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雪梅
北票市泉巨永鄉(xiāng)巴里營子村是省婦聯(lián)駐村工作隊的對接幫扶村,我有幸作為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和其他兩名隊員負責該村的扶貧工作。半年來,我們對村里的低保戶、五保戶和貧困戶進行了一家一戶的走訪工作,也為村里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一路走來,質樸的老媽媽、直爽的老村支書、潑辣能干的村婦女主任……所到之處,所接觸的每一個人、聽到的每一句話、走過的每一處院落,無不使我心生感慨、深受觸動。工作之余,我將駐村日記摘錄幾個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駐村生活。
2014年8月15日 晴
頂著盛夏的驕陽,我們工作隊一行三人騎著電動車又來到巴里營子村走訪。
巴里營子村是一個有330戶1152口人的貧困村,其中低保戶30戶、五保戶5戶、貧困戶160戶。村里自然資源匱乏,耕地面積4380畝,人均耕地3.8畝,坡地多而瘠薄。由于村子相對偏遠,所以有些村路還是土路,交通十分不便。
因為對接時就已經(jīng)到過村部,這一次我們沒有停留,直接從離村部最近的一戶低保戶家庭開始走訪。這是一幢看起來剛剛建起的房子,一切都是新的,家里只有兩位老人和一個孩子。老漢姓張,66歲,是位當過6年兵的退伍軍人,曾經(jīng)立過二等功和三等功,卻從來沒對家人講起過立功的原因。在老人的后背,我們看到了一個醒目的傷疤,那是脊椎折了手術留下的,就是因為這傷,他的家庭陷入貧困。老人沒有勞動能力,全靠著小兒子供養(yǎng),老伴身體還可以,幫兒子照看孩子,一家人守著12畝地生活。用老人家的話說:“我享受低保待遇,算是對家庭的唯一貢獻了。”提起當年的軍隊生活,老人家的眼里閃著驕傲和自豪的神采,那一代人對軍人稱號的崇敬和信仰一下子感染了我們。只有他的老伴,斷斷續(xù)續(xù)地哭著,訴說著生活中的艱難和建房欠下的外債,耿直的老張不讓老伴再說下去。閑聊中,我們讀懂了老太太的眼淚、老爺子的堅強,也讀懂了他們對眼下生活的無奈。
走出老人的家,我們又看望了幾戶低保家庭。貧困家庭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一路走來,我的心情隨著老鄉(xiāng)們樸實的回答變得越來越沉重。
這次駐村,要用三年時間實現(xiàn)全村貧困戶脫貧,但走訪了這些貧困家庭后,我的心情實在無法平靜,扶貧的任務是艱巨的,面對村里的困難和問題,面對貧困群眾的需求和渴望,辦實事、早脫貧顯得那么的緊迫。村里的路如何修?村民的收入如何增加?村里到底應該上什么致富項目……這一連串的問題交織在腦海里,我開始思索今后所要面對的工作。
2014年8月20日 晴
上午,我們來到鄉(xiāng)里,與分管書記和鄉(xiāng)婦聯(lián)主席一起研究鄉(xiāng)、村兩級制定的《巴里營子村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雖然內容不多,但從一個個項目需要的資金量也不難看出鄉(xiāng)村兩級干部對我們的期望。看來,我們的扶貧工作不僅是面對群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幫助鄉(xiāng)村協(xié)調和解決大量的缺額資金問題,這期待都是為了一個目標:早日脫貧,讓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
因為貧困人口多,多少天來,我們每天都重復著一樣的工作——走訪。雖然昨夜下了一場雨,進村的路不好走,但是下午,我們還是騎著電動車進村了。
要去的那個村民組路況不好,車子進不去,我們只好將電動車放在村部,徒步走訪。走在前年修的小路上,一不小心就會沾一腳泥。看著我們小心的樣子,村婦女主任說:“沒辦法,修路時錢不夠,只能從用料上省,省來省去就是這個結果,這還算好的,我們有些地邊的路,更難走,特別是秋收時。”看我不說話,她又接了一句:“沒事,俺們習慣了,怎么著也能將苞米拉回家。”樸實的語言也代表了樸實的鄉(xiāng)親們的心聲。他們懂得包容,但也有著小小的期盼:一條路,一條不再顛簸、不再泥濘的路,從他們的家到地頭兒。
2014年10月12日 晴
過了一個長長的十一假期,和家人朋友小聚的間隙,常常會想起遠方的那個小村子。終于,在這個周日,我和駐村的同志出發(fā)了。
快到中午,我們到達駐地,簡單地吃口飯,開始了對由我發(fā)起的“一幫一”助學活動中貧困學生的走訪。這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兒,兩年前,我從學校得到她的資料,父母離異,跟著姥姥、姥爺生活,母親在外打工。兩年中,我們聯(lián)系的資助人每學期會寄上1000元錢幫助她。和她的母親通了電話后,我們來到了女孩的姥姥家。
一進門就看到一個女孩兒向我走來,有點害羞但又很陽光地笑著,叫著阿姨好。這就是我要見的孩子小祺。拉著小手,聽著孩子上學期班級第五名的成績,心里有種成就感油然而生。兩年了,我發(fā)起的“一幫一”助學活動還是有成果的,這個小女孩的陽光自信讓我更加堅定了堅持下去的決心。這兩年,孩子的媽媽和村里的能人一起做石頭加工的買賣,日子也有了起色,從5000元的二手車和40多只羊就可以看出致富的勁頭兒,孩子媽媽說:“看著鄰居都過得好,咱們也不能太差了,不就是吃苦嗎?咱不怕,再說,也不能對不起資助我女兒的好心人呀。”
走訪結束后,我們和村里的老書記、村婦女主任一起去看村里一段亟需修筑的路,沿著村里的主路,過了一個沒有護欄的橋,再下一個坡,就到了路的起點。放眼望去,像極了電影里老陜北的樣子,黃土坡、莊稼地、孤獨的樹,偶爾有放羊人趕著一群羊走過。
在顛簸中來到終點,我終于明白了老村支書心急的原因,這條路以前是縣里要修的,在打好地基以后,資金不足,就放棄了,兩邊的邊溝有的也挖好了。看著路邊的坡地,我知道,如果下幾場雨,這條路就又會變成最初的爛泥路,村民的出行也就又會成為鬧心事兒了。看著老書記,我心里也有著擔心:婦聯(lián)畢竟是群團部門,財政的撥款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呀,這條路看著不長,只有3.5公里,但真要動工,資金也不會太少,回去向領導匯報爭取是一定的,但最終錢從何處來,路何時修,還是個未知數(shù)。想想這些,心里莫名地沉重起來。
2014年11月24日 晴
今天的天氣難得的好。車上了高速,越來越迫切的心情隨著窗外的冬景慢慢地平靜下來,看看車里裝著的帶給村里的電腦、打印機、書籍和衣物,內心忽然有種小小的滿足,東西不多,但這是婦聯(lián)人的一片心意。想象巴里營子村所有家庭的檔案信息將保存在這兩臺電腦里,像一個大家庭般,緊密而自然地和諧相處,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今,我們工作隊3位同志,已經(jīng)真正為巴里營子村這個大家庭所接受,于是,我們的心也變得和1000多名村民一樣,為干旱不下雨而發(fā)愁,為五保戶不愛去敬老院而不理解,為復印個身份證也要坐30里地的車而心煩……當然,我們?yōu)榇謇锏碾y事發(fā)愁的同時,也為村里一件接一件的好事而高興,誰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家鄉(xiāng)好呢?這里是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呀。
這次回村,除了給村里“武裝”基本的辦公設備,還要參加市里的扶貧會議,要去市里有關部門協(xié)調村部的改建、文化廣場的建設、修路資金的落實等問題,一樁樁、一件件,為了這個大家庭的明天。
2014年12月24日 雪
午休時,電話鈴聲響起,是“一幫一”助學活動中成績最好的女孩兒伊洋的媽媽打來的。她告訴我:冬天在家里沒事兒干,做了兩對老虎枕頭,一對送給資助她女兒讀書的那位好心人,另一對送給我這個熱心的婦聯(lián)人。
午后上班,那位資助伊洋的朋友給我發(fā)來兩張老虎枕頭的照片,那是兩只紅色的布老虎,身上有些斑點,短短的四肢,胖胖的身子,憨憨的表情,喜慶的色彩,著實讓人喜歡。一個大膽的想法突然跳進我的腦海,制作布老虎,這是北方農(nóng)村婦女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我們?yōu)槭裁床荒芙M織婦女們開展這項手工制品的設計制作?為什么不能借這個優(yōu)勢將它發(fā)展成村里的特色經(jīng)濟?興奮之余,我開始著手在微信朋友圈里發(fā)布老虎的照片,希望在年前幫助手巧的孩子媽媽掙點辦年貨的錢。同時,我也聯(lián)系省內的手工制品企業(yè),了解布老虎的市場行情,聯(lián)系國外的朋友,幫助考察這種產(chǎn)品的銷售市場,尋找銷售商家。
看著布老虎的照片,好像看到了村里人美好的明天。雖說未來是不可預知的,但我相信:沒有人愿意貧困,只要肯努力,敢于與貧困抗爭,貧困村就有希望。就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75萬元的修路資金已經(jīng)劃撥到縣交通部門,開春就可以施工了。這既要感謝省交通廳的大力支持,也要歸功于省婦聯(lián)許波主席的親自協(xié)調,老村支書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了。
合上日記,許下一個心愿,愿我這一本小小的日記,從記載一家一戶的艱難開始,最后也能記載下鄉(xiāng)親們最渴望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愿景。但愿那美好的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