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軍長征途中經過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為黨的政治工作提供了特殊的歷史環境。長征時期黨的政治工作有別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具有鮮明特點。長征時期黨的民族工作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工作方法的靈活多樣性以及為黨的具體任務服務的時效性四大特點,從而保證了黨的各項民族政策能夠有效地貫徹落實,為紅軍順利通過民族地區實現戰略轉移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76-01
一、具有空前的廣泛性
長征時期,紅軍在進行戰略轉移的過程中,途經桂、湘、黔、滇、康、川、甘、青、寧、陜等少數民族聚集區,廣泛接觸了苗、瑤、壯、侗、布依、土家、納西、白、彝、藏、羌、回、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現實的客觀條件為紅軍全體指戰員創造了人人接觸少數民族的機會,各級黨組織通過在軍隊內部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和嚴密高效的組織,民族工作變成了每一個紅軍戰士的自覺行動,出現了不僅領導機關干部做民族工作,而且廣大指戰員甚至紅軍士兵人人參與民族工作的局面。1935年5月19日發布的《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訓令》指出,在開展民族工作上要“動員全體戰士向少數民族廣大的宣傳紅軍的主張,特別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 ①《紅星》報第二十五期強調:“部隊地方工作的中心應以全力放在爭取少數民族方面,每個紅色指戰員都要自動參加這個工作”。 ②
為了順利通過彝民聚居地區,紅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準確扼要地向彝民群眾宣傳、講明共產黨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解釋紅軍的性質和任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宣傳作用。紅二、六軍團到達云南中甸時,賀龍耐心地向歸化寺的喇嘛講解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向該寺贈送了書有“興盛番族”的紅綢錦幛,使該寺的喇嘛以及受盡苦難的藏族群眾深受感動。紅軍行軍至彝民區境內三十多里的喇嘛房時,一群彝民從四面八方呼嘯而來,阻擋了紅軍先頭部隊的去路,并搶劫了工兵連的架橋器材和其他用品。工作團的蕭華、馮文彬出面宣傳“紅軍彝族一家人,紅軍絕不打彝民”和北上抗日的道理,初步取得了彝民的信任和同情。為了使全軍上下人人懂得黨的民族政策,紅二、六軍團在長征中,還把對少數民族的十條紀律編成政治教材,給戰士講課。 ③總政治部還下發了供干部學習使用的小冊子《列寧主義在民族問題中的原理》指導紅軍指戰員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與開展民族工作。不僅“紅軍各部隊從軍、師、團到連,都建立和健全地方工作部門,從組織上保證了群眾工作的落實”,而且“健全連隊中的宣傳工作,實行連隊寫標語競賽”。 ④1935 年5月22日,《紅星》報在《迅速渡過大渡河,創造川西北新蘇區》的社論中,要求廣大紅軍指戰員認真貫徹中共中央指示,做好爭取彝民的工作,并號召每一個戰士送一件禮物給彝民,每個連隊與駐地彝民舉行聯歡等。1935 年 6 月,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后,黨更加響亮地指出:“不懂得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的,不配當一個共產黨員,不了解爭取少數民族的重要性和不參加這一工作的,不配當一個好的紅色戰士”。從而,使黨的民族工作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生動局面。 ⑤
二、具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
紅軍長征在經過民族地區時,流動無定,環境艱苦,容易發生違反政策觸犯紀律的行為。但黨和軍隊始終堅持執行嚴格的紀律,這對爭取少數民族群眾,保證紅軍順利通過民族地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紅軍途經每一個民族地區時,都一再申明紀律,強調維護各族人民的利益。
1934年12月24日,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簽發的《關于我軍沿途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指出:“最近我軍經過之地,地瘠民貧,苗民甚多,各部隊應向戰士詳細解釋,嚴格督促:加強紀律檢查隊收容隊工作,在宿營地分段檢查紀律,開展斗爭,立即克服一切侵犯群眾、脫離群眾行為。” ⑥1936年3月,總政治部發布的《關于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強調“使我們的宣傳發生更大效力的是部隊的嚴格的政治紀律。過去總政治部關于群眾紀律的一切命令,必須再一次地提起全體戰士的注意,特別是關于糧食及尊重少數民族風俗及宗教等問題” ⑦6月30日,總政治部發布的《北上抗日政治保障計劃》要求各部隊“保證與居民的正確關系,繼續發揚我軍在番民區域嚴明紀律的精神,組織各級政治機關及連隊的檢查隊與一切破壞紀律的分子作堅決的斗爭”。 ⑧
紅二、六軍團在少數民族地區嚴格執行群眾紀律,除紀律檢查隊經常檢查外,政治、軍事機關經常派人檢查群眾紀律的執行情況。連隊任命檢查員,分配黨團員負責,保障紀律的執行。禁閉違反紀律的分子,嚴重的進行公審。在組織上處罰對違反紀律的直接負責者。不僅政治機關和群眾工作組織經常檢查部隊遵守群眾紀律的情況,而且中央軍委的領導同志也經常到部隊進行檢查。如紅軍進占遵義前夕,朱德、王稼祥、周恩來、李富春等親自檢查了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九軍團執行群眾紀律的情況,并隨即發出指示,責令部隊“嚴格整頓紀律”和“發動每個連隊黨的組織及所有的政治工作人員”,向違反紀律的現象作斗爭,嚴厲處罰故意以及屢犯紀律的分子以至槍決。據《二、六軍團長征的政治工作總結報告》中說,對發現收集群眾糧食不在家而不放價條的,亂拿番民的家具攜走或毀壞的,毀損了喇嘛寺內東西的,住房未打掃清潔的,打雞子,宰小牛豬羊和耕牛的,敞放螺馬于麥田的,紅軍均進行了紀律處分。在長征途經的民族地區,黨發布了許多嚴格的文告、訓令,并要求全體指戰員高度重視,嚴格遵守,切實做到秋毫無犯。保證了黨的民族政策得到貫徹執行,使紅軍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違紀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
三、工作方法的靈活多樣性
紅軍長征前,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著黨中央,使紅軍在政治工作上出現了許多“左”的錯誤,造成了“嚇跑中立者,擴大敵對勢力,孤立自己”的不良后果。紅軍長征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以后,黨從少數民族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改變了過去對上層的壓迫者剝削者不加區別統統殺掉的做法,明確指出:有些民族“內部的階級斗爭還沒有顯著的開展”,他們的土司、頭人、管事在群眾中“還有權威與威信”,因此,主張通過他們去接近群眾,做好爭取少數民族的工作。由于紅軍采取了較為靈活且切合少數民族實際情況的政策,從而使民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少數民族。
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政權的問題上,也體現出靈活性的特點。黨中央從少數民族地區階級分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出發,認為在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地組織工農民主專政蘇維埃是不適當的”,主張在有的民族中,可以采取工農民主政府的形式,而在另一些民族中,則可以采取人民革命政府的形式。后來在回民地區,黨中央更加明確地規定“凡是愿謀回族解放的貴族、阿訇及一切回民都可以參加”回民政府。所有這些,都同過去教條主義的做法迥然不同。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問題上的政策已經走上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正確道路。
使用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開展民族工作,是體現我黨長征時期民族工作靈活性的重要特點。長征途中我黨通過標語、口號、布告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是重要的手段,但各少數民族往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為了少數民族群眾更加便于理解黨的政策,使黨的民族政策能夠更完整準確的傳達。紅軍主動使用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如請回族阿訇與藏族喇嘛把有關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布告、標語、口號等翻譯成阿拉伯文、藏文,還編了常用漢藏語對照表供紅軍指戰員開展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時使用。
紅軍在宣傳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過程中,方法手段也是多種多樣。根據總政治部的指示,紅一方面軍各部隊在桂北沿途采取書寫標語、散發傳單、演文明戲等形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紅軍經過的桂北五縣都寫有大量的宣傳標語,至今仍有一百多條保存完好。如在龍勝縣泗水鄉的白面龍舌巖內壁上,紅三軍團曾寫下“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等標語。紅一方面軍在全州的石塘、興安的界首等集鎮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分發惡地主的浮財,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特別是軍委縱隊和紅一、八軍團途徑龍勝縣馬堤芙蓉村時,在鼓樓上演出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等,受到苗族群眾的歡迎。紅三軍團途徑興安、靈川、龍勝三縣交界的才喜界觀音廟時,派干部召集因1933年桂北瑤民暴動被國民黨通緝而長期躲在深山的瑤族小頭領進行座談,并進行安撫,使他們深受感動。
四、為黨的具體任務服務的時效性
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全部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明確指出:“政治工作的任務,只能根據我軍基本任務與當前具體任務去規定,不能在我軍基本任務與當前具體任務以外再有什么政治工作的獨立任務。” ⑨長征中政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功也與民族工作注重結合黨的具體任務密不可分。遵義會議后,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統治地位,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政治工作方式上完成了由陣地戰到運動戰的轉變。從而使黨的民族工作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首先,密切結合紅軍在民族地區的行軍作戰任務,進行政治工作。長征途中經過的民族地區形勢異常險峻,要想打破敵人的圍剿、挽救紅軍的命運、實現戰略轉移的勝利,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與配合。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擺脫敵人的圍堵,進入四川冕寧縣彝族地區。當時尾追紅軍的國民黨軍隊已進至金沙江一線,而前面截擊的國民黨軍隊正向大渡河急進,紅軍如果不能迅速搶占大渡河,形式將岌岌可危。紅軍為了迅速搶渡大渡河,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必須通過大涼山彝族聚居區,但是由于國民黨實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彝族與漢族存在很深的隔閡,民族矛盾相當尖銳,要順利通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重視,發布了一系列指示與布告,向彝族群眾闡明了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號召彝漢人民團結起來。劉伯承還與果基(沽雞)家支頭人果基小約丹歃血結盟,親手贈送繡有“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在果基小約丹派人護送下,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這為紅軍搶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贏得了時間,粉碎了蔣介石妄圖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妄想。
其次,紅軍在民族地區注重結合解決部隊實際問題,開展政治工作。紅軍長征中的民族工作摒棄了“左”傾錯誤統治時期存在著的簡單粗暴、形式主義的做法,把民族工作與解決部隊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長征中的政治工作出現了新面貌。紅軍經過的許多民族地區,人口稀少,糧食缺乏。紅二軍團進入得榮縣前,城里的群眾受了國民黨反動派宣傳的影響早已四處逃散,部隊陷入了絕糧的困境。副政委關向應對當地龍榮寺一位年長的喇嘛龍書做了許多耐心的說服工作。龍書目睹了紅軍戰士忍饑受餓,依然紀律嚴明,官兵平等,尊重番民利益的現實。他回到寺廟,向寺廟主事喇嘛講述了紅軍的種種言行,眾僧方解疑慮,召開了寺廟最高決策機構勘布會議,決定向紅軍贈送青稞一萬五千斤,同時派出喇嘛到附近村莊籌糧。賀龍親自到寺廟致謝,并進一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黃金白銀支付了糧款。這次紅二軍團不僅籌集到了六萬斤糧食,不少的藏族群眾還自告奮勇為紅軍帶路。
注解:
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紅軍長征文獻[M].解放軍出版社,1995.
②軍事科學院政治工作研究室.戰時政治工作經驗選編 第一集[M].戰士出版社,1981.
③《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戰史》編委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戰史[M].解放軍出版社, 1992.
④姜思毅.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史[M].解放軍政治學院出版社,1986 .
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教研室.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M].人民出版社,1958 .
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編.軍隊政治工作歷史資料 第三冊[M].戰士出版社,1982.
⑦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M].解放軍出版社,1992.456頁。
⑧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M].解放軍出版社,1992.560頁。
⑨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