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蔣阿平 晏 龍

吉安市委副書記肖洪波(前排右三)到興橋甫里基地調研
實施保障扶貧,各地主要是通過落實低保等政策,保障農村缺乏勞動能力的“藍卡戶”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
而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卻另辟蹊徑,在落實好國家“政策兜底”的基礎上,全面推開“產業兜底”,讓“藍卡戶”貧困群眾同樣有機會、有路子脫貧致富,最終實現啃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
數量不大、難度大,這是吉州區扶貧攻堅面臨的實際。
是的,吉州區貧困人口數量并不多,2014年僅有5500 人。因為,吉州區是市中心城區所在地、吉泰走廊的核心區,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稍微勤快點、有點頭腦的,都能賺得到錢,不至于貧困。”
那為何說難度大呢?
經過精準識別,該區發現勞動力缺乏、重大疾病、殘疾,是當地貧困人口的主要致貧原因。更重要的是,因老弱病殘致貧人口占總貧困人口的70%以上。也就是說,該區七成以上是“藍卡戶”。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要建立和完善扶貧兜底機制,‘輸血’和‘造血’并重,確保不讓一戶貧困戶掉隊”,區委書記徐明思路清晰。
“輸血”,吉州區毫不含糊。一方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使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低保、醫保等制度,保障貧困對象的基本生活。
扶貧攻堅,難就難在如何幫助貧困戶實現自我“造血”。吉州區的選擇是——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不是一個產業搞到底,而是突出“一村一品”,從本區重點發展的優勢高效產業中選擇適合各貧困村、及其所在鄉鎮發展的扶貧產業,以“產業兜底”開啟“藍卡戶”造血功能。
2014年,該區率先創新扶貧機制,組織87 個區直單位、300 余名黨員干部對19 個貧困村,開展“每戶貧困戶一名干部、一個農民合作社或產業幫帶人、一萬元資金結對幫扶”的“三個一”結對幫扶精準扶貧工作,為廣大貧困戶配上強有力的“脫貧保姆”。
長塘鎮趙塘村貧困戶劉之梅,因病喪失體力勞動能力。在幫扶單位區委政法委結對幫扶干部的引導和傾情幫扶下,他開始走上養牛增收的路子。不到一年時間,就從3 頭小牛仔發展成5 頭母牛了。“養牛一年出欄,一頭至少可以賺4000 塊,養母牛效益更好,每年可以賣幾批小牛仔,現在已經有4 頭掛了胎。”劉之梅對養牛很滿意,“讓我靠自己也能有收入了,不用坐吃山空。”
曲瀨鎮大巷村的井岡蜜柚產業基地,給村里的低保戶曾小林帶來了脫貧的曙光。他家里有4 個病人,還有2個孩子讀書,妻子長年打雜,一家人也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去年,在幫扶單位區委宣傳部新聞辦公室的幫助下,村里集中扶貧資金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以每戶2 畝的標準為全村包括曾小林在內的16 戶貧困戶,發展井岡蜜柚種植32 畝。有了這個“產業兜底”,曾小林一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人家種了的人說,一畝井岡蜜柚一年能賺1萬塊,以后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就不用愁了。”
一村一個產業基地或一個專業合作社,點燃全村貧困戶的脫貧夢想。目前,全區19 個重點貧困村村村都發展起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
長塘鎮陳家村委會貧困戶養牛創業基地的30 頭肉牛就快要出欄了,村干部指著欄里健壯的肉牛告訴記者,“一戶貧困戶一頭牛,刨去所有開支,貧困戶戶均至少可增收3000元。”
該村28 戶貧困戶,除2 戶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自己發展了產業外,其余26 戶幾乎戶戶都是缺乏勞動能力的純低保戶。靠他們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發展產業。怎么辦?
村干部發揮重要作用。在區扶貧和移民辦區等掛點單位的幫扶下,該村瞄準勞動強度不大、市場好、效益高的肉牛養殖產業,組織26 戶貧困戶組建了養殖技術專業合作社,把貧困戶精準扶貧資金集中捆綁使用,由村干部入股共同組建養牛創業基地,并負責集中采購、集中飼養和管理,讓貧困群眾戶戶都能受益。
像陳家村這樣,以產業直補資金,捆綁集中發展產業,帶動沒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這只是吉州區扶貧產業發展模式之一。
村里有專業合作社的,就充分利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采取“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村里有龍頭企業的,就巧借企業“導航”作用,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
因村施策,找準辦法。無論哪一種模式,吉州區都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積極引導廣大貧困戶通過資金、土地、勞務入股等方式加入專業合作社,或自主發展產業等方式,走上脫貧之路。
曲瀨鎮高聯村有個葡萄專業合作社。村兩委班子帶頭,利用村里一塊30年無人耕種的荒地種上了200 多畝葡萄。依托合作社,貧困戶龍時貴種植葡萄11 畝,年收入近5萬元;貧困戶杜配珍靠勞務工資4年入股2萬多元,年年參與分紅……全村21 戶貧困戶,有17 戶貧困戶以各種方式參與葡萄種植,共享產業效益。目前,該合作社又摸索養殖眼鏡蛇1.5萬條,技術成熟后,將成為帶領貧困群眾致富的另一條新路。
市級龍頭企業碩豐果業的井岡蜜柚基地,就在興橋鎮甫里村。依托企業技術、市場等優勢,該村建立起金香蜜柚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井岡蜜柚基地120 畝,鼓勵廣大村民尤其是貧困戶以資金、土地、勞務等各種形式入股。目前,村里有1 戶貧困戶成為了社員,2 戶貧困戶自己種起了井岡蜜柚。看到蜜柚的喜人長勢,其他貧困戶也紛紛要求加入。
充分利用省級每年100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吉州區緊緊圍繞綠色蔬菜、井岡蜜柚、花卉苗木、肉牛養殖、休閑觀光農業等主導產業,支持貧困村建立各種扶貧產業基地,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帶動貧困戶參與富民產業,實現增收致富。全區先后建成興橋鎮釣源、長塘鎮案前等8個井岡蜜柚基地,樟山鎮大江邊等3 個蔬菜基地,以及興橋鎮袁塘、樟山鎮赤塘的花卉苗木基地等產業基地40 個,發展井岡蜜柚5000 畝、蔬菜3000 畝、葡萄1500 畝、油茶1500 畝。
“產業兜底”,讓吉州區的貧困群眾享受到了不一樣的保障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