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2年我國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的演藝業如何深化改革,走出困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形成自己的產業優勢,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國內很多演藝團體和劇院紛紛改革,尋找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經營之路,走上產業化運作的道路。江西的民營演藝市場一直都很活躍,但是縱觀現狀,這些民營劇場更滿足于短期的盈利,而不是長遠的發展。本文從這一點出發,討論江西民營演藝市場產業化運作的可行性。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47-01
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演藝市場發展越來越迅猛,國內外很多成熟的演藝市場運作手法值得目前發展緩慢的劇團和劇場深思。江西作為一個革命老區,演藝市場一直發展緩慢不活躍,缺乏品牌,但江西各個民營演藝劇場的觀眾又人數眾多,這個很值得思考。
一、什么是“產業化運作”
產業化運作指的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的高級運作方式。它不僅是對手工作坊式的封閉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否定,而且也是對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的否定。產業化運作是建立在市場化的基礎上的,必須按照市場的規則——公開、公正、公平,必須遵循市場的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進行運作。產業化運作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之上的、高水準大規模的市場平臺上的運作。藝術生產過程的產業化運作,是當代科技、現代管理融入藝術生產過程所帶來的相應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變化的必然結果,它將為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使藝術生產釋放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空間。 ①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管是屬于為公益事業服務的非營利性表演藝術團體和劇場,還是以牟利為宗旨的盈利性表演藝術團體和劇場,都應該進行產業化運作,這是符合市場運行規則和藝術生產規律的。
二、國內外演藝市場產業化運作的現狀
國內一些演藝團體的發展案例證明整合資產、盤活資源、實現產業化運作的重要性。如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年初,這是一個由北京青年報社控股、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等相關單位參股共同打造的文藝院團股份公司。該公司一成立就創立了產業化運作的新模式。首先,針對兒童需求和消費特點,抓原創作品。邀請孩子和家長同主創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把觀眾變成“戲劇的設計者”。從首部原創大戲《迷宮》的創排,到后來創排的《Hi可愛》、經典兒童劇《紅領巾》,進行商演的《魔山》、《怪獸城堡》,這一思路貫穿了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整個藝術創作和商業營銷的全過程。其次,充分調動演藝人員內在的積極性,實行高標準的二度創作,使演出劇目成為精品,讓廣大少年兒童喜愛。
再舉個例子,久負盛名的長安大戲院,1990年前后在經營上曾陷入低谷。1996年合資重建后利用現代化的硬件實施和原先已有的七十多年品牌效應、演出資源,運用一定的產業化經營手段,采取了“聯合出品”、“參與劇目制作”、“劇場買斷劇目”、“分賬制經營”等產業化運作方式,保證了劇目獨特的亮點和高水準的品質。該院在保留優秀傳統劇目的同時,還大力開發了一批新的劇目,并采取多種形式的營銷手段,穩定老觀眾,吸引新觀眾,培養小觀眾,開發旅游群體。近些年每年票房收入都達七百多萬。
眾所周知,楊麗萍擔任藝術總監并領銜主演的大型歌舞《云南映像》,一上演就引起極大轟動。這部散發著濃郁廣西民族味道的歌舞集上演不久就開始在政府的協助下進行了產業化運作,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將有關《云南映像》的經營范圍涵蓋到了演出策劃、組織、廣告的發布、制作、代理及衍生商品的銷售。自2003年8月8日在昆明會堂首演至今,《云南映象》早已斐名中外,在國內國外演出了無數場,形成了固定品牌的歌舞集,帶動云南的文化產業成為云南省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可以說,《云南映像》是我國民營演藝市場上產業化運作的典范。
發達國家的演藝市場運作方式也是采取產業化運作。在美國,尊重藝術自由和實行產業化運作是美國文化產業長盛不衰的兩個根本原因,不管是盈利性藝術團體還是非營利性藝術團體,都要遵循產業化的管理和運作原則。歐洲的四大音樂劇《貓》、《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的全球性成功,都是演藝業產業化運作的成功典范。
綜上所述,在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條件下,演藝市場走產業化之路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江西民營演藝市場產業化運作的可行性
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江西不僅也有美麗的山水和民族風情,同時還有景德鎮這樣的瓷器古都,同時江西還是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都是生產文化藝術的豐厚根基。但整體來看整個江西的民營演藝市場,很難發現品牌演出項目,大多民營劇場設備都比較落后,演藝作品形式單一,缺乏具有時代深度和強烈藝術震撼力的經典之作,比如南昌的新中原大劇院,是江西文化產業的標志性企業,從最初的虧損到后面的調整盈利,它的改變觀眾是看得見的,從它的節目設置,可以看出它是有向產業化發展的想法,但是節目質量和演出場地大大限制了其產業化運作的腳步,資金的投入也是一個方面的原因。在江西,大部分民營演藝劇團、劇院的重心都停留在如何快速盈利的層面上,有時甚至走低俗,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吸引觀眾的眼球,這不僅是對藝術的傷害,也是藝術劇院本身公民社會功能的萎縮,長遠來看,弊大于利。甚至在很多民營劇場,觀眾是可以隨意抽煙的,劇場觀劇氛圍可想一般。可以說,江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素材,卻沒有著眼于這些素材的大型經典文藝作品,江西有不少劇院,而且觀眾數量繁多,但節目卻粗制濫造,缺乏一定的藝術內涵,難以廣泛推廣,更別說形成文化品牌了。而且由于缺乏現代化的有效管理和市場營銷,使得劇院的觀眾群體單一,缺乏新的觀眾流入,對劇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制約。如果政府和社會給予劇院和文藝團體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讓其按產業化規模要求,對資源進行開發和重組,明確定位,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站在高起點上運作,那么江西民營演藝市場的產業化運作還是很有可行性的。
江西省2014年藝術規劃省藝術規劃項目課題《江西民營演藝市場產業化運作可行性分析——以南昌新中原大劇院為例》,項目編號:YG2014081
注解:
①謝大京主編:《藝術管理》,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