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衛國
當前,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一個新熱點,迎來一個新熱潮。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注意解決好一些人們思想上存在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態度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有兩個極端傾向。有的是持“全盤拋棄”態度,認為時代不同了,傳統文化是過去封建主義意識形態,沒有必要去了解。有的則與此相反,持“全盤接受”態度,認為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好東西,拿來用就是了。這些是我們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必須著力防止的“絕對主義”態度。
我們是共產黨員,作為共產黨人該怎么看待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我們應當在思想上去掉“絕對主義”,科學地對待民族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懂得馬克思主義民族傳統文化觀。我們是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黨從來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我們還要懂得民族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關系。我們講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思想文化,不是獨指儒家思想,而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各方面思想文化的豐富內容。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蕩,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后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科學地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重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何謂“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
何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是文化人的時代任務。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地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下,積極深入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世界,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使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