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中朝經貿關系的發展及遼寧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孫瑩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摘要]本文從中朝經貿關系發展歷程及其特點出發,揭示雙方合作的優勢和制約因素,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和研究遼寧省在中朝經貿發展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中朝經貿關系;遼寧省;機遇
由于歷史和政治以及地緣的關系,中朝之間的經貿關系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市場經濟主體國家相互間的對外貿易那么簡單,這其中很長一段時間的中朝貿易都是以戰略安全為導向型的。在進入新千年以后,隨著朝鮮國內的局部性的經濟改革,朝鮮國內市場化因素和投資環境有一定好轉,中朝經貿關系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和機遇期。
本文從幾個不同層面論述了中朝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和研究遼寧省在中朝經貿發展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從戰略安全導向型到市場驅動型
自朝鮮戰爭結束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前,中朝經貿關系主要是通過以中國對朝鮮進行經濟援助的形式來體現。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到90年代末,中朝經貿關系屬于典型的戰略安全導向型。進入2000年以后,為打破經濟困局,朝鮮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這直接改變了中朝經貿關系由中國單向援助局面,中朝經貿關系走上了真正意義上以經貿合作為主的活躍期。
中國大幅加大了對朝鮮的直接投資,根據中國商務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對朝直接投資累計達2.7億美元,到2013年已有172家中國企業在朝鮮投資。從貿易的依存度來看,據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如果排除朝韓貿易,從2000年到2009年,中朝貿易由25%增加到了78.5%。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未納入國家數據統計的民間貿易。這些都體現出中朝經貿關系“市場驅動”的特征。
(二)從政治地緣策略轉變為務實策略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尤其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一慣性的標簽化的看法顯然已經落伍,已無法詮釋中朝關系的全貌。戰略安全關系具有較強剛性,在較長時期內不宜過多調整,而經貿關系卻有著很強的靈活性,因此經貿關系在國家的戰略關系中扮演者靈活多變的角色,既可以“政經分離”,也可以“以經促政”。
從2002年爆發第二次朝核危機,到2013年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期間,中國一直沒有中斷中朝之間的經貿合作,即使美國因朝鮮核試驗而對中國施壓。中朝經貿和投資額雖有波動,但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顯然,中朝經貿關系作為中朝關系的一部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帶有政治性的特點,但更卻趨于務實,這體現了這個時期中國整體的周邊經貿戰略。這十多年,中國與周邊東南亞以及日韓等國家經貿關系也快速發展。
(三)面臨朝鮮政治制度和經濟轉型的挑戰
金正恩上臺后,提出了“經濟和核武并舉”的戰略,這使中國對朝經貿關系與防擴散責任之間的張力越來越大。正因為如此,2013年1月,朝鮮在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后,在對朝制裁方面,中國的反應比以前更迅速也更透明。如何在發展對朝經貿關系與推進半島無核化之間取得平衡,中國面臨很大的挑戰。
在中朝經貿關系發展的大背景下,遼寧省應積極根據自身的特點,既抓住機遇,又直面挑戰,在中朝經貿關系中應起到橋頭堡和排頭兵的作用。
(一)雙方合作的優勢
1.充分發揮地緣、資源和人文優勢
遼寧省與朝鮮之間僅隔一條鴨綠江,中國最大的沿江、沿海、沿邊城市丹東與朝鮮隔江相望。丹東一直以來都是遼寧對朝開放的前沿和窗口,而且丹東和朝鮮、韓國一直有著傳統的貿易基礎,省內其他大城市通過密集的鐵路、公路、海路等網絡和丹東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這種特殊的地緣優勢,使遼寧省在對朝經貿方面具有著先天的優勢。
朝鮮的金、鐵、煤、石墨等礦產資源儲量極為豐富,占世界總儲量的一半菱鎂礦都在朝鮮;朝鮮還有著豐富的水產和水利資源。建國以來,數十年的高強度開采,遼寧的礦產資源如煤、有色金屬礦和富鐵礦,資源已瀕臨枯竭;遼寧的海產品資源也由于人們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經過這么多年的過度捕撈和開采,很多品種已經消失,產量逐漸降低,這些情況恰恰與朝鮮形成互補。可以充分利用遼寧的資金優勢和先進的技術,更好地開發利用朝鮮的資源。
2.充分利用產業、貿易、資源結構互補優勢
遼寧正處在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改造階段,產業結構從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正在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反觀而朝鮮,整處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工業化生產水平低。朝鮮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勞動力薪酬低廉,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遼寧省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產業結構上的梯度結構差異,一方面進行資金、設備、技術的輸出,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朝鮮引進勞動力資源,使雙方取長補短,在區域內進行產業結構的轉移。
產業結構的梯度差異和互補性,直接反映在雙方在貿易結構上。除原油外,遼寧主要向朝鮮出口化工和輕紡產品,機械設備和糧食及其制品等;而朝鮮對我們出口的產品主要有礦產品、水產品、金屬材料、木材等資源型產品。從對比可以看出,遼寧出口朝鮮的產品的附加值及技術含量,明顯高于朝鮮出口遼寧的產品的附加值及技術含量。而遼寧作為重要老工業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工農業及其他行業的商品已經極大豐富,逐漸形成了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亟需擴大市場銷售渠道,這與朝鮮的需求正好形成互補。
(二)雙方合作的制約因素
1.朝鮮方面的制約因素
朝核問題一直影響著朝鮮的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由于朝鮮對核問題的態度變化無常,使得很多國家不敢與朝鮮進行深入的經貿合作,一旦朝核問題爆發,很多雙方的經濟合作都會受到牽連,要么終止,要么擱置和放緩,這是與朝鮮進行經貿合作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的不確定因素。
與朝鮮進行經貿合作,如何進行支付和結算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由于朝鮮在國際社會上一直比較孤立,美、日、韓等西方國家又以核問題、反恐、造假和洗錢等問題對其進行制裁,因此導致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朝鮮援助大大減少,這使得朝鮮的對外貿雪上加霜。由于朝鮮實行嚴格的外匯收支管制,加大了使用美元等其他國際硬通貨幣進行交易和支付結算的難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朝貿易的深入發展。
朝鮮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建設比較陳舊和落后。朝鮮國內沒有高速公路,而且路況較差;朝鮮電氣化鐵路僅為2000千米,占鐵路總長4500千米還沒到一半,而且主干線大部分仍然為單線,列車速度僅為30到40公里,部分山區為20公里;朝鮮的通訊設施比較落后,互聯網受限,通訊手段相對單一,通訊資費比較高昂,國際間貿易往來主要依靠傳真和電話聯系。朝鮮的電力嚴重不足,水利發電受季節性影響,能源發電又受國內資源開采能力和能源進口的影響。這些都是影響對朝經貿合作的不利因素。
2.遼寧方面的制約因素
交通方面,丹東作為遼寧對朝貿易的主要口岸,目前和朝鮮之間僅有一座始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單向公路鐵路橋,無法滿足中朝邊貿需要。雙方已經都意識到這一瓶頸問題,2010年12月末,由中方出資18億元人民幣,雙向4車道的鴨綠江新大橋終于奠基開工建設,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新橋的建成,中朝經貿合作將會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信息收集服務體系。由于朝鮮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原因,他們對外貿采取嚴格控制,管理高度集中,很少對外公布的經貿信息。另外朝鮮對外國人在其境內活動范圍進行嚴格的限制,使我方企業自主獲取朝鮮的貿易需求、公司資信等狀況難上加難。政府部門也面臨著收集信息面過窄,缺乏系統性的問題。無法對企業提供及時可靠地的信息咨詢和服務,無形中企業的交易成本被加大了。
對朝貿易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管理手段跟不上。一方面,在對朝貿易的企業中,大部分都在丹東設立了分公司或代理機構,這些企業多達幾百家。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及組織協調和宏觀調控,遇到機會,這些企業往往一哄而上,互相爭搶,造成多頭對外、低價競銷的現象,經營秩序混亂。另外,個別企業為了獲取更多利益,以次充好,導致部分假冒偽劣產品混入朝鮮市場,使中國商品在朝鮮的信譽受到損害,甚至出現了抵制我方商品的現象。另一方面,企業經營面臨著收費部門多,負擔重的問題。一些政府部門往往會以諸如“走私”、“超經營范圍”、“偷漏稅”等名義對邊貿貨物進行查扣、堵截、罰款,這使對朝貿易企業經營愈發困難,國家的邊貿優惠政策難以落實;第三,政府對邊境貿易的多種貿易形式管理力度不夠,對探親、旅游等貿易形式缺乏必要的監管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2013年5月29日,朝鮮以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政令的形式通過了經濟開發區法,正式推進經濟開發區的創建事業。金正恩同志提出:“引領新世紀產業革命,利用科學技術,建設強盛國家。”為實現新世紀產業革命,朝鮮黨和國家明確了經濟建設的目標和途徑。第一,新世紀產業革命的目標是建設知識型經濟強國。第二,新世紀產業革命是通過科學技術建設經濟強國。把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水平提高到世界前列,把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提高產量,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無人化。
朝鮮經濟長期處于困難境地,改善人民生活、緩解糧食危機和能源緊張、建設強盛國家成為現今朝鮮主要的奮斗目標,而加強中朝經貿合作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眾所周知,遼寧省在和朝鮮的貿易中具有較強的互補優勢,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良好的地緣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而且資源優勢、產業和貿易結構、資源與技術的融合等方面互補。遼寧應以朝鮮大力推行經濟強國建設為契機,努力發掘比較優勢,保持傳統領域合作的同時不斷拓展雙方能夠接受的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雖然遼寧與朝鮮邊境的經貿合作存在著一些這樣或那樣的不利因素,但不能因噎廢食,要看到雙方的合作基礎是牢固的,雙方的合作優勢是明顯的,雙方的合作潛力是巨大的,雙方的合作前景是光明的。揚長避短,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各自的市場優勢,挖掘雙方的經濟合作潛力,增加雙邊地區的貿易與投資的機會,驅動雙方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對加快遼寧沿海產業經濟帶建設,進而推動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朝〕金哲,朝鮮創建經濟開發區及新世紀產業革命與經濟強國建設[J].東北亞論壇,2014(1).
[2]〔朝〕李純哲,朝鮮的外資引進政策與保障[J].東北亞論壇,2014(1).
[3]張玉山,深化中朝友好合作,落實沿邊毗鄰地區的互利共贏[J].東北亞論壇,2014(2).
孫瑩,女,漢族,1972年9月生,遼寧大連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東北亞經濟研究.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