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黃愛梅
仁者的叮嚀
——《論語》導讀
☉于凱黃愛梅

《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這部書篇幅雖然只有16000字左右,但它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卻極為重要,素有儒家“圣經”之譽。2000多年來,一直是國人蒙學的必讀之書,其讀者數量堪稱世界之最。《論語》的內容涉及人生、社會及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及道德理念的形成,曾產生過重大影響。直到今天,此書中蘊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經驗,仍有許多值得仔細品味之處。
今本《論語》共20篇。各篇篇題,均以該篇開頭的兩個字為名,這是古代“語體”文的通行做法,既無深意,也不反映內容。每篇由數目不等的章節組成,全書共508章。大部分章節,都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也有少部分章節,記錄的是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論語》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個人修養提綱、政治哲理闡述、社會倫理論述、師生施教問答之語、人物評價、日常活動、自我評價及弟子言論行事等專題,其中所涉內容極為豐富,是后人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來源。
1.孔子論“仁”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論語》中有108處出現“仁”字,談論“仁”的有58章。
孔子所說的“仁”,內容豐富而復雜。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他明確提出“泛愛眾,而親仁”,也就是強調要以人為本,注重對人的價值的尊重與肯定。
在孔子看來,“仁”具體表現為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從積極的方面講,是“忠”道;后者是從消極的方面講,是“恕”道,兩者匯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所強調的“吾道一以貫之”,指的就是此。
在孔子看來,實現“仁”的基本途徑,就是要堅持“克己復禮”。克己,是指通過自覺的道德修為,提升思想境界,克制自己;復禮,是指一切都要依照禮的標準行事。“克己”,是“復禮”的前提。孔子強調,若能克己,推己及人,所有行為都合乎禮、義的標準,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理想境界,同時還是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歸宿。“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種將個人價值同社會正義融合為一的理念,實在是一種極崇高的“大境界”。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崇高目標而不懈奮斗。
2.孔子論“政”
《論語》中,有不少篇幅是討論為政之道的。孔子要求統治者行“仁政”,他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子路》)主張德治,反對霸政。治國為政之道,要注重教化與禮制,“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主張統治者使民,要堅持“惠而后使”與“教而后使”原則,做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孔子還強調,為政者要堅持以身作則,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統治者必須要端正自身,嚴于要求自己。“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孔子論“君子”人格
《論語》中,孔子與弟子們反復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如何成為“君子”。《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可見,君子人格,是孔子人生修養理論的重要內容。
孔子把具備“仁”的理想人格的人,稱為“君子”。他認為,君子重道、尚德,尊仁、懂禮、求知(智),講究信義,尤其注重孝、悌、忠、信、恭、敬、智、勇等品德修養。而最為孔子看重的“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論語》中有多處內容,將君子與小人進行對比,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等。
他主張,君子行事,要信守“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準則,“訥于言而敏于行”。同時,還強調君子有志,能夠經得起嚴峻的考驗,他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看重“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強調君子要堅持真理和正義,做到“當仁,不讓于師”。這些論述,對于世人理想人格的養成,都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4.孔子論“學”
《論語》提出,人生的第一要義,是學習。在開篇《學而》中,就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法。孔子所說的“學習”是一種廣義的理解,既包括文化知識,也包括道德品行。他認為,君子品格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懈學習才能達到,學習是人生第一要務。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主張“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論語·里仁》),要求弟子們力爭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孔子在學習方法上,也有很多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強調“學而時習之”,提倡“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倡導學思結合,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提出“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觀點,反對急功近利。這些內容,至今仍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5.孔子論“教”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在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論語》中對此也多有涉及。
在教育理念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強調不分貴賤、賢愚,只要有求學愿望,均有受教育機會。《論語》中提到的孔子學生,除了南宮敬叔和司馬牛出身較好外,大多數都是貧賤出身:子路年輕時是個街頭少年,原憲“終生空室蓬戶,褐衣疏食”;公冶長當過囚犯,曾參做過小吏,子張是“魯之鄙家”,顏回居于陋巷,這些人都先后受學于孔子,成為有名的賢者,對當時社會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特別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冉求辦事膽子較小,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孔子還注重啟發式教學,主張“不憤不啟,不俳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他反對死讀書本,強調觸類旁通,“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舊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堪稱中國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瑰寶。
孔子死后,其弟子遍布各國,其學說影響也因之日漸廣大,儒學逐漸成為戰國諸子中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時稱世之“顯學”。
在戰國時期,儒學雖為“顯學”,地位卻并不獨尊。當時的讀書人中,雖已有類似《論語》這樣的孔子言論集在廣泛流傳,但只是作為諸子的一種,為人們所誦讀。
漢興,孔子被謚為“褒成宣尼公”,其待遇擬于公侯。《論語》的地位也逐漸提升。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所采納,儒家學說漸成王朝意識形態的正統,掀起了儒學“神學化”的第一波浪潮。《論語》作為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集,也得到了越來越隆重的“待遇”。
唐玄宗宣傳儒學,為樹立思想權威,追封孔子為“文宣王”,《論語》正式成為“經書”之一種。宋代理學興起,以程頤、程顥、朱熹等人為代表的理學家們,融合儒、佛、道,對儒家思想進行大改造,創建了以“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朱熹選取《論語》《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合編為“四書”,并作《四書集注》,作為士人讀書的基礎讀本,最終確定了《論語》在“儒學”中的核心地位。
宋代以來,人們對《論語》的作用,也越來越看重。相傳北宋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正因為孔子和《論語》在古代王朝意識形態中的特殊地位,這本書也是最早為西方漢學家所關注的東方經典之一。早在1594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將包括《論語》在內的“四書”譯成了拉丁文。此后,西方關于《論語》的譯本,層出不窮。有些西方學者認為,《論語》中所包含的東方智慧,對于糾正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思潮,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閱讀《論語》,我們可以真切聆聽到一位遠古仁者的諄諄叮嚀,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精神體驗和思想資源。
(倪紅燕根據《國學經典導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