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勒斯坦民族的成長道路艱難而坎坷,其民族主義發展主要經歷了從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與敘利亞民族主義的復合體,直至逐步放棄與敘利亞統一的目標,巴勒斯坦民族主義正式萌芽,最終反英民族大起義標志著巴勒斯坦民族主義正式形成。經歷了從阿拉伯人到巴勒斯坦人身份的轉變和阿拉伯民族主義至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變更,更有利于加強巴勒斯坦的民族認同,動員全社會投身于追求民族解放的事業。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22-01
一、引言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起源于奧斯曼主義,孕育于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沃土,最后自立門戶,發展至今。在與以色列漫長的土地沖突斗爭中,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意識日益加強,推動著民族主義從萌芽到正式形成,這為加強民族認同、地域認同和獨立建國的政治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早期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前身(19世紀末—1920年)
公元637年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后一直沒有取得獨立的行政區劃,直到19 世紀末, 巴勒斯坦社會出現了一批“精英家族”在奧斯曼帝國的政權和宗教事務中占據著統治地位, 形成了統治階層。“精英家族”把后代送至伊斯坦布爾和巴黎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加速了這些青年人民族意識的覺醒, 為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誕生準備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這一時期巴勒斯坦人是作為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而存在,沒有確立巴勒斯坦的地域認同。①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前身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其產生與奧斯曼帝國晚期的“青年土耳其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該黨派在實踐中推行對非土耳其民族的歧視與壓迫。“這種民族主義同阿拉伯的民族、宗教和語言的尊重發生了沖突。” ② 于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包括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同青年土耳其黨人分道揚鑣。這一舉措標志著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開始進入阿拉伯民族主義階段, 也即敘利亞認同階段, 其目標是巴勒斯坦與敘利亞的完全統一。從地緣政治上看, 巴勒斯坦長期以來,與敘利亞處在一個行政區域內, 同屬一省,巴勒斯坦人也認為自己是敘利亞的組成部分,雙方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一直有著緊密聯系。因此巴勒斯坦人產生與敘利亞統一的思想是必然的。
但隨著英、法兩國對中東的瓜分,巴勒斯坦與敘利亞統一的夢想很快被粉碎。1920 年4 月,協約國召開了圣雷莫會議,簽訂了《圣雷莫協定》,將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給法國托管,把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交給英國托管。③ 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給巴勒斯坦稚嫩的民族主義沉重一擊。
三、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萌芽(20世紀20年代)
從20世紀20年后期開始,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逐漸自立門戶,其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問題上, 本土色彩日益濃厚, 開始進入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認同萌芽階段。其主要條件是:
(一)隨著敘利亞費薩爾政權的垮臺和英法委任統治的確立,導致巴敘統一的政治理想破滅,同時法國控制了敘利亞,出現了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巴勒斯坦處在英國的占領下,并成立托管政府。英、法分治“新月地帶”的格局,使得巴勒斯坦與敘利亞永久分離。
第二, 費薩爾政權被法國顛覆, 宣布巴勒斯坦民族主義此前追求的目標完全失敗,而此時其他地區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地區的問題上, 面對這種形勢,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也把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問題放在首要位置。顯而易見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和猶太復國主義的威脅是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萌芽不可或缺的一大條件。
第三,起初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雖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卻并不排斥英國的委任統治,他們認為英國會最終幫助巴勒斯坦得以確立。在多次向英國尋求幫助無果后,巴勒斯坦人便開始轉向其他阿拉伯國家,然而最終成效亦微,加之控制漢志地區的侯賽因國王與英國簽訂條約,承認英在巴的托管統治等,種種因素導致巴勒斯坦人對泛阿拉伯主義的失望,進一步推動了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形成。
(二)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形成(20世紀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進入20 世紀30 年代后,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下猶太人移民的數量急劇增長,隨之猶太復國主義建立猶太國家的政治目標日益顯著,導致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民族沖突加劇。1929 年8月,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導致雙方各有多人傷亡,并有數名巴勒斯坦領導者被英國委任統治當局判處死刑。④ 這次沖突猶如強心針一般促使了巴民族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1936阿拉伯高級委員會宣布舉行全國大罷工,很快此次罷工演變為武裝沖突,使整個國家陷入混亂,直至當年10 月在沙特和伊拉克的調解下才宣告結束。
這次起義是巴民族主義運動史上第一場全國性的大規模政治運動,標志著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運動的進一步成熟和巴勒斯坦認同的最后確立, 給巴勒斯坦的局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四、結語
從最初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到巴勒斯坦民族主義,巴勒斯坦人民族意識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卻呈現出逐漸上揚的歷史過程。在與以色列的抗衡與較量中, 巴勒斯坦人不斷受挫卻又不斷抗爭,展現出巴勒斯坦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以及實現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然而在以強巴弱的殘酷現實面前, 巴民的家園至今都處在風雨搖曳中,巴勒斯坦民族獨立運動和建國事業的發展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注解:
①楊輝: 《試論巴勒斯坦民族構建問題—本土與流亡民族主義的磨合與分歧》,載《西亞非洲》2006 年第9 期,第20 頁。
②彭樹智:《東方民族主義思潮》, 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年, 第331頁。
③王三義著: 《英國在中東的委任統治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年版,第45 頁。
④彭樹智:《東方民族主義思潮》, 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年, 第334頁。
人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