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星,張 凡,張金麗,馮 沖
CT與MR血管成像診斷急性肺栓塞的Meta分析觀察
李衛星1,張 凡1,張金麗1,馮 沖2
(1.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影像科,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影像科,牡丹江 157011)
目的:探討急性肺栓塞采用CT與MR血管成像診斷Meta分析特點。方法:檢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萬方醫學數據庫、知網數據庫、Medline數據庫等中、英文獻,依據Cochrane協作網推薦的納入標準,對CT和/或MR診斷的急性肺栓塞相關文獻嚴格篩選,在條件符合的文獻中,就診斷信息和其它相關數據進行提取,應用統計學軟件行統計處理,分析敏感性。結果:本次研究以DSA為金標準,應用檢索詞完成初篩工作后,并獲取文獻264篇,其中中文60篇,外文204篇。首先針對檢索到的文獻,依據摘要和文題剔除明顯不相關者,查找可能有用的文獻,閱讀全文,再行篩選操作。在CNKI中共查閱36篇文獻,篩選后無符合要求者。依據納入標準,獲取9篇符合要求文獻,其中與CT診斷急性肺栓塞相關5篇,與MR診斷肺栓塞相關4篇。行Meta分析CT診斷急性肺栓塞特異度為90%,敏感度為78%;MR診斷特異度為98%,敏感度為82%。結論:急性肺栓塞采用CTPA和MRPA均具較高價值,兩種方法均有較高的診斷特異度,具有無創性檢查優勢,基本可將DSA檢查替代。
CT;MR;急性肺栓塞;Meta
肺栓塞在臨床表現上缺乏特異位,在我國一直被認為屬于少見病種,未引起足夠關注,故有較高誤診和漏診率。肺栓塞為靜脈系統內的血栓脫落,促使栓子形成,經右心入肺動脈,促使呼吸、循環功能出現障礙所致。磁共振肺動脈成像(MRPA)和CT動脈成像(CTPA)在診斷肺栓塞時意義重大[1,2]。本次采用Meta分析法,對CT與MR診斷的急性肺栓塞限度和價值展開探討,旨在使臨床診斷水平提高,為治療提供準確參考依據,現總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Medline數據庫等為主要檢索中、外文獻的來源,檢索時間為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
1.2 方法
1.2.1 檢索文獻方法
為確保檢索的查全率,使檢索敏感度提高,降低漏檢率,可同時使用醫學主題詞和自由詞檢索。檢索英文文獻時,采取將臨床提問加入Medline數據庫的方式。并依據Cochrane協作網制定的診斷試驗納入標準,對文獻篩選,對本研究特征信息提取并納入,并用英文和中文Google展開學術搜索,以合文獻的查全率增加。英文檢索詞:如CT方面就應用英文pulmonary embolism等檢索,MR采用MRA、CE-MRA等檢索。中文檢索詞:應用肺血栓性栓塞或肺栓塞,CT采用CT血管成像,MRI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將研究對象按“人類”限制,并剔除綜述、病例報告、評論、指南、信件的文獻,為防文獻漏查,采用手工及網上檢索結合的方法,并二次檢索所檢索文獻提供的系列相關參考文獻。同時應用手工檢索的方式,對國內放射學主要期刊檢索,以使檢索范圍擴大。進行檢索的評論人員有兩個,分別對文獻檢索和評價,有意見不一的情況出現時,討論使意見統一。
文獻納入標準:以CT或/MR診斷血栓性肺栓塞的價值為研究目的;分別對研究對象行CTPA或DSA檢查為金標準;回顧性、前瞻性納入、研究的為連續病例,且結果用雙盲法評價;研究對象在10個及以上;為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公開發表的中文、英文文獻,并將指南、綜述、信件等文獻剔除;在性別和年齡特征構成比上,研究對象差異不明顯;需有足夠數據對文獻匯總分析,即通過原始數據將直陽性值(TP)、真陰性值(TN)、假陽性值(FP)、假陰性值(FN)算出;同一研究中心,若病例資料在相同時間段不同文獻中發表,只計算一次數據。若數據重復發作,則對最近發表或數據最詳盡的文獻選取。
提取的篩選出的文獻信息包括發表時間、作者、所在國家、回顧性和前瞻性設計、實驗是否連續、患者數量、是否應用盲法對研究指標的參考值評估等,包括FN、TP、TN、FP、特異性和敏感性。應用診斷準確性研究質量評價工具(QUADAS)對納入研究的文獻質量評估。由兩位相同資歷的放射診斷主治醫師對資料分別評價,就相關診斷數據提取,有意見不一的情況時,共同討論統一,若意見無法統一,加入第3位評價人員進而決定。
1.2.2 數據分析步驟和方法
均利用Meta-disc1.40統計學軟件和Stata12.0統計學軟件完成統計數據分析。相較一般的隨機對照試驗,診斷性試驗的Meta分析方法與其不同,需對特異性和敏感性同時考慮。本次應用對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進行匯總的分析方法。異質性檢驗:Mtea分析對文獻的納入及排除標準有嚴格制定,以使異質性來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應用Q檢驗法對數據的異質性分析,若存在異質性,則對隨機效應模型選擇,行Meta分析。若P>0.05,則應用固定效應模型,完成Meta分析。在Meta試驗診斷分析中,除在研究間,閾值效應可誘導異質性外,還包括試驗標準、試驗條件、不同人群等其他原因。應用上述統計學分析方法,進一步篩選初步納入本研究的文獻,重新分析剩余的Meta,對比排除前的結果,總結內入文獻的穩定度。若所得結果相較未排除前無明顯變化,提示納入文獻較為穩定,有較高的可信度。反之,可認為可信度不高,穩定性差。
本次研究以DSA為金標準,應用檢索詞完成初篩工作后,并獲取文獻264篇,其中中文60篇,外文204篇。首先針對檢索到的文獻,依據摘要和文題剔除明顯不相關者,查找可能有用的文獻,閱讀全文,再行篩選操作。在CNKI中共查閱36篇文獻,篩選后無符合要求者。依據納入標準,獲取9篇符合要求文獻,其中與CT診斷急性肺栓塞相關5篇,與MR診斷肺栓塞相關4篇。
行Meta分析CT診斷急性肺栓塞特異度為90%,敏感度為78%;MR診斷特異度為98%,敏感度為82%。
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過程中,肺動脈血栓栓塞癥為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有研究顯示,肺栓塞在臨床有0.4%的發病率。肺動脈造影術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在臨床實踐中應用,被認為是急性肺栓塞排除和診斷的金標準,但因其并發癥較高,具有創性,在臨床目前已較少用。無創性檢查手段如對比增強MR肺動脈成像和MSCT肺動脈成像,為目前臨床最常用檢查方案[3,4]。MSCT圖像后處理所具備的優勢使常規評估亞段肺動脈成為現實。很多研究實際上已被證實,因DSA在檢查中屬于二維重疊影像,觀察組織結構間,可能會出現相互干擾的情況,對觀察產生影響,增加DSA定性診斷的難度,特別是亞段肺動脈水平評估[5,6]。相較肺血管DSA,在亞段肺動脈水平,MDCTPA有更好可視性,且具無創性,故采用MDCTPA對DSA替代,行急性肺栓塞診斷,成金標準的趨勢漸趨明顯。
通過研究,肺栓塞采用MDCTPA診斷可被確定為主要手段。且16排以上MDCT技術的進展,使掃描速度更快,血管可視性更好。同時,近年MR檢查的發展,也為急性肺栓塞診斷開辟了新的途徑,且效果較為理想,無輻射、無創傷,更具應用前景。
綜上,急性肺栓塞采用CTPA和MRPA均具較高價值,兩種方法均有較高的診斷特異度,具有無創性檢查優勢,基本可將DSA檢查替代。
[1]張晶,盧獻靈,何建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的研究進展[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0,37(6):231-333.
[2]呂維富.肺栓塞的影像學診斷與介入治療[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0,3(1):74-76.
[3]Douma RA,Hofstee HMA,Schaefer-Proko C,etal.Comparison of4-and 64-slice CT scanning in the diagnosis ofpulmonary embolism[J].Thromb Haemost,2010,19(1):242-246.
[4]劉輝,王秋實,梁長虹等.3.0TMR相位對比法評價法樂四聯癥根治術后肺動脈血流動力學的信息[J].磁共振成像,2012,3(4):270-274.
[5]陳廣,馬大慶,賀文等.多層螺旋CT肺動脈栓塞直接征象與溶栓效果的對照[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10):1069-1071.
[6]李春燕,龍莉嶺.肺動脈栓塞的CT血管造影檢查[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2):187-190.
R445;R563.5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6.11
2015-05-13
李衛星,男,1986.07,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學。通訊作者:馮沖,男,1983.09,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