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頌揚(普洱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普洱 665000)
混齡體育教學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研究綜述
王頌揚
(普洱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普洱 665000)
摘 要: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建立愉快良好關系的基礎,對人一生的意義非常重大,幼兒期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啟蒙時期,關注并加強該時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將有助于幼兒成長過程中更好的適應社會并為其終身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該文主要運用文獻料法,對2005—2015年發表于各類體育期刊、雜志及專著上有關體育教學、混齡教育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等方面的文章進行系統研究,分析這一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進一步探討混齡體育教學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關鍵詞:混齡體育教學 幼兒 親社會行為 發展
混齡教學在我國沿海城市(如上海、青島)等地區的幼兒園中已成為一種常見教學形式,它對幼兒的教學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在混齡教學的基礎上通過體育教學活動來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已受到學術界的普遍觀注,為了對該課題進一步的研究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識,筆者對國內外現有的相關文獻進行閱讀、篩選、分析、歸納,試圖從“有關概念的界定和該教學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等方面做為切入點將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梳理,為今后研究者從混齡體育教學這個角度來研究幼兒相關方面發展盡一點微薄之力。
1.1混齡教學及混齡體育教學
近年來,關于混齡教育的內涵,學術界有諸多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對其作出了闡釋,已達成了一個共識。然而對混齡教育的一個部分——混齡教學這一概念做出界定的學者卻為數不多,但這些學者對混齡教學這一內涵的認識存在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認為混齡教學是把不同年齡的學生(特指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進行教學,以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展。如:鄒蕙認為混齡教學就是把不同年齡的幼兒放在同一個班內進行游戲和學習,它能使幼兒有更多機會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互交流,為形成他們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基礎。另外,房陽洋也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所謂混齡教學,就是在幼兒園把至少相差兩歲的兒童組織在同一個班級或小組內,讓他們一起游戲、生活和學習,彼此合作和模仿學習,以此來促進幼兒的多方面發展。比較以上兩位學者的研究可知,這兩位學者對混齡教學的界定是從幼兒健康與發展角度做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因此,在上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對混齡教學做做出自己的見解,認為混齡教學就是特指在幼兒教學中,把年齡至少相差一歲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內進行教學。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不同年齡的孩子接觸與交往,并在此過程中學會認知與他人共同生活等。
然而對混齡體育教學這一概念的界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學者對其進行系統的闡述,也沒有相對完整的概念。筆者對混齡教學的內涵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個人的認識:認為混齡體育教學就是把不同年齡的學生(特指幼兒)編排在同一體育課堂內進行教學活動,以便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在接近自然的社會氛圍中和不同年齡的孩子進行交往,并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關心、理解、合作和分享等親社會性行為,最終使他們的情感、認知和社會性技能等得到發展。
1.2親社會行為
國外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親社會行為,但未形成通知的概念。“親社會行為”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威斯伯格提出的,1972年他運用“親社會行為”來代表與侵犯、故意傷害等否定性行為相對應的行為,如同情、分享、協助、合作、幫助等,這些行為雖然表現各不相同,具體情境也有所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使他人、集體、甚至是社會受處。Aronson有和威斯伯格相信似的硯點,他認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任何以利于他人為目標所采取的行動。而Taylor也支持以上兩位學者的見解,認為親這會行為包括任何幫肋他人或目的是幫助他人行為,不管助人者的動機如何。然而Piliavin另有其看法,他認對為親的行為的界定應結合社會背景來考慮,因此,他認為親社會行為是由社會所限定的,一般的有益于他人和當前行政系統的行為。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親社會行為的界定有一個共識:認為親社會行為是助人者的行為能夠給他人或社會帶來益處。
國內學者最早提出親社會行為的觀點是在20世紀80年代,對“親社會行為”一詞各抒己見,未形成具有共識的概念。如:王福蘭、任瑋在對親社會行為的多年探索研究中得出親社行為的概念,認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別人和社會的行為。曾盼盼、俞國良、林崇德等人也認為親社會行為是一種寬廣的行為范疇,是指個體自愿做出的,可以帶給別人益處,并促進相互之間和諧人際關系的行為。這說明親社會行為確實可以造福于他人。再者,葉其鐵也支持以上幾位學者的學說,認為親社會行為是一種積極的、利他性的、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它體現了人文關懷,是一種奉獻精神的體現。筆者歸納、總結上述學者的見解則認為:親社會行為是一種寬泛的、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行為,這種行為有利于他人、集體和社會。
2.1對幼兒助人行為的影響
在混齡體育教學對幼兒助人行為的發展方面,學者滿晶采用自行設計的實驗情境,來探討幼兒互助行為的發展水平和一般趨勢。結果表明,幼兒期孩子存在以利他為目的的互助行為,隨著年齡的增大,各年齡組之間在發展水平上差異不顯著,而在互助行為和生頻率上卻有下降趨勢。然而,滿晶的這種結果與幼兒園的有些教師說法有不同的觀點,據有些知名幼兒教師口述得知,大部分幼兒的助人行為和年齡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年齡相對較小的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助人行為相對較少,而年齡較大的幼兒表現出的助人行為則較多。這可能與幼兒在園和家庭中的教育有關聯。然而國外有些專家也持有與滿晶相類的觀點,如:Staub的研究發現,從幼兒園到一年級,兒童助人行為增加,從小學2年級到6年級,助人行為的比例下降。導致這結果可能是因為幼兒在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學到了一些規則,這些規則可能阻礙了他們親社會行為的發生。但一般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助人行為會呈現出增長趨勢。
2.2對幼兒合作行為的影響
混齡體育教學對幼兒合作行為的影響方面,汪艾桂、張倩認為處在幼兒后期的孩子(3~6歲),在言語、情感和行動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合作傾向,同時這一時期又是智力發展、個性形成的啟蒙時期,此時的幼兒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樂意與別人合作。而王美芳基于自然觀察法的研究:指出學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合作行為較為明顯。李幼穗、張麗玲通過對幼兒的不斷觀查與研究得出與以上兩位學者相類的觀點,他們在對幼兒園大、中班和小學兒童的研究中發現,兒童合作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其合作水平也越來越來高。這說明幼兒的合作行為與分享行為相類似,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然而在國外有不同的觀點,如:Strein(1986)的研究發現,年齡的增長并不是影響幼兒合作發展的一個必然因素,他們的合作行為并不必然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有時年幼兒童比年長兒童更為合作。出現這種觀點定可能與幼兒社會化過程中的成長有關。綜上所述,在幼兒時期,幼兒的合作行為已初步形成,并且和年齡的增長相關,同時還具有可塑性。
2.3對幼兒分享行為的響
混齡體育教學對幼兒分享行為的研究方面,岑國楨,劉京海研究較具有代表性,他們對5~11歲兒童的分享行為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分享行為和兒童的年齡成正相關。這說明年齡大的兒童表現出的分享行為多,而年齡小的兒童反之。楊心德開展戲劇性的游戲來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結果表明:不論用間接故事法,還是用情境觀察法測定,實驗班(混齡體育教學)幼兒的分享會行為的發展都優于控制班。魏玉桂采用移情訓練方法對兩種不同教學方法的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施加影響,結果表明:兩種方法均可以有效促進被試分享行為的發展,說明這一時期幼兒的分享行不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均有所發展。然后,林崇德經研究卻發現了稍有異樣的結論:認為幼兒的分享行為在3~6歲之間增長不明顯,而賈蕾、王海梅也有和林崇德有相似的觀點,他們的研究表明,學前兒童在分享上表現的很自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分享的意愿也越來越多。由以上的研究可知,學前幼兒的分享行為較助人和合作行為的發展相對來說不太明顯,但從總體來說仍有所發展。
通過以上所述,筆者認為幼兒期是孩子學習、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的黃金時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對人一生的意義非常重大,無論幼兒是在園中教育,還是在家中教育,均應重視他們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不能一味從小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而忽視了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對成長的重要性。因此,為了幼兒以后的教育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與社會進行良好的銜接,我們有必要在幼兒時期對他們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作初步的探索、分析。
參考文獻
[1]鄒蕙.嘗試混齡教學促進幼兒成長[J].教研探索,2008(10):29.
[2]房陽洋.對幼兒混齡教學的思考[J].幼兒教育,2004(7):12-13.
[3]王福蘭,任瑋.幼兒在園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6(Z1):57-59.
[4]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84.
[5]葉其鐵.體育教學與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J].中國學校體育,2006(8):28-30.
[6]Elliot Aronson,Tim0lthy D.Wilson.Robin M.Akert.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工作出版社出版,2006:304.
[7]Shelley E.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Sears.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371.
[8]滿晶,馬欣.幼兒互助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3):7-10.
[9]Trawick-Smith,J.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g: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M].Columbus Ohio:Merrill,2000.
[10]馬喬里.J.克斯特爾尼克,著.兒童社會性發展指南從理論到實踐[M].鄒曉燕,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509.
[11]Horrowitz,I.A.& K.s.Bordens.Social Psychology[M].Mountain view,Calif:Mayfield publishing co,1995.
中圖分類號:G8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c)-0234-02
Mixed age Sports Teaching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were Reviewed
Wang Songyang
(Puer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Pu’er Yunnan,665000,China)
Abstract:Prosocial behavior is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the meaning of life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early childhood is a personal learning, growing,enlightenment,pay attention to and strengthe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during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will help the children grow up to better adapt to socie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long development.This paper mainly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to 2005—2015,published in all kinds of sports journals,magazines and books relate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mixed-age edu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aspects such as system research articles,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field,to further explore mixed age sports teach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Key Words:Mixed age Sports Teaching;Young Children;Prosocial Behavior;Th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