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潔 葉 宇(同濟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0082)
高爾夫運動研究現狀的分析
嵇潔葉宇
(同濟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0082)
摘 要:2014年全民體育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標志著國家對群眾體育的關注度的提高,預示著群眾體育市場份額將逐漸擴大;形成包括健身娛樂、運動休閑、競賽表演、體育用品、體育彩票、體育服務貿易等體育市場和產業體系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經之路。高爾夫運動一直被譽為“貴族運動”,如何在改革過程中順應時代潮流,不斷發展壯大則勢在必行。該文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對高爾夫運動的文化價值,保障體系,場地環境,產業體系,教育與發展進行梳理,發現相關問題并提出發展路徑的建議。
關鍵詞:高爾夫 研究現狀 發展路徑 文化價值
1522年高爾夫運動誕生,并通過殖民主義,英國移民的方式在亞歐大陸發展與擴張,直到19世紀末,這項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熟知。高爾夫運動與中國古代的“捶丸”相似,時至今日,雖然無法考證兩者的相關性,但可見該運動在中國發展具有歷史基礎。如今,高爾夫不僅僅作為一項簡單的體育運動項目被大眾所接受,其本身所創造的價值則更受關注。
1.1高爾夫的文化價值
高爾夫運動的文化是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物質的,精神的財富,對高爾夫的文化溯本求源,有利于受眾更好的了解該項運動。國內學者對高爾夫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積極的一面,還原高爾夫運動文化內涵的本質。伴隨高爾夫運動的發展而產生的“紳士禮儀”,“球童文化”是高爾夫運動主要的文化現象[1-2]。基于這些現象,在高爾夫規則及其運動行為的基礎上,產生了“禮儀、自律、誠信、公平、友誼”等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3-5]。高爾夫運動、球場、會所、球具及高爾夫服飾、用品等外在體現則是衍生而來的物質文化的表現[5];伴隨著高爾夫旅游的不斷發展,又衍生出旅游文化,休閑文化等。因此,高爾夫的文化是生活,休閑,大眾,社交四者交融的文化。
高爾夫運動的文化特質,與中國文化高度的契合。首先,符合“中庸”的思想,倡導人們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其次,符合中國禮儀的追求,宣揚誠信,自律,紳士的禮儀文化;再者,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誠信是社會合作的基礎,公平是社會發展的前提,而這些在高爾夫文化中都有所體現。因此,通過高爾夫這個載體,能夠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搭建平臺,在中國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
1.2高爾夫運動的保障體系
1985年,國家體委發出“率先在北京、大連和廣東三個地區開展高爾夫運動”的通知,使得這三個地區的高爾夫運動得到迅速發展。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北、上、廣,高爾夫球場數量均處于全國前列[6]。伴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剩余價值的不斷溢出為我國高爾夫運動的發展提供了經濟的支持和產業的支撐。2011年中國高爾夫媒體聯盟成立為中國高爾夫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速度迅猛,媒體作為具有行業話語權的發聲者,對傳播高爾夫文化,推動高爾夫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現已有250余家高爾夫球場,會員超過60萬,但中國高爾夫運動的消費人群每年仍以10%的比例增長[7]。由此可見,高爾夫的長期參與者以及潛在的消費群體為高爾夫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我國職業高爾夫球隊伍尚顯年輕, 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8]。這為高爾夫運動長期良性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
1.3高爾夫運動的場地環境
自1999年起,國土資源部將高爾夫球場列為限制用地,2002年底又規定停止審批高爾夫球場建設項目。雖然高爾夫球場的興建完善了體育設施建設,為高爾夫運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凸顯了一些問題。首先,高爾夫球場的選址存在嚴重的規模過大、占地面積過大的現象[9];其次,相較于國外高爾夫球場遠離鬧市的現狀,國內高爾夫球場多建于山清水秀之地,這些資源本屬于人類共享的資源,但是被建成高爾夫球場后就被極少數人占有,缺乏社會公平[10];再者,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污染控制、球場建造與自然景觀保護等問題仍有待解決[11-13]。
1.4高爾夫運動的產業發展
高爾夫產業隸屬第三產業,是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我國的高爾夫產業具有較強的活力,對拉動外資流入;拓寬就業渠道;積累豐厚優質的高爾夫旅游資源;發展高爾夫球場建造業,用品制造業,球場運營業,賽事行業都具有積極地意義[14-16]。市場結構總體集中度呈分散競爭型,但是壟斷競爭程度的強弱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差異;自然資源的基礎競爭優勢非常明顯;高爾夫產業的增長速度、年產值和從業人員人均產值方面的核心優勢日益明顯;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極具競爭優勢[17-18]。在我國較好的大環境下,高爾夫產業競爭力日益突出,同時其市場結構等也隨著產業高度發展而有所改變。中國勞動力屬于勞動密集型,且在長期內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然而國內對高爾夫運動產品的生產與開發等研究關注度并不高,將目光轉向基礎產業建設將會取得較高的回報率。
1.5高爾夫運動的教育及訓練
我國高爾夫教育始于1985年,真正意義上的本土高爾夫教育則是1995年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的創辦。在我國,青少年高爾夫教育受制于課程建設和學習成本,師資短缺,課程內容空泛,“硬件”建設滯后,課程實踐時間太少等問題[19],還處于低發展水平階段,與之相比,高校具有較多的資源與平臺,為高爾夫教育訓練提供了可能性[20]。目前,我國高校高爾夫教育專業已有較清晰分類,且教學模式多樣化。但是,仍存在教育成本過高、教材編寫落后、師資缺乏、課程,運動管理機制不足[21-23]等問題,制約高爾夫運動在高校的推廣。與英美的高爾夫教育相比,我國的差距還很大。美國高爾夫管理教育有嚴格的入學標準,合理的課程設置,具備學位授予與專業認證的資質,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教育體系;英國高爾夫管理人才教育具有獎學金制度,同時屬于具有國家資格證書教育項目[24]。
2.1不良的文化認同
目前,公眾對高爾夫運動仍存在不良的文化認同,一些人認為它是一項“貴族運動”或是“特權階級的運動”。溯本求源,高爾夫運動源自愛爾蘭牧羊人的游戲,足以證明高爾夫是大眾化的運動。這些不良的文化認同,究其原因,可以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來解釋。近代高爾夫運動的發展,是一部分人在滿足了自身基礎的需求后追求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此時社會還存在一部分人不能夠參與其中。直至當代,人們一方面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受制于高爾夫俱樂部較高的入會成本,從而導致高爾夫運動被“貴族化”。不良的文化認同阻礙高爾夫運動可持續發展,消除不良文化認同,不僅能夠促進高爾夫文化的自身發展,也能改變群眾對高爾夫運動的錯誤認知,加速高爾夫運動的推廣。
2.2社會引導與群眾體育脫節
社會引導問題是制約中國高爾夫運動的大眾化、平民化的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會員制是絕大多數高爾夫球場采用的經營模式,這使得高爾夫運動與大眾體育之間的聯系脫軌,最終導致高爾夫運動與大眾體育漸行漸遠。政府應將高爾夫球場作為體育設施對待的思想轉變;明確高爾夫球場發展主管部門;規劃高爾夫球場發展,球場資源利用和環保管理;以及從文化,人才等方面推動高爾夫球運動發展;就目前來看,高爾夫運動發展的保障體系仍然是完善的,但是隨著需求的不斷擴大,政府應適當放寬政策并加以正確的引導,考慮促進高爾夫運動邊際效益遞增,逐步實現高爾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3場地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不容忽視
雖然目前的政策導向限制了高爾夫運動場地的建造,并不意味現有的高爾夫球場無法滿足大眾需求,高爾夫球場的管理方應當調整現有管理方針,在保證品質的同時關注大眾的需求,實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其次,在環境保護上,借鑒國外較成熟的技術保護水土環境,同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投入適當的經費,有針對性的解決自身個性的問題。
2.4市場活力不足
高爾夫產業的前景開闊,依照現有情況來看,市場的活力不足。究其原因,是不良的文化認同,社會引導的偏離以及現有政策導向的共同作用。只有當受眾群體人數有了量的增加,高爾夫運動的市場活力才會有質的飛躍;同時解決入場費用與管理費用的平衡,是高爾夫場地向大眾開放的關鍵。因此,形成穩定的體育消費群體是其首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加強輿論干預,引導社會大眾改變現有的陳舊的思想觀念;再者,政府部門適當經濟扶持,加快高爾夫球場向社會開放的力度。
2.5教育體系尚不完善
相較于英美的完善的高爾夫教育體系相比,我國的高爾夫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一,高爾夫教育起步較晚,缺乏連續性,在中小學的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其二,高爾夫教育面臨著資金短缺,師資匱乏,課程空洞,場地不足等問題,發展遲緩;其三,雖然有很多的推廣建議提出,但“落地”情況差強人意。通過其他學者的研究也不難看出,目前國內對高爾夫教學的研究幾乎沒有,如何經濟,高效的進行高爾夫教學,可能會成為日后國內高爾夫研究的一個方向。
高爾夫運動的發展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健全校園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在中小學階段利用現有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的現實情況,著眼于文化與運動兩方面,合理推廣高爾夫運動;進入高校階段,可以設置相關的選修課程,目前上海很多高校已具備這樣的條件,另外,可以將部分專業人才培養功能委托給有條件的高校,實現“教體結合”,探索更加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途徑;第二,培育俱樂部與政府、企業、社區的良好關系。要實現高爾夫產業的全面發展,必須要擴大潛在的,穩定的高爾夫運動的消費群體,社區則是首要選擇;其次,與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動,正確解讀現有政策,積極與群眾體育接軌,有利于其良性的發展。第三,設立專項穩定資金,保障入場費用與管理費用的平衡。通過收取入場費的方式來獲取利潤是必然之舉,但是高額的入場費用將更多的消費者拒之門外,如何實現入場費用與管理費用的平衡,則需設立穩定的專項資金。一方面,需要球場的管理方的投入;另一方面,則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在體育產業發展的初期,政府的支持尤為重要。第四,打造品牌賽事,擴大高爾夫運動的社會影響力。從奧運會商業化運作開始,品牌賽事的打造就注定與市場經濟息息相關。從賽事的籌備到結束,涉及贊助,宣傳,推廣,門票收益等各個方面,不僅能夠為舉辦方獲取可觀的收益,同時能夠吸引大批愛好者,對該項運動的推廣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擴大該項運動的市場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程道品.高爾夫休閑文化探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6):107-110.
[2]付成.論高爾夫文化在中國的傳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 (12):20-23.
[3]郁小平,夏洪勝.高爾夫球文化與中國社會文化比較[J].體育文化導刊,2004(5):40-41.
[4]謝培山.高爾夫文化與經濟管窺[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0):7-8.
[5]吳克祥.略論高爾夫產業發展的文化支持[J].商業時代,2005 (8):68-68.
[6]廖寧.中國高爾夫球場數量預測和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7]張虎天,侯麗娟.中國高爾夫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J].2006.
[8]凌嘉蔚,束景丹.解析中國大陸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前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5):24-25,30.
[9]張婧.我國高爾夫球場用地問題分析——以鄂爾多斯生態區內的高爾夫球場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1(14):9-10.
[10]陳鵬.高爾夫球場過量興建危害淺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72-75.
[11]常智慧,韓烈保.高爾夫球場施用農藥化肥對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草原與草坪,2002(4):6-10.
[12]韓烈保,常智慧.高爾夫球場與環境[C]//中國草學會草坪專業委員會.中國草學會草坪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及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中國草學會草坪專業委員會,2004.
[13]蔡嬋靜.高爾夫球場的景觀生態分析及規劃建議[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81-89.
[14]張本俊,馬利亞.淺析我國高爾夫產業[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88-89.
[15]林永革,楊亮.我國高爾夫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6):21-25.
[16]劉惠英.中國高爾夫產業發展前景透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6):46-49.
[17]詹新寰.中國高爾夫產業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18]詹國勇.中國高爾夫產業競爭力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19]匡勇進,劉云朝,曾麗君.我國青少年高爾夫運動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以湖南省長沙市為例[C]//2011年教育科學與管理工程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
[20]余存華.淺析我國高校高爾夫運動教育的前景[J].鄂州大學學報,2011(5):52-55.
[21]趙雁,席連正,車偉光,等.云南省高校發展高爾夫教育的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2-107.
[22]李康,吳亞初,湯伊樂.松江大學城高校高爾夫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6):56-60.
[23]張瑩,郭立亞.重慶地區本科院校推廣高爾夫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156-160.
[24]黃登峰,陳才發,鄭玉忠.美英高爾夫管理專業教育研究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08(10):114-117.
中圖分類號:G8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c)-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