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彥 李亦綱 杜曉霞 劉傳偉 許建華
?
新建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規劃研究1
賴俊彥1)李亦綱1)杜曉霞1)劉傳偉2)許建華1)
1)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2)大連萬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大連 116001
人員密集、用地集約、功能混合是近年來新建社區的共同特點,一旦地震大災在沒有任何應急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社區居民的震時疏散和震后安置將面臨很大困難。本文分析了新建社區的開發模式特點、脆弱性和應急避難需求,提出了新建社區地震應急避難規劃設計的五點原則: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優化分區、有機整合和家喻戶曉。通過大連市萬科海港城一期地震安全示范社區“應急避難規劃設計方案“實例,說明依據上述原則開展空間布局等“硬“規劃和實施機制等“軟“規劃的具體方法,驗證了規劃原則的可操作性和對于管理、規劃、建設防災減災城市的積極作用。
新建社區 地震 應急避難 規劃 案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構成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2),目前正處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加速發展階段(王寶民等,2010)。在城鎮化過程中,一方面,將建設用地進行高效、集約利用以促進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城鎮土地利用體系,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宋戈,2004;國務院,2008);另一方面,由于人群和城市功能的逐漸密集化,放大了人類自身的脆弱性,導致城市防災功能衰退、人居環境惡化,成為我國城鎮化所面臨的十二大挑戰之一(仇保興,2003)。
地震災害以其突發性、破壞性和復雜性,對城市安全構成多方面威脅。我國十分重視城市地震安全工作,構建地震安全社區是有效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途徑,得到國家、省、市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8年,國務院防震減災聯席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回良玉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城市地震安全社區示范工作”;同年,中國地震局也提出了“開展地震安全社區示范建設”的相關要求(吳衛民等,2012);2009年至2010年,江蘇省、河北省、山西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管理辦法、建設標準先后出臺,各地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建設蓬勃開展;2012年,中國地震局制定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管理暫行辦法》,指導開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創建活動。總的來講,我國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創建工作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適應的,各地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創建主要是圍繞現有社區的改造來開展,排查危險因素,摸清可用資源,并從居民宣傳和志愿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為應對震后社區的應急避難工作做好組織體系安排和思想動員。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新建社區在原有城市中心和周邊不斷涌現,城郊衛星城的開發主要采用公共交通導向開發模式;而舊城和城中村的改造則多采用傳統鄰里開發模式(桂丹等,200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種開發模式均提倡建設“緊湊”社區,即通過空間集中和功能混合來達到節省能源、土地和空間的正面效果。然而,在緊湊的社區和城市形態下,人口分布較為密集,人類生產、生活活動較為集中,一旦地震大災在沒有任何應急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社區居民的震時疏散和震后安置將面臨很大困難。
室外空地、綠地、停車場、街頭公園、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是城市常用的地震應急避難場地。同時,據國外許多城市的評價,居住區內的綠地可作為地震時有效的避難場所,是城市抗震防災的重要用地(金磊,1997)。然而從國際國內兩方面的實踐情況來看,公共應急避難場所從場地面積到應急設施(如應急廁所等)都往往難以滿足需求;新建社區從自身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入手,完善自身的應急避難功能配套,是從源頭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孟慶潔等,2010)。
目前國內外未見針對新建社區開展地震應急避難規劃的相關報道,這與我國新建社區的迅猛增長勢頭和嚴峻的地震安全形勢是不相稱的。因此,圍繞新建社區地震應急避難規劃開展實踐與研究的需求十分迫切。
1.1 新建社區應急避難功能的脆弱性分析與對策
在我國城市建設的實踐中,主要包括兩類新建社區:舊城改造和衛星城建設。但在避震防災方面均存在本原性缺陷,主要是指:
(1)舊城和城中村人員密集、缺少開放空間,公共設施陳舊、容易遭受災害破壞;一旦災害特別是破壞性地震災害發生,生活條件將急劇惡化,原本有限的公共空間和資源將被無序擠占,甚至遭受不可逆的社會性破壞,形成惡性循環。
(2)城郊衛星城是以交通節點為中心進行規劃開發,占地面積大,與城市中心區距離遠,周邊城市設施配套滯后,居住區的配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內部自行解決(顧渝群,2008);一旦災害特別是破壞性地震災害發生,容易形成救災孤島。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失助人群一部分會轉移到城市中心區、加劇中心區的安置壓力;另一部分則會在原地自行安置,他們的城市化生活習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周邊環境和生態造成高強度、大規模破壞。
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和開展震后和災后應急避難,許多學者進行了城市應急避難規劃方面的研究,各地政府也積極開展相關工作。然而,應急避難規劃的實施周期較長,實施過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難以面面俱細。所以,新建社區從自身的規劃設計階段入手,開展地震應急避難相關設施和功能的建設,對于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是有益的補充。
1.2 新建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功能需求
根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計(GB 17324-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08)的規定,地震應急避難的設施主要包括基本設施、一般設施和綜合設施三類。其中,基本設施是指為保障避難人員基本生活需求,而應設置的配套設施,包括救災帳篷和簡易活動房屋、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設施、應急供水設施、應急供電設施、應急排污設施、應急廁所、應急垃圾儲運設施、應急通道、應急標志九項設施。一般設施是指為改善避難人員生活條件,在基本設施的基礎上應增設的配套設施,主要包括應急消防設施、應急物資儲備設施、應急指揮管理設施三項設施。綜合設施是指為提高避難人員的生活條件,在已有的基本設施、一般設施的基礎上,應增設的配套設施,主要包括應急停車場、應急停機坪、應急洗浴設施、應急通風設施、應急功能介紹設施五項設施。參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計(GB 17324-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08)和聯合國《人道主義憲章與賑災救助標準》(國際紅十字會,2001),筆者整理出了避難生活用途場所的基本條件和最低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避難生活用途場所的基本條件和最低指標
續表

項目指標最 低 要 求 衣物和個人衛生用具兩歲以下幼兒一套應季服裝、一套衛生用具 兩歲以上未成年人、成年男性一套應季服裝 婦女和少女一套應季服裝、定期提供衛生用品 日常生活用具水具1-20升采水容器2個/戶,20升貯水容器1個/戶 烹調用具和餐具熱源、帶蓋烹調鍋1個/戶,盆1個/戶,烹飪刀具1把/戶,餐具若干 肥皂250克/人月 固體垃圾處理公共垃圾池與居住區距離5m以上100m以內,在下風向設置 垃圾箱容積100升/10戶 排水工程不可積存廢水的區域供水站附近、災民居住地周邊 不可泡水的設施災民居住地、道路、供水設施、衛生設施
表1所列指標給出了避難生活用途場所的建設要求,然而,新建社區受容積率和地塊屬性等城市規劃指標的約束,要建設全部三類17項應急避難設施與功能,存在可用場地面積的客觀限制。新建社區避難場所規劃和城市避難場所規劃側重點不同,作為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的補充,新建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規劃應著眼于充分利用自有設施、配置關鍵的避難設施與功能,最大限度地解決本社區居民避難安置需求,減輕對外部的依賴。為此,需要對新建社區情況開展摸底調研,以避難安置需求為引導,立足于社區應急避難功能運營的可持續性,遵循地震應急避難的相關原則,盡早開展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
筆者通過近年來從事的新建社區應急避難規劃工作,從居民避難生活需求和社區應急避難功能運營的可持續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總結出了以下五點用于新建社區地震應急避難規劃設計的原則:
2.1 安全第一原則
安全第一是規劃建設社區地震應急避難設施和功能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新建社區地震避難設施和功能的建設必須避開次生災害危害范圍,創造必要的消防、治安、衛生和防疫條件。
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中“安全”原則主要是指:場所選址要避開活斷層、避開次生災害源等;對于社區的避難設施和功能規劃來說,社區區位已經選定,在布置避難設施時,篷宿區、醫療救護設施和物資分發點等人員聚集區應注意避開存在發生嚴重砂土液化和軟土震陷等地震地質災害危險的區域、避開建筑物附屬結構(如雨篷、空調、外貼瓷磚等)掉落范圍;利用地下空間和室內空間的避難場所時,應密切關注內部通風和通行的問題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
2.2 因地制宜原則
充分考慮研究社區的區域特點、人群特點,結合社區周邊環境和資源以及社區本身的空間設施條件,從避難生活基本需求和災后盡快恢復正常秩序兩方面綜合考慮,分析社區地震應急避難策略,配置關鍵的設施和功能。
研究表明,人在緊急非常態情況下的避難行為具有一些共性,如向光、從眾、聚集、守望、歸巢、趨向圍合場所等;同時,不同類型的居民群體,其年齡層次、整體受教育程度、工作特點、鄰里關系等因素,使其在飲食、環境、衛生、隱私乃至自治模式等方面均有顯著差別。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考慮這些共性和特性,因地制宜進行選定設施和功能的布置。
2.3 優化分區原則
新建社區人群密集、功能混合、交通網絡發達、景觀設計豐富,在進行應急避難規劃設計時,應考慮社區空間結構的防災適應性和復雜性,合理劃分區塊、優化防災性能。按照樓宇與道路布置的關系,可以將社區空間結構劃分為圈形、帶型、網絡型、樹形等多種形態。不同形態下的應急交通疏散流線、邊遠弱勢區塊分布、安置需求熱點等各有其特點,應結合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和安全準則,劃分合理地安置生活區塊、物資集散區塊、緊急救治區塊、指揮管理區塊等不同功能區塊。充分利用景觀進行區塊分隔和遮擋,優化交通流,利于各區塊有序運營。
2.4 有機整合原則
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規劃應與周邊資源現狀、城市發展規劃、城市防災專項規劃相整合,充分利用市政設施和工商業配套支撐社區規劃的實施,并利用自身設施補充周邊應急避難功能;社區日常工作機構的相關職能在應急避難期間應得到整合,利用周邊安防系統等物業管理設施對社區運行情況進行監控,以利于社區內應急避難集體生活的管理。
2.5 家喻戶曉原則
通過平時的宣傳教育與避難演習,讓社區居民掌握安全避難的方法、措施與注意事項,知曉在災后混亂的情況下如何安全地離開住所,經過什么避難路線,可到達哪個區塊避難,以及應當遵守的與避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居民有安全避難的意識、演習實踐以及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以上原則不僅可用于指導新建社區的應急避難規劃設計,也可供在設計具有應急避難功能的其他類型場所和設施時進行參考。在運用這些原則開展新建社區應急避難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在分析避難安置需求的基礎上,還應考慮社區入住后社區空間形態、基礎設施、居民行為等與應急避難功能相關屬性的變化,以及對應急規劃設計意圖實現的影響,強調規劃設計原則的靈活運用,最大限度地解決本社區居民避難安置需求。
大連萬科海港城位于大連市普灣新區核心位置內灣片區,與規劃中的大連行政中心隔海相距僅3km,片區內還規劃有會展中心區和人才培訓區(如圖1b)。萬科海港城總占地7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5萬平方米,規劃戶數超過12000戶,項目容積率1.65,綠化率40%。社區內規劃有教育機構、公共建筑,匯聚大型超市、餐飲等配套商業資源,并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城市廣場;社區外部,規劃中的城區主干道、跨海大橋和輕軌構筑了快捷多樣的交通網絡,3km處是普灣新區的高校聚集區,規劃中的大型三級甲等醫院將提供強大的醫療保障。萬科海港城將城市功能融入社區規劃,規劃配套齊全,建成后將形成一個開放、多元、注重公共價值的新城市主義社區。
本規劃設計的對象區域是已開工建設的萬科海港城一期項目區域。一期項目建筑物實際按照地震烈度Ⅷ度進行抗震設防設計,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172423m2,總建筑面積309749m2,其中住宅面積253883m2,地上公建面積15667m2,半地下車庫面積8649m2,地下設備用房面積900m2,地下車庫30650m2,總住戶數2713戶。因此,本區域具有人口密度高、交通便利等特點。但是,由于本項目為連片開發的一期工程,周邊可利用的配套設施和資源有限。

a.項目區位b.項目周邊規劃c.對象區域建筑設計效果圖
遵循前面提出的新建社區地震應急避難規劃設計的五點原則: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優化分區、有機整合和家喻戶曉,本規劃設計從對象區域的應急避難策略、應急避難功能、應急指揮、應急響應預案、培訓宣教等五個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
3.1 社區應急避難策略分析
對象區域人口主要包括居住人口和公建設施內人口,范圍大、人口多,遵循“優化分區”原則,擬分為A區(1.1標段和示范區)和B區(1.2標段、1.3標段和別墅區)2個區域進行應急避難規劃設計,其中A區約4900人,B區約4600人(如圖2a)。
可利用的避難空間方面,居民應優先選擇室外空地、綠地、停車場、街頭公園、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作為緊急避難場所。

a.應急避難分區圖b.應急避難功能設計c.應急交通路線設計
由于大連地區冬季較為寒冷,必須考慮冬季發生地震災害時室外寒冷不適于避難的極端情況。根據日本地震避難疏散的實踐經驗,可利用置于安全處的自家汽車作臨時避難所或固定避難所;1999年我國臺灣省集集地震時,部分居民乘坐出租汽車避難(初建宇等,2006)。因此,基于本區域的建筑物設防烈度比場地最大影響烈度提高1度的前提,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10)第1.0.1條的規定,遵循“安全第一”和“因地制宜”兩項原則,建議冬季主要利用原有住宅和地下車庫等室內空間進行避難,夏季時還可利用小區內的綠地等室外空間進行避難。同時考慮到本小區別墅、多層、小高層和高層住宅并存的實際情況,建議別墅、多層以及小高層和高層中9層(含)以下的住戶在震后能利用原有住宅避難,并接納不便回到家中的10層及以上的高層住戶到自己家中進行臨時避難,特別是老人、兒童等特殊群體。
3.2 應急避難功能設計
本規劃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為對象區域配置了15項應急避難功能設施,主要包括應急住宿區、應急供水設施、應急供電設施、應急廁所、物資儲備與供應設施、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設施、應急垃圾儲運設施、應急監控及廣播通信設施、應急通風設施、應急排污設施、應急停車場、應急指揮管理中心、應急停機坪、地震應急包和應急箱、功能介紹設施。按照標準要求,遵循“優化分區”原則,對15項設施的位置、數量、指標等進行了設計(圖3)。
3.3 應急指揮系統設計
社區地震應急指揮系統設計的目標是,地震發生后,萬科海港城一期內緊急避震疏散、臨時避難安置等活動對應的基本社區功能夠得到運轉,同時萬科海港城一期能夠形成一個組織實體對外聯絡以獲取關鍵信息和資源。本設計分為機構與人員、信息收集與安全監控系統、信息發布與引導系統、指揮協調與對外聯絡系統等四個部分。遵循“有機整合”原則,將社區的日常工作機構和人員進行功能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區日常物業管理的設備系統,為社區地震應急指揮服務。
(1)機構與人員
地震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由物業公司工作人員、震前社區原有的居委會體系、聯防站體系、志愿者體系和商家共同組成,下設協調聯絡部、安全保衛部和保障部等部門。
(2)信息收集與安全監控系統
該系統包括信息收集上報、安全監控、信息集中管理等功能,依托應急指揮臨時組織機構和物業管理設施運行。
(3)信息發布與引導系統
該系統包括應急疏散引導、應急交通管理、避難生活安排公告、外部信息通告等功能,主要依托物業管理設施來實現。
(4)指揮協調與對外聯絡系統
該系統包括應急值班、社區避難調解、對外聯絡協調等功能,依托應急指揮臨時組織機構,利用物業管理設施來實現社區應急指揮系統對外聯絡以獲取關鍵信息和資源的作用。
3.4 應急響應預案建設規劃
物業管理公司承擔日常物業管理工作的同時,應承擔好社區地震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一方面確保社區日常的各項地震應急備災工作有據可依;另一方面為社區震后響應和安置工作的有序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社區地震應急響應預案應涵蓋四個方面主要內容:應急指揮機構與職責、地震逃生疏散、震后應急避難安置、震后應急避難管理。應急響應預案的編制工作應體現日常工作機構“有機整合”的原則,應從組建編制隊伍、建立工作制度、搭建平臺吸納居民志愿者參加、開展社區危害源排查、落實機構和職責、繪制逃生疏散通道分布圖、編制細化方案等七個環節逐步推進,并依據預案開展日常備災工作,做到“家喻戶曉”。
3.5 培訓宣教規劃
為落實原則五“家喻戶曉”,社區還應開展地震應急避難的培訓和宣教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宣教方面,在社區范圍樹立應急避難指示標志,在社區入口處等醒目位置設立防震減災宣傳設施,一方面將應急避難指示標志與景觀設置相融合,另一方面更要引入防災減災文化理念,開設地震安全文化展示廳,并制定從項目銷售期開始至入住后的宣傳計劃。
(2)培訓方面,社區入住后,應積極開展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并成立由社區管理人員、物業、住戶代表共同組成的應急管理團隊。一方面,我國汶川、玉樹、蘆山地震的救援實踐表明,提升以基層組織領導、警察、民兵為主體的“第一響應人”的救援能力和當地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對于快速營救幸存人員至關重要,因此,對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有必要開展“第一響應人培訓”。另一方面,社區應急管理團隊承擔社區地震應急響應的管理與協調任務,對這些核心管理人員及輔助人員要進行地震應急響應管理方面的培訓,使他們熟悉社區應急避震疏散預案并具體落實,了解應急期的主要任務及各自職能,行之有效的擔負起實際任務。具體的培訓內容應包括:地震基本知識及自救互救常識、社區地震應急響應預案、地震應急響應實務、地震應急響應綜合演練等。
3.6 規劃的可操作性
本實例工作從對象區域的應急避難策略、應急避難功能、應急指揮、應急響應預案、培訓宣教等五個方面開展規劃設計,給出了具體應急避難設施位置、應急交通路線設計圖、標志樣板,表現形式清晰明了,將各項規劃要點、規劃指標、控制性數據等圖表化,滿足直觀性要求,方便建設、管理人員的理解;本實例工作在開展空間布局形態等“硬”規劃的同時,還開展了應急避難實施機制等“軟”規劃,設計了應急避難的指揮、組織、協調、動員等機制與日常的物業管理相銜接和轉換的方案;在本實例以及其他實例工作基礎上,總結出新建社區地震應急避難規劃的五點原則: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優化分區、有機整合、家喻戶曉,為后續實施提供了規劃意圖的總體說明,有利于對各項規劃的具體實施進行統一管理,建設單位應依據規劃結合基建施工進度提出具體的建設時序和方案,在項目前期規劃設計及景觀設計階段介入、根據實際項目分期建設,同時有關部門也需要從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創造促進規劃實施的環境條件。
經以上實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點主要結論:
第一,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新建社區的地震安全影響不容忽視,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區資源,開展新建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規劃和建設工作,以覆蓋本社區的基本避難功能需求,是對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的有利補充。
第二,圍繞避難策略、避難功能、應急指揮、預案建設、人員培訓宣教等五個方面,從“硬”規劃和“軟”規劃兩個方向入手開展新建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規劃,有利于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
第三,遵循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優化分區、有機整合、家喻戶曉等五點原則開展新建社區的地震應急避難規劃工作,對從管理、規劃、建設等多個層次促進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中國的現實國情是人口增長、資源緊缺、災害多發,這決定了當前城市發展必須走高密度節約型、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目前經濟高速增長、城市建設加快步伐之際,將巨大經濟成就轉化為高質量、安全可靠的城市環境,造福于未來,創建安全社區顯得尤為迫切。新建社區從規劃設計階段入手開展地震災害和其他災難事故的預防、減災、備災工作,以人為本,注重規劃設計的現實可操作性,將防災減災的成功經驗切實轉化為社區和城市建設行為,為城市、社區與生活帶來安全保障,賦予城市系統以長久的生命力。
仇保興,2003. 我國城鎮化高速發展期面臨的若干挑戰. 城市發展研究,10(6):1—15.
初建宇,蘇幼坡, 2006. 城市地震避難疏散場所的規劃原則與要求. 世界地震工程,22(4):80—83.
顧渝群,2008. 可持續發展的大型居住區規劃設計探討. 見: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桂丹,毛其智,2000. 美國新城市主義思潮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城市設計的借鑒. 世界建筑,(10):26—30.
國際紅十字會編,2001. 人道主義憲章與賑災救助標準.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國務院,2008. 關于印發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國土資源通訊,(20): 4—18.
金磊, 1997. 城市災害學原理. 北京:氣象出版社.
孟慶潔,溫家洪,尹占娥,2010. 城市社區應急避難地研究. 城市問題,180(5):67—70.
宋戈,2004. 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利用問題研究. 東北農業大學.
王寶民,李勁為,田華, 2010. 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 中國經貿導刊,(18):39—40.
吳衛民,蘭從欣, 2012. 首都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建設. 北京:地震出版社.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2. 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08.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計(GB 17324-200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10.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
Earthquake Shelter Planning of Newly-Built Communities
Lai Junyan1), Li Yigang1), Du Xiaoxia1), Liu Chuanwei2)and Xu Jianhua1)
1) 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 Beijing 100049, China?2) Dalian Wank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 Ltd., Dalian 116001, China
High density of populatio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hybrid function are three common features of newly-built communities in recent years. Once a major earthquake hit the area of this kind of community, the personnel evacuation and sheltering would become a difficult issue. After analyzing evolving nature, vulnerability and sheltering demands of newly-built communities, five principles are proposed for earthquake sheltering planning in a newly-built community, i.e., safety first, act locally, optimized zoning, resource combination, and household aware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Earthquake Sheltering Planning” in Section I of Wanke Harbor City, Dalia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covers both sheltering spatial plann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design, and validates the operabi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above-mentioned five principles.
Newly-built community; Earthquake; Sheltering; Planning; Case study
國際科技合作專項“中日地震巨災應急管理對比研究(2012DFG20510)”和地震行業科研專項“地震安全社區建設標準研究(201008013)”共同資助
2014-06-29
賴俊彥,女,生于1982年。碩士,高級工程師,聯合國UNDAC災害評估與協調組成員。主要從事地震應急救援領域的科研與實踐。E-mail:junyanlai@126.com.
許建華,女,生于1987年。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地震應急救援的技術研發與支持。E-mail:nerss_x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