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秀
【摘要】英語閱讀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對于鞏固學生課堂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以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工作者們都在關注和思考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認為,科學的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順利完成培養學生英語語篇能力的任務,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 英語思維品質 思維模式
引言: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教育作為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必須進行改革,課程作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學校教育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筆者認為,英語學科中的思維教學模式研究及模式的形成在課程改革中地位日益重要,教學模式使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更加具體化,同時也可以使教學理論得以補充和完善,是學科思維訓練的任務之一。
一、背景與目的
學生在進入高中學習前,他們的閱讀能力普遍較弱。主要體現在:1.詞匯積累不夠;2.理解不通暢,表現在不了解文化背景或掌握不牢基本語法與句子結構;3.閱讀速度較慢。為了探索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探討高中英語教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誘導學生英語思維,培養他們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新大綱》提出:“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目的……側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閱讀的過程是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理解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差異。所以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在發展他們語言能力的同時加強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英語思維教學的必要性
“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側重培養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閱讀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應用,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能力的培養。斯大林說過:“語言是直接與思維聯系的,它把人的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用詞及由詞組成的句子記載下來、鞏固起來,這樣就使人類社會中的思維交流成為可能了。”語言與思維的密切關系說明了進行英語思維教學的必要性。人認識活動的核心是邏輯思維(胡春洞 1996),現代課堂教學的特點是容量大、節奏快和思維多,這也正是我們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思維品質培養的模式
為發展學生思維,培養他們思維的能力,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探索各種有效途徑,力求達到英語閱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更好結合。那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品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催化劑。如果學生對學英語感興趣,他就會學得更積極、更有效。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輔助手段,充分展示文中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知文中具體的語言信息,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補充些學生愿意讀而且能讀懂的文章,并給出一些相應的理解性題目,要求他們邊看邊思維,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2.設置問題,讓學生開展思維活動。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我們的思維活動通常是因為需要解決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從教會學生提出問題開始,讓他們養成帶著思考去閱讀的好習慣。創設一個好的情境,有利于開展聯想或猜想等思維活動。高中英語新教材中的閱讀文章材料豐富,涉及歷史、地理、藝術等各個領域,體裁豐富多樣,教師應盡可能利用這些材料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在學習NSEFC Book6 Unit1 Art中的Reading—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時,我設置了幾個問題讓學生瀏覽課文:
①Among the four periods of the painting , which lasted the shortest time?
②During which period was the perspective technique first used?
③When did the painter try to paint people and nature as they really were?
④Which kind of painters was the first to work outdoors?
⑤What paintings are accepted as the beginning of what we call “modern art”?
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處理完簡單問題后,應設計一些深層理解的題目,讓學生開展思維活動。再如,在NSEFC Book7 Unit1的Reading—Martys story中Marty 是一個殘疾人,生活中遇到許多困難。針對這個,教師提出問題:Why does the author use “living well” as the title? 在此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必然會去揣摩作者的用詞意圖,去探尋其寫作的目的,了解作者真正想傳遞給讀者什么信息。
實踐證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時,對于文章的細節和詞句的理解完成得較好,
而最容易出錯的是針對文章的論調、作者寫作意圖以及隱含的意義等方面的題目。這說明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不夠,所以最后的“討論問題”非常重要。例如,針對NSEFC Book1 Unit1 Friendship—Annes best friend 這一課,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讓學生討論:Why did Anne choose a diary as her friend? What would happen if Anne tried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children? 這些問題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在納粹的迫害下,不僅是Anne,其他的猶太人都無法過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3. 進行快速閱讀,培養學生思維的跳躍性。由于思維具有跳躍性,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進行迅速判斷。教師可限定閱讀時間和閱讀量,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快速閱讀。如在教學 Reading—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NSEFC Book1 Unit2)時,教師可讓學生帶著問題 When and why was English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ies by the 19th century?閱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相關的句子上,從而快速尋找到信息。(余演林 2005)。閱讀時,如何才能又快又準地抓住文章要旨呢?①確信理解文章的主題。(可觀察文章題目或大字標題)②快速瀏覽全文,從而了解每一段的大意。③逐段略讀文章,理解幾個關鍵的動詞,這樣能更快地抓住每段的主題。指導學生跳過僅是闡述的例子,詳細選讀學生認為重要的句子。當然,挑選什么句子由學生自己做主,我們需要讓學生記住的是,讀不同性質的讀物,閱讀速度也各不相同。如何過濾掉多余的信息,從而記住那些重要的信息是掌握快速閱讀的精髓。
4.分析文章結構,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閱讀的目的不是只為了理解詞句,而是要從文章中學習寫作的方法,明白文章的層次,訓練自己的思維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使學生了解文章的脈絡,前后的呼應和故事發展的因果關系。具體做法如下:①找各段的主題句。各段的主題句通常在一段之首,有的在段中或段末。②說出各段的大意或要點。③指出文章的轉折詞及轉折句。④指出文章前后情節的聯系,如文章的開始、高潮和收尾。
以NSEFC Book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為例,本單元的兩篇Reading講述的是幾個朋友坐火車橫穿整個加拿大的一次旅行,空間是主線,時間是輔線,對于加拿大不同城市的風景、人文等進行描述。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入手,形成對文章結構的整體了解。只要明確了全文的結構,就能抓住文章的要點。這樣做既讓學生很快地記住文章的內容,同時又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5.形成知識結構有利于直覺思維的培養。直覺思維就是領悟的思維或認識(張蓁1991)。直覺思維能力有強弱之分,它主要依賴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結構,它就像經緯交織,四方延伸的蛛網,心理學上稱之為知識結構(邵瑞珍,1990)。知識是思維結構內容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多學習知識,不僅能使視野開闊,還能更新和豐富思維結構,使得思維方式更加合理、科學化。教師應幫助引導學生將學習知識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從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為促使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教師在設計閱讀步驟時,要多結合閱讀文章的題材和體裁,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處理。比如學習NSEFC Book2 Unit2 Reading—An interview時,提出幾個問題(以下所有問題后都加上這個問句:What about the ancient Olympics?),幫助學生歸納知識點。
①How often are the modern Olympics held?
②Who is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modern Olympics?
③Where are the modern Olympics held?
④What events are there for the modern Olympics?
⑤What prizes are there for the competitors in the modern Olympics?
本文是通過假設一個古希臘人穿越到現代,然后通過與現代人的對話了解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情況,同時向我們描述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情況。這是對話類文章,內容看似零散,而通過問題的設置呈現給了學生兩個非常清晰的古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畫面,讓學生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展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就引導了學生如何在閱讀中形成知識結構。
總之,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應盡量提一些推理性、概括性、評價性及有實際交流意義的問題,從而啟發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對文章作深層次的理解,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海帆.21世紀中學英語創新教學實驗設計與探索全書[M].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
[2]胡春洞.英語學習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余演林.高中英語閱讀課文理解題的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5(12).
[4]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張蓁.創造心理探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