從而掌握各種套路。在武術課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從基礎抓起,“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把武術基本功打扎實了,才能談創新。因此能在武術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由易到難、動作數量有少到多,循序漸進系統的掌握武術基本功,如: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跳躍等;隨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單個動作基礎上,給其進行些常見組合動作的展示及學習,并介紹編排武術動作組合的簡單知識,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和挖掘自身潛力,進行大膽創新,自行編排武術動作組合,教師對其指導及幫助。教學時可選用不同風格、節奏及不同拳種的單個動作或動作組合,動作要求簡易、美觀、有代表性,不宜追求學生難以達到的動作技術,這樣學生不會感到學習吃力,也不會打擊其自信心、影響學習興趣。此階段是學生對武術的感性認識階段,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單個動作、認識動作的形態與特征、了解動作組合創新編排原則及方法,為創編整段或整套武術動作積累素材。培養學生創新武術組合動作能力,為今后武術整套動作的創新打下堅定地基礎。
3.5培養學生的全面觀察能力
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實驗室墻上,寫著6個醒目的大字:“觀察、觀察、再觀察”,觀察是我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武術教學中觀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是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的一種重要途徑。如果學生不能對武術動作技能形成正確而清晰的運動表象,便不能正確地掌握武術動作技能。而運動表象首先是通過視覺表象形成的。首先學生要觀察教師的武術動作示范,然后在頭腦中重現該動作的身體姿勢、方向、幅度、力量、速度等。這些武術動作特點在頭腦中重現時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到學習武術技術技能的效果。正確武術動作表象的形成,除了依賴教師正確的動作示范之外,還依賴于學生本人的觀察力。在觀察同一個示范動作時,會由于學生之間觀察力的差別,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運動表象。所以,學生的觀察力是學習武術動作技能所必需的一種能力,良好的觀察力也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基礎。
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觀察將成為觀賞。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在做動作示范時要引導學生如何觀察,觀察什么,如:學習武術動作組合時,要學生分別觀察整體動作技各單一動作,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類型,既能對動作的整體的觀察,又善于觀察單一動作的細節;教師在動作示范前要提示學生重點觀察什么動作、什么部位、什么方向等。武術正、誤動作對比觀察及分析也是提高學生觀察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示范時既要做正確動作示范,也要做錯誤動作示范,讓學生進行分別觀察及分析,既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又能強化學生對動作技能的理解,只有在掌握了正確的動作技能的基礎上,才能有更好的動作創新。
3.6給學生提供更多地展示自我平臺
大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濃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希望更多的表現機會。武術是一項表現性極強的項目,傳統武術的技擊性、現在競技武術的高難美,均極具觀賞性。 在武術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創編武術操或武術套路,并且讓學生以課堂表演或比賽的形式展示他們所創編的武術操或武術套路,教師進行評價及分析,提高學生的創編武術操或套路的質量和水平,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要不斷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大的舞臺進行展示,如:校運會開幕式、文藝晚會、社團演出等。提高學生創編武術操、武術套路,甚至大型武術表演的興趣及能力,讓學生不斷在創編武術操或套路中提高其自身的創新熱情及能力。
社會體育專業作為培養未來體育工作者的搖籃,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社會競爭力,為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武術課程在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教師要不斷學習及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思想,教學中要運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考核評價也不單單限于技能技術,要進行多樣化的綜合能力考核評價。在社會體育專業武術課程中,加強武術基本功及組合的學習及練習,并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將武術的技術動作深入地融合到學習中去,從而讓學生在真正掌握到武術技術要領的基礎上進行武術操、動作組合及套路動作的創編,培養學生全面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創新熱情與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上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中國武術教程(上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呂俊洋.淺談大學生體育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87-88,92.
[4]劉彩平.體育院校武術套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115-116.
[5]羅玲玲.創新能力開發與訓練教程[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
[6]謝家虬.對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J].體育科研,1999(3):27-31.
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c)-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