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人們日常有各種各樣的精神狀態,擔負領導、管理責任的人精神狀態怎樣?也不可一概而論,有的緊張而從容,有的繁忙而愉快;還有人嚴峻而苦澀,頹唐而遲鈍。外界衡量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價值大小,往往著眼于業績、經歷和才干,至于精神狀態如何,前進中是一路高歌,還是苦悶憂煩,一般不大理會。特別是與工作不直接相關的個人心態,別人也很難關注。這樣的忽略是不應該的。一個人,特別是黨員、干部,既要有良好的品質、能力,也要有好心情;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還要有正確的審美觀。對什么都沒有欣賞的眼光,經常處于苦悶、憂愁之中,給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對自己健康不利,對事業也不見得有好處。曾有一位領導干部,擔任了萬人大廠的主要負責人,他深知肩上擔子沉重,吃苦耐勞夜以繼日地工作,但對于企業經營和人事上的重重矛盾,他重視但卻難于駕馭,整日陷入沉重的心境中,任職不到一年就病倒了。有責任感、事業心的人要努力、要吃苦,但心情不能長期處在壓抑、苦悶之中。常見美好,常見崇高,既有益健康,也有益事業,適用于勝景連綿之時,也適用于艱難苦澀之際。
選擇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共產黨人同時也選擇了向往美好。對人類美好前景的預見和追求,令人內心充滿光明。當今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造福人民的征途上,應該經常看到事業的美好,蕓蕓眾生的美好,人間百態的美好。回想在民族危亡、階級壓迫的戰爭年代,社會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革命者不屈服于殘酷的現實,他們透過現實的黑暗,向往新中國的光明。為了美好的理想,獻出一切乃至生命,心情也是莊嚴豪邁的。可以說革命者是美好社會、壯麗人生最堅定、最熱烈的追求者。常見美好,并不限于先鋒模范人物,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應有對美好生活和人生價值的追求,向上向善向美。自然風景中有美好,社會現實中有美好,崇高理想中有美好,關鍵是要有“審美的眼睛”。有審美才有精神的愉悅。自然和社會有很多不美的甚至丑的東西,人們不可能不和它們打交道,心情也不可能總是處在愉悅中,但是人們不應該自我調節,盡可能多見、多想美好嗎?
對美好的追求往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忍耐身心的煎熬,嘗試能力的極限,這還有愉悅嗎?是不是追求的過程只有痛苦淋漓,到勝利時才柳暗花明,心情開朗?也不盡然。與美相關,美學還有一個“崇高”范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英雄人物如巍峨的山峰,令人肅然起敬。為了偉大目標奮斗的人們在經受艱苦卓絕考驗之時,精神也有振奮滿足的一面。以苦為樂,苦樂交織,感天動地。革命先烈李兆麟在東北抗日聯軍與日寇殊死斗爭中,于艱苦卓絕環境里創作了《露營之歌》。末尾一段寫道:“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風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滅,團結起,赴國難,破難關,奪回我河山。”今天重溫這戰火淬煉的詩句,仍然令人熱血沸騰。爬冰臥雪,忍凍挨餓,多么難受而又令人神往。當年抗聯將士于寒風大雪、徹夜難眠的歲月,感受肯定不僅僅是豪邁,更要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犧牲生命,但英烈們又是樂觀豪邁的,他們志愿為民族獻身,為黨的事業獻身,內心充滿豪情,這就是一種崇高。創造崇高的人,欣賞崇高的人,都會感到精神的升華,充溢向上的力量!
高爾基說過:“讓整個人生都在追求中度過吧,那么在這一生里,必定有許多美好的時刻。”人間的崇高首先屬于追求美好的奮斗征程,屬于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努力。這是人們拼搏前行的歲月,也是璀璨壯麗的年華!
多以審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是非常有益的正能量。悲觀主義者看一切都蒙上灰暗的色調,總是一副頹喪的精神狀態,很難有什么作為;玩世不恭的人看一切都無所謂,“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事業生活容易失去方向;利欲熏心的人熱衷于占有錢物,鐘情于聲色犬馬,巧取豪奪、玩物喪志的快樂既低級,也難持久;有的老年人感慨青壯歲月已逝,來日有限,崇尚老莊哲學,主張清凈無為,自己感慨可以諒解,何必以為發現了普遍適用的人生真諦,以此教導青少年……列一列“常見美好,常見崇高”的負面清單,克服不明智、不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