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五代時期的小說成就突出,許多文人雅士紛紛書寫。但大多都是荒誕怪異的傳奇,而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突破這種局限,本著以實為據的原則,所涉內容大多是自己的親見親聞,或傳抄唐朝時期官修史書,因而內容翔實可靠,后人對其評價頗高。本文主要論述考證《封氏聞見記》的主要史料價值。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40-01
作者簡介:隋新超(1990—),男,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莘縣人,碩士,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
一、封演及其《封氏聞見記》
封演,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天寶中為太學諸生,十五載(756)登進士第。至德后為相衛節度使薛蒿從事,檢校屯田郎中。大歷七、八年間(772-773)曾權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復佐其弟?。十年隨?投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從事。承嗣卒,繼佐其子悅。建中三年(782)悅稱王,偽署司刑侍郎。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約卒貞元末。演撰有《封氏聞見記》,為研究唐代社會文學重要資料?!缎绿茣B藝文志》另著錄封演著《古今年號錄》一卷、《續錢譜》一卷,皆佚。
《封氏聞見記》,古代漢族筆記小說集,全書十卷。此書史料價值頗高,《提要》謂:“唐人小說多涉荒怪,此書獨語必徵實。前六卷多陳掌故,七、八兩卷多記古跡及雜論,均足以資考證,末二卷則全載當時士大夫軼事,嘉言善行居多,惟末附諧語數條而已。”實甚允當。全書編排也極有條理,凡一百門,皆兩字為題,如道教、儒教、文字、貢舉等等。所涉及范圍很廣,既有科舉、銓選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記、燒尾等官場習俗,也有婚儀、服飾、飲食、打球、拔河、繩技等社會生活,此外還有碑碣、羊虎、紙錢、石鼓等名物的講說,緣此常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
二、《封氏聞見記》的考證方面史料價值
《封氏聞見記》中,記述了許多的掌故和士大夫軼事的篇幅,從記述事實上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其中考辨部分價值頗高。
在《封氏聞見記》卷八中幾乎通卷都是對地點的考證,考證方法多樣,引用史料廣泛,考證內容真實可信。這里僅對其中的“二朱山”條、“繹山”條、“羑里城”條中封演的考證部分做一分析,從中我們可以對封演的考證功底窺見一斑。在“二朱山”條的考證中,封演首先將大小朱山所在的位置做了說明,并將其由來用傳說方式帶出。但在其后的考證中,封演并未拘泥于傳統考證方式,不僅僅憑據傳說,也沒有對古代的某些說法迎合附會,而采用了獨特的史證和音訓結合的方法對這兩則古今地名的變化進行考證。如在考證朱山名稱時,封演采據歷史上“吳、楚之人謂‘居’為‘于’,古謂‘州’為‘朱’”,從而得出“此山常名‘州山’也?!钡慕Y論。并且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引用了《述出賦》序中的話:“登州山以望滄海”。這樣前后呼應,使人們對小朱山名稱有了正確的認識。在第二段中又通過兩則史料的對比,并通過兩書中地點的描述,據此推斷其中的“勾榆”和《晉書》中的“根余”也是聲音的訛變,才有所偏差,其實《晉書》與《封氏聞見記》所記乃是同一地點。以上兩條考證皆是封演運用獨特的考證方式,不但讓我們對這些地點名稱有了深刻認識,而且對以后的考證方式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考證對于文獻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是從復雜的線索中理出頭緒,以掌握大量的史實為基礎,并利用自己發現的新材料,對以前的錯誤觀點進行評判反駁,而且必須是資料詳實,論點、論據、論證都要做到錙珠必較。封演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進行文學創作,但封演不是純粹的考證學家,這也使他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他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知識進行大膽的假設,這也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考證材料。
三、《封氏聞見記》的民俗方面史料價值
具有中原特色的廟會、食俗、服飾、民居、禮俗、節日、戲劇、民間舞蹈等都是我們所關注和思考的對象。在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就記載了許多風俗文化方面的內容,尤其是游藝競技習俗。
拔河是我國古代民間廣泛流傳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探討拔河的歷史運動軌跡,我們就必須對歷史上有關拔河的事實進行全面考證分析,并以開放的心態充分利用新的認識方法、研究視角等對其進行再研究。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對拔河的產生做了簡略的介紹,主要將眼光放在了唐朝時期的拔河運動上。
由春秋戰國時期起源的拔河運動,到了唐代,便由民間傳入長安城,直至宮廷之中。唐玄宗初年,盛世太平,國運昌隆,朝廷上下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這一時期拔河運動也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城曾組織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拔河比賽:“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在長安城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書中形容“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驚駭?!笨磥磉@場比賽確實是規模宏大,不但本朝百姓驚駭,連來中國的外國人也驚詫不已。另外,在《封氏聞見記》中還記:“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當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篾纜,今伐以大麻桓,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于胸前,分兩朋,兩向齊挽。當大桓之中,立大旗為界。雷聲叫嗓,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這是一段相當珍貴的風俗史料。這段記載,五代人王讜撰《唐語林》全文引述,在其它文獻中也偶能見到。唐以后,拔河活動在民間廣泛開展,但像唐朝這樣大規模的并有朝臣參加的比賽,卻很少見于史料記載了。因此,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對唐朝的的這項體育活動的記載也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四、《封氏聞見記》的文學史料價值
《封氏聞見記》之所以如此受后人重視,成為唐代小說的珍品。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材料來源廣泛真實,并且作者在真實這一基礎上又附有自己見解,對一些模糊問題甚至是已成定論的問題都做了更為科學合理的解釋,為后人研究提供寶貴的材料。《封氏聞見記》中就有許多詩詞引用,這不僅增強了整部書閱讀價值,也使得《《封氏聞見記》一書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書籍在編訂的過程中必然要大量的搜集資料,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征引其他的書籍作為本書的參考,《封氏聞見記》中除了征引大量的官修史書外,還對一些有關的賦和記進行了大量的引用,而現在這些賦和記大多都已經亡佚了,有些只有通過封演的記載我們才能領略這些文學作品的風采,如《鄒山記》現在我們對其記載已不詳?!陡`蟲賦》現在也已經亡佚,《交廣記》指《交廣二州記》,王范撰,一卷,今已佚?!肚G州記》,盛弘之撰,一卷,今佚?!妒稣饔洝?,南朝宋郭緣生撰,有輯本,今佚?!妒龀鲑x》,三國魏崔琰撰,今僅《聞見記》中殘句,正是《封氏聞見記》的引用和記載,才使得這些文學價值得以存在。
文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