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冬冬 鄭克雄 趙菲菲 封占英
摘 要:通過統計和分析張家口北部6個縣547個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研究其礦山地質環境成因,并初步提出防治建議,從而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提供較為翔實的基礎數據。
關鍵詞: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D1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3.103
張家口市礦產資源豐富,是河北省礦產資源較豐富的地級市之一。張家口北部地區主要包括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赤城縣、崇禮縣6個縣,縣域總面積21 439.86 km2。截至2014年底,張家口北部已發現礦種39種,包括鐵、螢石、金、煤以及磚瓦用黏土、建筑用玄武巖等石料。
礦產資源為張家口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長期以來,法制觀念、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礦山及其周圍的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大量礦山植被被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嚴重危及礦區及周邊人們的生存,同時也制約了地方經濟和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目前,張家口北部6個縣礦山按行政區劃統計,張北縣55個,康保縣58個,沽源縣31個,尚義縣83個,赤城縣161個,崇禮縣86個。
截至2014-12,在張家口北部547個礦山企業中,按生產狀態統計,在建礦山企業24個,占礦山總數的4.39%;生產礦山企業189個,占礦山總數的34.55%;停產礦山308個,占礦山總數的56.31%;閉坑礦山26個,占礦山總數的4.75%. 張家口北部1/2的礦山處于停產狀態。
按開采方式劃分,張家口北部礦山可分為地上(露天)開采、地下(井工)開采和復合(露天+井工)開采三種方式。其中,地下開采的礦山有128個,占礦山總數的23.4%;露天開采的有412個,占礦山總數的75.32%;復合開采的有7個,占礦山總數的1.28%.工作區礦山大部分為露天開采,礦山開采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大。
從礦山開采規模來看,工作區內大中型規模礦山較少,小型礦山占大多數。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和野外踏勘,工作區內的大型礦山有5個,占礦山總數的0.91%;中型礦山有39個,占礦山總數的7.13%;小型礦山有503個,占礦山總數的91.96%.其中,大型礦山包括煤礦、鐵礦、鋅礦各1個,金礦2個。
2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2.1 地質災害
礦山開采活動可能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由于采礦方式的不同,各礦山產生的地質災害不同。例如礦山露天開采產生的高陡邊坡破壞了斜坡原有結構的平衡,容易引發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地下開采的礦山形成的采空區頂板塌落易引發山體開裂、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礦業活動產生的廢渣石、尾礦容易在地表洪流沖刷作用下引發泥石流災害或造成水土流失。礦山地質災害是張家口北部較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具有分布廣、類型復雜、突發性強、隱患多、災情嚴重等特點。礦山地質災害易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危害嚴重。
2.2 對水環境的破壞
礦業開發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礦區排供水和礦井突水造成的區域水均衡破壞。開采大型金、鐵、煤礦時,大量疏干地下水,對區域水均衡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影響范圍往往超出了礦區范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隨著開采面積的擴大和開拓深度的加深,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不斷向外擴展,造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泉點消失、水井出水量減少,導致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困難,例如崇禮縣東坪金礦目前的日排水量達9 156 t,造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多處泉點消失。
2.3 對地形地貌景觀、土地植被的破壞
露天開采采礦場、地下開采采空塌陷、廢渣、煤矸石、尾礦等直接破壞了大量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植被資源。截至2014年底,張家口北部礦產資源開采累計占用、破壞土地面積6 896.86 hm2。礦業活動改變破壞了地貌景觀和植被,特別是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的露天開采石灰巖礦、石料礦、鐵礦、超貧磁鐵礦和各類保護區周圍的采礦活動,嚴重破壞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和區域生態功能。
3 成因分析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主要成因有:①自然地質環境復雜。張家口北部地區地域遼闊,而山地則占到了土地總面積的2/3,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較為復雜,尤其是崇禮縣和赤城縣,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植被稀疏,巖石裸露,在風化剝蝕的作用下,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結構松散、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從而誘發了各種礦山生態環境問題。②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缺乏環保意識。③礦山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低下、設備落后。在張家口北部地區的礦山企業中,95%以上的集體和個體開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低下、集約化程度低、管理落后,致使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④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礦山環境立法不健全以及礦業管理的微觀無序和宏觀失控,礦業管理的相應法規得不到貫徹執行,導致出現了利益驅動下的盲目投資、建廠建礦、眾多小礦山蜂擁而上以及強占資源、轉手倒賣和層層承包等現象,給私人非法采礦和無證采礦提供了方便,造成礦產資源開采無序、亂采亂挖現象普遍。許多礦山只產出不投入,采富棄貧,采易棄難,導致礦產資源嚴重浪費,礦山環境嚴重污染。⑤礦山企業負擔重,環保投資短缺,礦山復墾率低。
4 防治建議
防治礦山地質災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堅決貫徹“邊開采、邊治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②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礦業可持續發展并重;③實施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④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示范工程建設,帶動整體礦山生態環境整治;⑤制訂和完善相關的技術標準;⑥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閉坑一體化的研究。
5 結束語
新的可持續發展觀要求礦業開發“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了形成礦山開發新格局,企業要在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同時,保護和修復好礦山地質環境,全面改善張家口地區礦山的地質環境,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和建設山清水秀的河北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友寧.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研究現狀及展望[J].地質通報,2008(08).
[2]王穎.遼寧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成因及防治對策[J].國土資源,2008(06).
〔編輯:王霞〕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of five hundred forty-seven mines of six counties in northern Zhangjiakou, to study the cause of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mineral resource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