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曾 薇
只有構建好貼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文藝不僅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也是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有效手段。
2014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間隔72年的兩場會議,只為一個主題——文藝要圍繞為人民大眾服務,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而展開。
當前,全國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發展進入“新常態”,做好文藝工作顯得尤為迫切。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甕安縣“6.28”事件發生以來,甕安實現了從亂到治、到大發展的變化歷程,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只有構建好貼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近年來,甕安縣緊緊圍繞中央有關精神,立足縣情實際,堅持“文化興縣”發展戰略,著力“筑牢平臺、夯實基礎,保障權益、文化惠民,加強監管、市場有序,擴大交流、深化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把文化事業發展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確立“工業強縣、城鎮帶縣、文化興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近五年,全縣城鄉文化事業建設總投資達30億元,投入1.2億元先后新建成渡江文化休閑廣場、縣老干活動中心、縣文化館、縣圖書館;投入1000萬元完成了22個鄉鎮(社區)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投入2.97億元規劃建設體育場(館)、新聞中心大樓、文化館、圖書館、史志館等項目;投入164萬元建成鄉鎮農體工程及文化活動場所29個;投入2700萬元完成猴場會議陳列館建設及布展;計劃投入700萬元完成紅軍突破烏江陳列館建設。
五年來,甕安縣文化事業頻頻發力,塑造良好文化氛圍。文化部門財政預算逐年上升:縣文化和旅游局、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電視臺(新聞中心)的費用投入逐年增長。近三年全縣文化事業費增幅均高于當年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人均文化事業費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年12月,文化部全國文化先進單位(文化先進縣、市、區)評選和復查結果揭曉,甕安縣以各項指標全省考評第一和過硬的文化實力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政策最終也要有能干事的人才能落實。為此,甕安縣大力招賢納士,擴充文藝“正規軍”。
2009年,甕安成立“甕安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下屬13個行政事業部門,人員編制由2005年的42人增至178人。2011年以來,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縣文化館、縣電視臺(新聞中心)、縣猴場會議會址(冷少農故居)管理所均升格為副科級單位。2014年,甕安縣文體廣電旅游局更名為甕安縣文化和旅游局。
2013年,甕安相繼成立甕安文藝協會管理中心、甕安縣老干活動管理中心和甕水長歌藝術團。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站干部36名,村級文化管理員89名,實現專干專用,財政全額撥款。同時,全縣每年都舉辦不少于一次的全縣文化專職干部業務培訓,不斷選派文化骨干到省內外參加脫產培訓學習和交流,2011年共選派52人次、2012年選派70人次、2013年選派78人次。此外,還通過開展“游子報春暉·反哺家鄉報母恩”等活動,進一步改革人才引入機制,為文化部門引進鄉科級文化管理人才11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25名。
近五年,全縣從文化部門累計提拔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26名,出臺《甕安縣青少年及各類人才成才獎勵辦法(試行)》,共計表彰文化體育類人才82名,發放獎勵金45萬元。縣內文化事業單位現有文化人才130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學本科學歷85人,專業技術人才82人,占隊伍總數的63%,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35歲及以下人數為82人,占總人數的63%,45歲及以下人數為111人,占隊伍總數的85.3%。
在培育民間文藝團隊工作中,甕安充分依托兩館一站免費開放資源,建立起18支館辦或站辦文藝團隊,把一大批民間文藝專業人才和業余愛好者充實進隊伍,目前全縣有業余文化人才450人,涉及舞蹈、音樂、聲樂、器樂等專業。
2013年10月,“甕水長歌鄉村行”通過文化部、財政部組織的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評審,并獲得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
2012年,為提高農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達到凈化鄉風、民風的目的,甕安縣采取“政府采購、群眾參與、社會聯動、文化惠民”的方式,由縣政府投入資金,在全縣民間演出團體中遴選優秀演出團體和優秀節目,按照挖掘鄉土特色、體現先進文化的要求進行指導編排,再組織到鄉鎮、村進行演出,確保演出質量。
2012年起,全縣每年劃撥100余萬元用于開展政府公益性文化項目“幸福進萬家·甕水長歌鄉村行”采購,每年投入10萬元用于各鄉鎮站辦文藝團隊春節期間文藝演出。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社會聯動為必要補充的文化建設良性投入機制。
三年來,甕安縣共投入300多萬元,先后組織15支演出團隊,深入1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99個村(社區)開展“甕水長歌鄉村行”公益演出300余場,觀看群眾40余萬人。群眾通過觀看表演,文明素養顯著提升、農村社會風氣得到凈化,全縣精神文化建設發生了五大轉變:
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促進民族民間文化大繁榮。“政府采購”搭建了公益演出平臺,民間的文藝表演團隊紛紛加入,各村寨積極組建演出隊伍,原有的演出隊伍更加注重隊伍建設,給鄉村文化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規范農村演藝市場。在完成演出任務的同時,這些“草根藝術團”還承接群眾婚喪嫁娶、開業慶典、新居喬遷等活動,通過參與政府文化采購活動,演出節目質量得到提升,遠離“三俗”現象,使他們娛樂大眾、發家致富兩不誤。
探索文化體制改革的新途徑,建農村群眾精神家園長效機制。購買服務推動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轉變,實現由單方面地向農村“送文化”到全方位在農村“種文化”的轉變,進一步催生了文化自覺。
創新群眾教育的方式。群眾演員熟悉農村生活,把家長里短、生活習慣、是非觀念編進節目中去,涵蓋養老醫療、強農惠農、尊老愛幼等內容,緊扣“中國夢”、“群眾路線”等主題,用老百姓的語言,演老百姓熟悉的事物,老百姓樂于接受。
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閑暇時間,各演藝團隊都忙著學習表演技巧,創作新的節目,苦練演技,挖掘群眾中的演藝人才。村里打麻將、賭博、酗酒的現象少了,參與迷信活動、非法活動的人少了,世風民俗得到凈化。
2014年以來,甕安縣沒有發生集體越級到州赴省進京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人民群眾安全感躍居全省第一位,這與全縣“接地氣”的文藝工作密不可分。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文化建設也同樣是永遠在路上。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將長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實情沒有變,我們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因此,繼續抓好群眾需求這條紅線,力求在文藝為民方面開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將是文藝工作不斷追求的高峰。(作者系甕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