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5-12-05/ 第07版面/國際論壇
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受賄案星期四在南京中級人民法院開庭,檢方指控蔡榮生2005年至2013年間在招錄考生、調整專業(yè)等事項上為他人提供幫助,非法收受財物2330萬余元。蔡榮生表示認罪悔罪。名牌大學招生處長收受賄賂直接損害普通考生利益,尤其招人恨,互聯網上對蔡一片罵聲。
還有人提出,全國那么多名牌大學,考生由于不放心而請托照顧的情況并不少見,手握招生權的崗位是否已成高危崗位了呢?更有人接著問,那些給蔡榮生們送錢的家長,是不是也算犯罪?
這恐怕是一個戳到了痛處的問題。大學作為教書育人的神圣之地,本應是離腐敗最遠的一域,但是蔡榮生案卻告訴我們很多高校有可能也在過去那些年里不同程度陷落了,沾上了污點。
十八大以后反腐敗劍指官場,隨后延伸到大型國有企業(yè),抓出不少貪官和貪腐公職人員。然而進一步的反腐敗必然觸及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對中國社會的各種權力進行洗滌。
中國名牌大學都是國家“事業(yè)單位”,但從本質上說教育領域中的權力與“官”的概念距離較遠,它自成體系,和媒體權力、企業(yè)權力類似,介于公權力和社會權力之間。這樣的權力繼續(xù)延伸,就到達社會的最基層。各種物質及精神資源都可能產生權力,優(yōu)質幼兒園的園長、重點中小學的校長等都可能處于優(yōu)勢位置,一旦他們利用自己的職務搞權力尋租,腐敗就出現了。
不能不說,腐敗已對我們的文化形成深度滲透,很多還算“混得不錯”的人都不同程度沾了腐敗的邊,而且對在基層崗位上搞權力尋租習以為常。在社會輿論痛恨腐敗的同時,很多人也對身邊發(fā)生的腐敗相當寬容,一些人對搞權力尋租沒有羞恥感,反而成為在親友中炫耀的資本。
八項規(guī)定打響全面反腐的第一槍,相當數量的高官落馬強力震動了中國全社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腐敗的鏈條遠未終止在公權力突出的“官方機構”里,半官半民或者民間機構里也存在一旦擺出來同樣讓人觸目驚心的腐敗現象。
反腐敗說到底是中國社會洗心革面的一次改革,它必須從打擊腐敗高官做起,這是最關鍵、也最有效的開始,甚至是高潮,但不可能是結束。我們必須重建全社會的財富觀和榮辱觀,奉公守法和安貧樂道需受到真正的尊敬,顯著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消費應被看不起,給人帶來恥辱。
反腐敗要靠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然而制度建設必須有道德建設的輔助與配合。制度的推行能為道德撐起機制性保障,道德建構能確保制度落實的質量。中國前一段的問題是制度弱,道德更弱,致使一些已有制度形同虛設。
官員都生活在社會中,官員腐敗意味著很壞的帶頭作用,所以反腐敗先打貪腐高官,這樣的順序選擇很準確。然而反腐敗形成穩(wěn)定成果一定要在社會基層收尾。這就相當于治療癌癥首先要切除腫瘤,進一步的挑戰(zhàn)則是消除已經擴散的病變細胞。
人大的招生處長七八年間就能受賄兩千多萬元,這個算不上什么官的“官”因為特殊權力在手,成了不尋常的“蒼蠅”。中國社會反腐敗任重道遠,由此可見一斑。▲
環(huán)球時報20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