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潔
(甘肅省平涼市中醫院,平涼744000)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研究
鄭淑潔
(甘肅省平涼市中醫院,平涼744000)
頸源性頭痛(CEH)是由頸椎或頸部軟組織病損所引起的慢性、單側頭部疼痛為主的綜合征。在城鄉發病均非常普遍,發病率達17.8%。CEH是1983年由英國Sjaasad首先命名,1990年國際頭痛委員會正式頒布了CEH的診斷標準。2006年美國Mayo醫學中心的Wes Crisp Jr教授采用一種新的技術—超聲引導下枕大神經阻滯術可有效治療CEH,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國內僅北京、武漢等幾家大的醫院剛剛起步,西北地區尚未見報道。傳統治療方法有康復物理治療,熱療、超短波、中頻電療、按摩、針灸等。神經阻滯與皮質激素的聯合使用可松弛軟組織痙攣、改善局部血供、減輕局部無菌性炎癥、消除水腫,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以往神經阻滯治療多采取盲探操作方法,依靠局部體表標志、患者主觀感覺及醫生經驗判斷,存在盲目性,缺乏客觀的科學依據,同時醫生為了更好地阻滯目標神經,會增加藥物用量以擴大阻滯范圍,增加了發生并發癥的風險。CEH受枕大神經支配痛閾,枕大神經與枕動脈伴行,超聲引導能精確定位枕動脈,直視下精確、安全地把藥物注射到阻滯部位,操作簡單,在超聲科即可完成。
超聲引導;神經阻滯;頸源性頭痛
1.1 資料
研究對象:入選患者:①頭疼多呈單側,偶也可雙側同時發作;②疼痛常先發于頸部,繼之擴散至患側枕額顳及眶部;③疼痛常呈鈍痛,深在,無搏動;④間歇發作,每次持續數小時至數天;⑤頸僵直,活動受限,可伴有同側肩部或上肢痛;⑥勞累、不良姿勢等因素可誘發。
體查:枕大神經處壓痛,頸部活動受限,頸椎及椎旁壓痛。影像學: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小關節紊亂,后縱韌帶或黃韌帶增厚,關節間隙變窄等。排除腦內占位性病變、偏頭痛、叢集性頭痛及鼻竇炎等,經止痛藥物或其他方式治療無緩解者,最終確定為頸源性頭痛患者。無心血管病,糖尿病、結核病、消化道潰瘍、凝血障礙等合并癥。
我們選擇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我院頸源性頭痛患者82例,隨機分為兩組。超聲引導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齡26-58歲,平均(37.65±7.69)歲;左側頭痛24例,右側頭痛17例。傳統方法對照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24-54歲,平均(39.10±8.37)歲,左側頭痛24例,右側頭痛17例。兩組患者穿刺成功后均注入0.5%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10mg、30ug/ml臭氧5-10ml。與對照組比較,超聲組入路的實際穿刺深度縮短,時間縮短,感覺阻滯增高,穿刺成功率增高,患者滿意率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治療后1周及1個月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兩組治療后1個月的VAS評分較治療后1周也降低,超聲組治療后1周及1個月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1.2 方法
我們使用飛利浦公司的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使用高頻線陣探頭,頻率12 MHz,患者端坐,常規消毒后,將超聲探頭置于枕骨隆凸上行矢狀掃描,從中央向外周移動探頭,探及枕動脈后,用25“號”(gauge)3厘米的針從中間入路,超聲引導針尖接近枕動脈,直視下注入0.5%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10mg、30ug/ml臭氧5-10ml。術后10分鐘內,用頭皮針刺激,進行皮膚感覺檢查,枕大神經分布皮區出現麻木、深度麻醉即可。
與對照組比較,超聲組入路的實際穿刺深度縮短,時間縮短,感覺阻滯增高,穿刺成功率增高,患者滿意率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治療后1周及1個月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兩組治療后1個月的VAS評分較治療后1周也降低;超聲組治療后1周及1個月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頸源性頭痛(CEH)是由頸椎或頸部軟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損所引起的以慢性、單側頭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疼痛常由一側頸部開始向前額及眶部放射,有時會放射至同側頸肩部及上肢。頸椎間盤的退變、突出及髓核物質的外漏可直接引起無菌性炎癥,并刺激釋放炎性介質誘發椎間盤源性神經炎,還可引起局部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從而產生疼痛。頸部軟組織的損傷、受壓、慢性勞損等均可引發頸源性頭痛。
疼痛分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從0到10將疼痛分成11個數字等級表示疼痛程度),分別記錄每例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同時記錄患者治療后一周、一月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及不良反應,如蛛網膜下腔阻滯、局麻藥中毒反應、聲嘶、呼吸困難、氣胸、上肢麻痹等。療效評估:痊愈為頭痛癥狀完全消失,VAS評分為0。顯效為頭痛癥狀明顯緩解,不需服止痛藥,VAS評分<3。有效為頭痛癥狀部分緩解,需服止痛藥,VAS評分>3。無效為頭痛癥狀無緩解。
以往神經阻滯治療多采取盲探操作方法,缺乏客觀的科學依據,醫生為了更好地阻滯目標神經,存在增加藥物用量以擴大阻滯范圍,增加了發生并發癥的風險,超聲技術具有無輻射、可重復性、患者易接受、操作簡單易行,同時對皮下組織、肌肉、骨骼、血管的結構層次顯示清晰,精確度及靈敏度高,枕大神經與枕動脈伴行,CEH受枕大神經支配痛閾,超聲引導能精確定位枕動脈,直視下精確、安全地把藥物注射到阻滯部位,可以實時觀察進針路徑,周圍的組織器官以及藥物的擴散范圍,避免不必要的軟組織損傷及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局麻藥用量,達到良好鎮痛效果。
本課題采用皮質激素聯合臭氧作為消炎鎮痛藥,臭氧是一種天然的廣譜高效的抗菌素,具有調節免疫、激活氧控、消炎鎮痛的作用,取材容易,費用低廉、無創傷過敏,無殘留性,起效快,癥狀減輕明顯,標本兼治,超聲引導下皮質激素聯合臭氧阻滯枕大神經治療頸源性頭痛,是一項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方法,值得基層醫院應用推廣。
[1]鄭寶森,史可梅,馮雪辛,鄧廼封,張德苓,孫仕琴,李清敏.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1年04期.
[2]張志凌.頸源性頭痛的診斷標準[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9年06期.
[3]周伶,李榮春,張定宇.超聲引導下枕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2年11期.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85.
[5]張宗峰,姚猛,賈志強.頸源性頭痛的研究現狀[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4,(02):120-122.
R445.1;R274.3
A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3.21
201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