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樞明,高明月
?
結締組織研究新進展與中醫
張樞明1,高明月2
1.種瑞堂中醫診所,瑞士 庫爾 7000;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本文從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3個視角,論述了21世紀以來,西醫界對結締組織的研究進展,指出結締組織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很難與西醫固有的生物醫學模式很好地整合,是西醫研究人員從中醫視角進行探索的根本原因。構想了未來幾年,中醫界以結締組織為著眼點,從科研、臨床、保健等方面實現突破的關鍵節點。
結締組織;西醫;中醫;針灸
“‘許多同事們認為人體已無秘密可言',Carla Stecco,帕多瓦大學(意大利)的解剖學教授帶著一絲笑意如是說。她有更好的見解”。
這是德國著名人文地理雜志GEO(中文版名為《GEO視界》)2015年2月號一篇題為“內支架”文章的開場白。該文對結締組織研究之新進展作了詳盡的長篇報道[1],在當期封面上被作為重點推出。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將研究成果與以中醫針灸為首的“替代醫學”療法關聯在了一起。筆者對這一課題有著特殊的興趣,并曾在20年前撰寫的一篇文章中預言,中醫學中關于膜原的學說將可能成為21世紀中醫學術研究的重點/熱點之一,而一個重要的外在條件是西醫學有關結締組織研究的推動[2]。
《內支架》這篇文章首先指出,不久前還并不甚知名的結締組織研究,目前成為了令人注目的顯學。研究結果揭示,結締組織不僅是某些病因病理不明的疾病與疼痛的可能的禍因,還是某些具有神奇療效的療法的基源。
組織解剖學觀察表明,結締組織是一個完整的首尾相連的身體網絡,形成一個巨大的而且是最大的感覺組織器官。80%開放式神經末梢存在于肌肉與皮膚間的結締組織中,這使得“本體感”得以實現,因此它就像我們的“第六感官”。結締組織形式豐富而且無所不在,于各組織間起到潤滑作用,讓機體的運動協調有序。
Carla Stecco教授指出,人體進化出這樣一個復雜多樣的組織應不止是如我們以往認為的那樣只起支持與包裹作用,它對機體還應有更深刻的意義。事實上她們發現,結締組織是占總數近80%的原因不明的疼痛性疾患的“潛在嫌疑犯”,如許多腰痛患者的脊韌帶常于3個階段存在損傷。而手術中對結締組織的破壞會造成內在的增生與瘢痕,這在多年后還會給機體帶來問題。類似的機制可能是許多疾患的病因,但同時也為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疼痛性的病癥提供了潛在的機會。
德國的Robert Schleip,運用一種主要針對結締組織療法的理療師,他的研究,為此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于2006年完成的,并為他贏得了人類生物學獎項的博士論文,曾被發表在著名雜志《科學》(Science)上。他用自創的方法,證明了離體結締組織在機體緊張的狀態下可發生與肌肉無關的痙攣。根據他及其團隊的觀察,結締組織就像一件“緊身衣”,局部的運動、變化可以引起多米諾效應,影響到相關的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如長期手部緊張可以造成肩痛等。而陳舊性的微損傷,也可以引發病變。這一網絡系統既高效又敏感,任何微小的創傷,以至于過勞或過逸都可能成為麻煩,最終會引起緊張、僵硬和疼痛。
結締組織中的各種成分,浮游在一個類似蛋白質的黏稠的“內海”里。在其中,傳感器與接受器共存,免疫、脂肪、神經等細胞互動。它同時完成著能量儲備與有害物處理的多重職任。在這里,結締組織與淋巴系統近于不分彼此,深度協同地工作著。酶、激素、抗體等幾乎所有人體所能產生的生化成分都存在于這個濕潤流動的環境中,共同保證了我們機體的靈活與健康。
在基質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高度活躍的成纖維細胞,Robert Schleip的團隊對之十分重視,因為它在新的痛癥模型中有正反兩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纖維細胞游弋在基質中,當機體某部位發生故障時,如因創傷、不良體態等造成者,它就會變成“超級細胞”,產生膠原性物質并像蜘蛛一樣將網絡收縮,以利于康復及加速傷口愈合。正常情況下,這些有益的細胞在機體恢復健康后會死亡并被代謝。但也因各種原因,如炎癥、被干擾的康復過程、部分肢體慢性長期的超負荷,導致細胞不斷地產生,形成過纖維化,結集為硬節與條索。結締組織糾纏一處,猶如被熱水燙洗過的毛衣,會產生微小的疤痕,并使筋膜等處于不良緊張狀態。嚴重的纖維化不僅可以深入到內臟使之病變,而且有研究表明與癌癥的發生有關。這將是2015年秋在華盛頓舉行的結締組織學術研討會的重要課題。
健康的結締組織如緞子般光滑平整,如何通過保健和治療使其保持或恢復原狀呢?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Helene Langevin的研究成果為此提供了答案。在開始對廣被忽視的醫界“孤兒”——結締組織進行研究之前,作為臨床醫生,她還是對諸如針灸、瑜伽等抱著較大的懷疑態度,雖然那些使她煩惱的、無法被有效地幫助的疼痛癥患者經常對她提到“替代醫學療法”。現如今她卻自覺地每天用半小時時間來進行“抻筋”鍛煉了。
Helene Langevin教授對人體被伸展部位的成纖維細胞進行觀察,發現它們增長了200倍,這使得結締組織緊張狀態的基礎得以消彌,讓基質中單一分子得以釋放,而這些與機體的放松關系密切。動物實驗顯示,由于神經介質的被釋放,基于結締組織的疼痛及炎癥得以緩解。細胞“感受”這種機械的力并將之轉換為生化信號,這種信號可以一直到達脫氧核糖核酸水平。結締組織通過纖維自身的緊張度而自我調節,這令研究者感到無比振奮。因為一個可以預期的希望是,僅通過簡單的“抻展”練習,就可以使結締組織恢復平滑,進而達到預防甚至是治愈疾病的效果。
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秘密可能在于水。結締組織近70%的成分是水。缺水的基質不利于人體活動的靈活性。有研究表明,通過特定的恰到好處的方法,可以使黏液層的水分明顯增加,由此提高了它的柔韌度。硏究者也找到了在結締組織中保存水分的物質——透明質酸。
“至此我們終于建立了一個科學模型,這是理療師們原本總在他們指尖手下已感到了的”。利用這一模型,他們解釋了諸多“替代醫學”療法的療效發生機制。如瑜伽動作可以把結締組織緩慢、溫柔地長時間拉長,這具有很強的抗纖維化效應。而各種形式的局部按摩及相關療法也有類似的作用,而且可以使過纖維化組織松解,使聚集的膠原細胞分散,從而建立起新的組織結構,讓結締組織層再度平滑,進而使病態部分吸入水分,恢復健康。最新研究甚至提示,不只是有力道的深層按摩,就是溫和的輕撫,也可以引起皮下淺表的結締組織的應答,并且將信息傳遞到深層,同樣可起到輕度放松的作用。
最令研究者Helene Langevin教授喜出望外的是,她發現了針刺療法有著與前述相似的效應。她的解釋模式也適用于對這一傳統療法有效性的證實,不亞于一次驚人的發現,整個工作就如同是在“完成拼圖游戲”。Helene Langevin教授利用一具針刺機器人,將針勻速旋轉刺到預定的位置,然后在超聲儀上觀察結締組織的反應。經過長期實驗研究,她們得出了明確的結論:膠原纖維螺旋式纏在針體上,類似“通心粉圍繞著餐叉”,結締組織作出應答反應,它們由內向外伸展開來,表現了與瑜伽練習相似的效應,而且治療30 min后還在繼續。在實驗動物身上,這種反應可以達到距離針體1 cm遠。要引發這一切需要兩個精準的條件,針體一定在結締組織層和適宜的捻轉度。更為有趣的是,她們還利用研究中獲得的超聲波影像,作了她們稱之為有“傳奇色彩”的經絡與結締組織走向相關性的研究,發現經絡線主要位于行走于特定的肌纖維束之間或肌肉與骨骼間的結締組織帶上。有分析顯示,手臂上的穴位80%在這樣的區域內。不過Helene Langevin教授強調兩者的關聯目前還只能被看作是一個假說。
事實上這些研究成果對中醫學可能意味著更多。筆者基于對20世紀中醫學術發展重點回顧性分析,大膽地預測了包括膜原學說在內的3個新重點并提出了3個必要條件,即:中醫學自身的積累和發展;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影響;時代需求[2]。就自身積累而言,關于膜、筋膜、經筋、膜原等的論述代有補充;就發展而言,達原飲一方及其所代表的方法的治療范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除在舊文已提到的外,還有如王洪圖先生用本方治療神智疾患等[3]。筆者經過對古今中西文獻的分析,提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三期治法[4],其中對黏膜軟骨破壞期即采取了具有獨創性的宣發膜原法。筆者同李俊龍先生一起曾臨床試用有效,也被與呂愛平先生合作進行的及我去國后他的團隊繼續做的大量動物實驗研究所反復證實[5-9]。但就西醫研究方面,當時只發現報刊援引《俄羅斯信息報》稱,俄醫學家的研究表明,結締組織對人體健康關系巨大,甚至是引起老化的重要因素。這可能顯示西醫學者已開始注意了結締組織的重要性。而上述新成果,則表現出了較以往更加長足的進步。相信這將給中醫學中圍繞膜原的研究注入活力,起到促進作用。雖然他們的研究還沒有涉及到藥物治療的作用問題,這也許正是發揮我們中醫優勢的地方。希望國內的西醫同行也已經開展了此項工作,那樣雙方的合作就有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第一,硏究者既沒有把其研究成果與任何經典的西醫療法,如化學藥品、手術方法等聯系在一起,也沒提出新的典型的西醫式的療法,而是不約而同地轉向“替代醫學”。可能的解釋是,結締組織這種比較泛泛而非特異的屬性與西醫學固有的生物醫學模式難以很好地整合。這也是這一領域長期發展遲滯的一個原因。從中也可以引發我們對中醫的治療工具與中醫的醫學模式間關系的思考。
第二,有保留地接受西方研究者對針灸推拿療效機制的解釋,因為我們相信遠不只如此。而且也不可過高估計他們有關結締組織帶與經絡相關性的發現,西醫顯然不知道中醫還有經筋這樣的說法。
第三,證實了東方保健體育強調抻筋的正確性。與西方強調強化肌肉訓練不同,我國保健體育自古就是以增加柔韌性的運動方式為主,從五禽戲以降,八段錦、易筋經基本都是這個路子,與瑜伽功法異曲同工。我們應該借此契機,整理出簡單易行有效的套路,創建有中國中醫特色的運動理療法,并推廣出去。
第四,淺表的、溫和的按摩也能引起深部的反應而起到治療作用的觀察結果,可以為小兒按摩療法療效機制的解釋提供幫助。
第五,我們要注意到美國學者在實驗中運用了針刺機器人。從其簡單描述中可以推測很可能是計算機控制智能型的,可以保證刺的深度并能旋轉針體。這會是新一代針刺治療儀的雛形嗎?
第六,在圖1中可見一具被完全剔除了心臟實體的鼠心外結締組織,異常清晰地反映了心臟完整的形狀,甚至冠狀動脈都歷歷可辨,它讓我們想到了中醫學中的心包絡。中醫學自古就把心包絡作為一個獨立臟器看待,其在心系疾病的病理解釋與臨床治療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圖中的心外結締組織是否即為心包絡可能的物質基礎呢?這也將是一個有趣也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圖1 鼠心外結締組織的彩超影像
[1] Hania Luczak. Der innere Halt[J]. GEO,2015(2):97-119.
[2] 張樞明.二十一世紀中醫學術發展重點蠡測[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1(4):57-60.
[3] 王洪圖.達原飲加味治療失眠一得[J].中醫雜志,1984(3):51.
[4] 張樞明,徐世杰,呂愛平,等.不同組方原則方劑對實驗性類風濕關節炎模型影響的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基礎理論研究特集):270-271.
[5] 呂愛平,劉振麗,張樞明,等.宣發膜原法對免疫性關節炎(痹證)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11):679-681.
[6] 賈紅偉,呂愛平,徐世杰,等.宣發膜原法對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9(5):35-37.
[7] 賈紅偉,呂愛平,趙寧,等.宣發膜原方和雷公藤制劑對大鼠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2,8(4):21-24.
[8] 賈紅偉,趙寧,李艷,等.宣發膜原方對膠原免疫性關節炎大鼠關節滑膜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6,47(4):301-302.
[9] 賈紅偉,趙寧,張皖東,等.宣發膜原方對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大鼠血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1):818-820.
Connective Tissue-Research Progress und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pective
ZHANG Shu-ming1, GAO Ming-yue2
(1. Zhong Rui Tang TCM Clinic, Chur 7000, Switzerland;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This article reviewed researches in Western medicine field of connective tissue (CT) of 21st century from perspective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clinical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It pointed out the anatomical and biological particularities of CT render i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be integrated with inherent biological medical mode of Western medicine,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for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ers to study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d several landing points on research, clinic and health car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xploit this emerging trend in next few years.
connective tissue;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3.001
(2015-05-07;編輯:魏民)
張樞明,中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醫學與中醫藥文化學。E-mail: zhongruit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