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中階段教學評價問題越來越體現出其重要性。面對目前的教育改革,我們深切感受到它的教改主題不同于以往,其關注的中心不再局限于教育內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是把重點轉向研究學生和激發學生的內在積極性。
【關鍵詞】評價方式 英語閱讀教學 新課程改革
評價是英語課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學活動中的重點環節之一,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評價被等同于考試,評價程序一般放在最后一個環節,它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倡導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通過形成性評價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一、傳統評價方式的不足
傳統評價目標單一,只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尤其是理解力和記憶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新的評價目標則是多樣化,不僅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表達、日常交際、學習創造力等均做評價。
傳統評價時間地點固定化,對學生的評價由統一安排的特定時間和地點進行。新的評價體系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評價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傳統評價方式使學生消極被動地學習,屬于考試范圍的知識才學,不考則不學。學生在新課改中則是積極主動地學習,他們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是屬于學習上的合作關系。
傳統評價只能指出學生的失誤之處,新的評價則是以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的能力為目標,將知識轉化到生活中并加以靈活運用。
二、新課程理念下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新課程理念下評價方法具有多樣化的特性,和舊的傳統的教學理念相比較,新課程擁有“現代教育技術”這一現代化的技術作為力量支撐,更能夠顯示出強大的威力。新課程倡導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成長過程。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考察就能使評價更細致、更全面。這些評價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1.課堂觀察評價法(classroom observation);2.面談評價法(interview);3.調查問卷評價法(questionnaire);4.學習檔案袋評價法(portfolio)。
其中,課堂觀察是英語課堂評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通過課堂觀察,可以實時了解學生交際語言運用的能力。英語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小組活動記錄等得到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效果,從而形成對學生的課堂評價。
面談評價活動是指針對學生參與學習所進行的對話、討論,或參與閱讀、寫作活動,由老師把學生召集起來,可以召集一個或數個學生,也可以召集整個活動小組的學生,老師與學生就這些活動進行英語對話,從中可以得到學生的觀點和看法、感受,進而對學生進行評價。
問卷調查評價法既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執行,也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之時執行。教學開始前,通過問卷可以了解學生先前的語言學習經歷、已有的語言知識、現有的語言技能水平、對學習活動的了解程度等等;教學結束之后,可以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對自己學習的滿意程度。問卷評價在實施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事先要認真思考和準備,這樣,評價的有效度就會提高。
依托學習檔案袋而形成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學習英語整個過程的綜合評價。學習檔案袋是展示每一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以及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集合體,在教學評價中的價值在于它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關學生語言發展的持續積累的記錄、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和每個學生的進步情況。學習檔案袋的主要意義還在于,通過讓學生全程參與,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它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知識理解和認知水平、分析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交流的技能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
三、實施英語閱讀教學評價多元化的建議
1.教師必須具備多元化的文化素質。除了要熟悉英語學科知識內容、具備專業技能外,還應具備敏銳的多元文化素質,例如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盡量避免因自己知識面不夠而影響評價的公平性。
2.正確處理好教學與評價的關系。應當考慮評價活動占用課堂整體時間的比例,注重評價的實際效果,避免使用過于繁瑣的評價程序或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進行評價,以致于本末倒置。
3.強調評價的激勵性作用。教學評價的根本在于激勵、喚醒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激情。激勵性的評價能夠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營造出合作、民主、活躍、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提高。
英語閱讀教學的評價是以激勵學生和促進學習為目的的,通過評價,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體會到自己的成長進步,同時也會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還會得到老師對改進學習所提出的建議,所有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整個教學評價活動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王立科.基礎教育英語教學評價研究與探索(二)[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