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滿春
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智庫是智力資源的突出體現,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和標志,具有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有的學者甚至把智庫稱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部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智庫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展現了跨越式發展態勢。十八大提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智庫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庫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智庫發展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目標。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把智庫作為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重要內容之一。2014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并于今年初由印發實施。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事關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重視智庫建設,是適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的時代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全面增強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的戰略舉措,是推進科學執政、依法行政、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內容,是打造“中國模式”升級版的重要途徑。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推向縱深層面,不斷增創中國優勢,要突出把握三個重要維度。
在方向上,要把握“中國化”取向。要立足我國國情,以中國問題、中國實踐為著力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智慧。要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詢為主攻方向,以完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
在格局上,要堅持“一體化”戰略。就是以黨政軍決策為需求主體,以國家高端智庫為龍頭,“一體化”著力、用力、發力,到2020年,統籌推進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研院所和企業、社會智庫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要促進社科院和黨校行政學院智庫創新發展,推動高校智庫發展完善,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和企業智庫,規范和引導社會智庫健康發展,實施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規劃,增強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政策研究機構的決策服務能力。
在治理上,要瞄準“現代化”目標。要站在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高度,積極探索和嚴格遵循智庫發展規律,建立健全治理體制機制,在智庫建設制度上做到“五個深化”,即深化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深化研究體制改革,深化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成果評價和應用轉化機制改革,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改革;在咨詢需求和成果轉化上實現“五個保障”,即保障落實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完善重大決策意見征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策評估制度,保障建立政府購買決策咨詢服務制度,保障健全輿論引導機制;在組織領導上抓好“三個落實”,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智庫建設,落實有關部門和業務主管單位不斷完善智庫管理,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智庫人才隊伍建設。
中國智庫建設的春天已經到來。推進中國智庫建設,要進一步把國內視野轉化為全球視野,把數量優勢轉化成質量優勢,把“大師依賴”情結轉化為“集體英雄”情懷。正如胡鞍鋼所說,靠“天天讀”中國這部“天書”,“天天寫”中國這部“巨著”,留下記錄和認識當代中國的“白紙黑字”,培養研究和設計中國的高端優秀人才,承擔好國家未來目標的“瞭望者”、國家戰略的“謀劃者”、國家決策的“建言者”和國家治理的“監督者”四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