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青
【摘要】近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學習漢語的需求急劇增長,漢語學習熱潮涌現。孔子學院在這種需求之下應運而生。本文旨在通過對肯尼亞現有的四所孔子學院的辦學和發展模式進行一定的探討和比較,以期在這樣的異同里尋找到在非洲推動漢語學習和漢語文化傳播的更好的模式。
【關鍵詞】孔子學院 肯尼亞 文化 異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圍內人們對學習漢語的熱情和需求都急劇增長。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于2002年開始醞釀借鑒各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的經驗,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2004年國務委員陳至立將該機構正式定名為“孔子學院”。孔子學院設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求和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目前已有多達300多家孔子學院遍布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國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肯尼亞政府一直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教育經費一直占政府財政支出的20%左右。截止目前,中國已經在肯尼亞建有四所孔子學院,分別是建立于2005年的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2009年的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2012年的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和2015年的莫伊大學孔子學院。
肯尼亞是撒哈拉以南南非洲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之一。自1963年中肯兩國建交以來,中國與肯尼亞貿易形成了親密貿易戰略伙伴關系,但由于意識形態分歧等原因,中肯的文化交流層面有所欠缺,孔子學院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樣的不足。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由天津師范大學和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共同創辦,是非洲的首家孔子學院,于2005年12月19日揭牌成立。
內羅畢大學是肯尼亞國內最大的一所大學,始建于1956年,是英國倫敦大學東非學院的分支。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構建起由“本科學位課程”、“專科學歷課程”、“基礎漢語課程”和“特色漢語課程”組成的“漢語課程體系”。其中的特色漢語培訓課程現已舉辦過2008年8月-10月聯合國“南京國際城市論壇”漢語培訓班,“內羅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漢語培訓班”,肯尼亞地區華僑、華人子弟漢語培訓班,武術班和“HSK漢語水平考試輔導班”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同時,該學院還創建了多樣化的文化教育模式,包括時事主題演講、中國傳統節日專題講座及文化體驗等。文化課程以專題講座為主線、以文化活動為補充,面向學生,也面向社會。
作為非洲的第一家孔子學院,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在漢辦的幫助下,建立起多媒體教室,在漢語教學中使用大量來自中國的漢語讀物、教材和音像制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的肯尼亞漢語教學,從授課到漢語水平資格認證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已經申請到承辦漢語水平考試(HSK和HSKK)的資格,考試在每年的5月和12月進行。這些進步和發展無疑給肯尼亞漢語教學工作者增強了信心。同時,內大孔院率先提出“本土教師培訓”,通過培養本土教師推動當地漢語教學的發展,孔院現已在20所中小學建立了“漢語言和中國文化”俱樂部,為本土教師提供了一個漢語語言文化的實踐場所。
2008年12月12日,由中國山東師范大學與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合辦的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成立。根據漢辦《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孔子學院的學生需要修中國文化常識、商務漢語、長城漢語、漢語基礎對話和聽力技巧等多種課程,除此之外,學院里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推廣活動。比如舉辦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系列活動、中國文化知識系列講座、建立起了乒乓球俱樂部、設立了漢語俱樂部和漢語角、舉辦了“中國電影周”、成立了中國歌曲演唱組合和太極拳俱樂部等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機構。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露絲·恩頓古舊說:“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發展孔子學院為什么要限制自己呢?完全可以把中醫藥、武術、刺繡等都引入到孔子學院的課程中來,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把學院辦得更加成功。”中國駐肯尼亞大使劉顯法在考察肯雅塔孔子學院時提出,希望孔院能進一步完善機制,凝聚資源,突出辦學特色,與中央媒體駐肯尼亞機構、中資企業、華人華僑和其他孔院加強交流合作,積極推廣中文和儒家文化,深化兩國人民友誼。
埃格頓大學是東非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莫里斯·埃格頓伯爵創辦的農校,成立之初便以出色的農業培訓而享譽全國。1998年,為配合南京農業大學與埃格頓大學聯合執行的“中肯高教合作計劃”項目(1995-2002),中國教育部在埃格頓大學設立非洲大陸第一個漢語教學點,該漢語教學點的設立為孔子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由南京農業大學與埃格頓大學合作創辦的孔子學院突出農業特色,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農業技術示范和農業科研活動。作為中方合作院校,南京農業大學向孔子學院選派優秀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圖書資料、科研經費和儀器設備,啟動農業示范園區項目建設,向孔子學院總部申請建設孔子學院大樓,確保孔子學院健康運作和可持續發展。
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揭牌儀式是中肯建交5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之一。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的建立,將促進中肯兩國農業合作與發展,打開中肯兩國友好交流的新篇章。瑞伊·穆吉拉代表肯尼亞教育部致辭。他表示,近年來中肯兩國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他鼓勵孔子學院學生努力學習,為中肯兩國文化教育交流做出新貢獻。
作為全球首家農業特色孔子學院,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為埃格頓大學園藝系本專科學生和碩士研究生開設了園藝作物保護、蔬菜栽培和溫室管理等三門農業課程。學院還開展了農業技術示范和推廣、農業技術培訓、農業教育與科研等一系列農業合作活動,為肯尼亞農業發展和中肯農業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駐肯尼亞使館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兩校校際合作及孔子學院建設,推動孔子學院總部、科技部、教育部和農業部等國家有關部委加大對孔子學院農業項目的投入和支持。孔子學院開設農業課程,對于探索特色孔子學院建設,促進中肯兩國農業教育合作與交流,將為兩國建立更加深入、高層次的農業對話奠定良好的學術基礎。
莫伊大學是肯尼亞排名第二的綜合性國立大學,在校學生有4萬余名。孔子學院由莫伊大學和中國東華大學合作創建,在肯尼亞西部瓦辛基蘇郡的埃爾多雷特正式揭牌。全球首所以紡織工業技術和服裝設計為特色的孔子學院落戶非洲,在教學中將突出紡織服裝特色。事實上,紡織科學與工程是東華大學的傳統特色優勢學科,從2010年至今,莫伊大學已有17名學生在東華大學取得了紡織工程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該院主要面向肯尼亞西部地區,開設各類漢語課程和文化講座,結合中國現代紡織服裝工業和設計技術,為肯尼亞培養具有漢語能力、紡織服裝設計和貿易能力的專業人士,并擴展至當地民眾和中小學生漢語教學。莫伊大學孔子學院方面表示,學院成立后,他們將在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同時,弘揚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推廣中國紡織工程技術和服裝設計藝術,以促進肯尼亞本土紡織工業的發展。
2014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在接受環球資訊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后將建立示范孔子學院,在教漢語的同時還教謀生的本領,使今后的孔子學院更有特色,彰顯文化的高層次。
十年來,孔子學院總部共派出5萬多志愿者,為滿足各國民眾學習漢語需求,增進中外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許琳表示,文化差異可以通過互相深入了解而友善地化解,使溝通變得暢通無阻。許琳說:“我們鍛煉了一批隊伍,過去我們向外國人講文化,經常講不深入,而且外國人也不感興趣,現在我們的各個孔子學院,因為我們的老師生活在那,所在地區的人都聚集到身邊來了,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受歡迎的形式,貼近了外國人的思維、貼近外國人的生活、貼近了外國人的習慣,積累了很多過去從來不可能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在文化和教育方面。”
據許琳介紹,目前正在實施的新漢學計劃,是孔子學院更進一步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新舉措。這一計劃共招收了70多名來自30多個國家的學生來中國攻讀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許琳說:“孔子學院從原來零起點教外國人學漢語,到現在我們已經聚集了,特別對大學生來說,我們已經聚集了一批漢語很好,特別想來中國深造的這么一批學生。所以我們建立了聯合博士生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項目,新漢學計劃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高端的新的漢學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名為《孔子再次周游列國》的評論中說:“中國教育部采取主動設立孔子學院之舉十分高明”,“它的高明,在于中國不再是被動地等待留學生來華,而是有意識地培養發揮哈佛大學學者約瑟夫·奈所謂的‘軟力量。”“這種軟力量,既來源于孔子作為東方思想先哲的影響力,更反映出當代中國奉行和合之道的主張。”王魯新說道。
事實上,這一主張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美國《新聞周刊》以孔子像作為封面,以“2.0版孔子”作為封面標題,指明中國正在向世界推崇“和合”思想。孔子學院絕大多數采用中外合作方式建設,授課方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位于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的孔子學院除培訓中文教師外,還在旅游、能源、環保、體育等領域為專業人員提供全方位培訓,自主開發相關課程;而坐落在紐約曼哈頓中心的華美協進社孔子學院不定期開辦中國展覽、當代中國講座和青少年周末中文班,并組織美國中小學生來華旅游。
“與亞洲和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對在非洲開設的孔子學院的支援力度更大。”王魯新說:“考慮到非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中國除提供教師、圖書和教學項目外,還將提供一定數量的教學設備。”
贊比亞大學校長史蒂芬·西姆康達稱,孔子學院是世界各國人民溝通團結的橋梁之一。史蒂芬說:“非洲的孔子學院增長非常迅速。現在在非洲30個國家有35所孔子學院,此外還有10所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在非洲有著非常良好的發展的前景,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了傳播中華文化,增進中非友誼,促進中非合作的重要的渠道,這必將把我們中非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2013年9月7日,為了進一步擴大中國和肯尼亞兩國人文交流,慶祝中肯建交五十周年,中國于10日至29日分別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和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辦了名為“感知中國”的盛大慶祝活動。在尼日利亞的活動包括“中國館”贈送暨啟用儀式、媒體座談會、中國題材的電視片展映、媒體互訪、推出“中國專版”等;在肯尼亞的活動內容包括大型的綜藝晚會、媒體論壇、中國題材電視片展映等。這次活動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和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以及兩國相關政府部門共同主辦,是中國在非洲國家舉辦的一次重要人文交流活動。
國際社會也對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提出建議,如仿照各國的語言推廣機構,成立孔子學院總部,由國家元首擔任名譽職務,將漢語推廣作為新興文化產業等。孔子學院實際上是中國學院,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長期以來,中肯雙方高層領導人進行了多次的國事訪問,彼此都關注著兩國貿易的發展,在互訪中形成了親密的貿易戰略伙伴關系,中肯之間的貿易進出口貨量也在不斷增加。這毫無疑問也加大了對雙方文化的進一步了解的需求。肯尼亞的孔子學院正在這條道路上奮進,告別了早期簡單的漢語教學和文化的初級交流,孔子學院開始擁有各自的特色,也肩負著更厚重的責任。孔子學院的存在與發展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人們以更好的方式認真直接地溝通,討論目前的社會和文化問題,關注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構建更加和諧的國際關系,塑造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