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利軍
(作者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
法治的實現需要對現行法律足夠尊重、信仰、服從。規則意識是法治精神建立的內在動力和保障,培養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是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柱,是建立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政府、企業、公民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的培養路徑多有不同,應分門別類、共同推進。
政府法治精神建設和規則意識的培養,對于法治建設尤為重要,只有政府帶頭守法、遵守規則,才能引導企業、公民自覺守法。
首先,政府權力規范化、法律化。政府在執法過程中應把握好權力的限度,否則將會導致權力濫用。因此,應深入推行政府權力清單,消除權力尋租空間。
其次,加強政府官員法治培訓和考核。針對不同部門進行不同法律培訓,法治理念的培訓應作為各級政府部門的必修課;聘請相關領域專家以實際為出發點設置考核題目,在單位設置領導小組對于公職人員法治學習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制定獎懲制度。
再次,完善國家公職人員責任追究體制。制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范,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納入到決策程序中,進一步健全人大常委會重大事項決定權;把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落實到相應法律法規中,明確不同情況下承擔的法律責任,增加操作性。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現代法治社會的建設要求每個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都要有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理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第一,立法公開。引導公眾參與立法,在立法過程中,政府通過網絡等方式積極征求民眾意見,并對法律草案進行修改。公眾積極參與立法,對于自己參與制定的法律,公民不會輕易違反,從而涵養民眾的法律信仰。
第二,推進執法公開。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要求,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推進執法公開,建立方便民眾的意見箱,鼓勵民眾行使監督權,使民眾能夠及時提出意見,政府能夠盡快糾正錯誤的行政行為,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完善司法公開。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保障審判權和檢察權的獨立行使,落實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司法公開制度,構建開放、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機制,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在司法裁判過程中,加強法律文書說理部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
第四,建立公民誠信檔案。利用網絡平臺,通過整合司法、金融、稅務、交通等部門資源,建立公民誠信檔案,以公民身份證為載體,錄入個人生活、工作基本信息,披露失信情況,作為社會交往、就業、信貸和職務升遷等的參考因素,以此來規范公民的行為,使誠信成為人民生活中真正的帝王條款,讓失信者付出沉重代價。
第五,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理。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前提是完善法律規定,同時加強監督和執法,對于失信行為需要多個部門綜合治理,加大處罰力度,鼓勵堅持誠信原則,讓守誠信者不吃虧,讓失信者無處藏身,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企業要身體力行踐行誠實守信。首先,信用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有利于企業長久發展,是培育企業文化的內在要求。國務院頒布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對于企業信息公示作出明確要求,要從制度上規范和促進企業信用檔案建設。可以考慮建立批發零售、商貿物流、住宿餐飲及居民服務行業和從業人員信用記錄,開展企業信用分類管理。在立法中完善企業誠信檔案規定,比如工商、質監、稅務等部門聯合執法,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對企業形成一種監督。另外,企業信用檔案的建立使守法企業得到法律的鼓勵,使誠信企業得到社會認可、政府獎勵,對其他企業起到引導作用,從而形成良性競爭,守信者受到保障、失信者受到懲罰。
其次,加強企業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培訓。政府牽頭舉辦企業學習法治建設培訓班,督促企業經營者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組織企業誠信創建活動,提升企業經營者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使之對于法律規范、權利、義務具有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