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致力于我國的教育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智育注重自學”的教育思想,對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中一個嶄新的課題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我們國家真正的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和體系是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努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強化其自然素質的改變,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學校教育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注重活躍氣氛,突出交際能力,仍然是當今英語教學貫徹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透過英語教學大綱中的教學內容、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就可知道該學科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正是英語教學中要進行素質教育的內容,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本文力圖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應放到素質的要求上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煥發教學的生命和創造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轉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和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關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強加,不但加不進去,而且會挫傷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窒息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得抵抗。我們作為英語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徹底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地位。突出“樂”學,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另外,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要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讓過去的“學生的老師”和“教師的學生”轉變為“學生式教師”和“教師式學生”。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
二、改進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育觀念中要通過教育方法體現出來,此外,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是在教育方法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如果教學方法不改變,觀念就失去了歸宿。因此這次英語基礎教學改革,不但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也要轉變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其實教學方法的轉變最終落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因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將會引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只有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張揚和提升。教師要重視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尤為重要。教學能否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而且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正確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深入學習,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各種不同的要求,徹底地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中解脫出來,真正做到 “教為學服務”,并且要深信學生具有巨大的潛能,特別要重視挖掘他們獨立自主學習,發展他們學習的潛能,滿腔熱情的引導,幫助他們去贏得自己的學習和自由,體現他們應有的主體地位。
三、加強師生情感溝通,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
“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的精神面貌。”師生情感溝通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相互關系的結果。同時,它也是師生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師生的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切合實際的幫助他們。教師要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情趣。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師生的關系就是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只是看成是特定功能的容器。教師在人格上總要凌駕于學生之上,并心安理得的以各種借口束縛、壓抑、強迫學生,在許多方面剝奪他們的自由和自主。這種沒有建立在正常人關系基礎上的教育必然產生師生之間的沖突和矛盾,這種氛圍中的教學怎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師生雙方互相心靈相通,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尊重,實現合作,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總之,素質教育要靠課堂教學來實施,英語課堂教學必須進行素質教育。我們作為英語教師應該通過不斷的努力,探索出英語教學向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