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工會要開創工作新局面,實現創新,必須真實地把握高校工會工作的現狀,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把實踐中的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去研究思考,提出新思路。創新性地將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運用到具體實踐工作中去,不僅會使高校工會工作從表層向內里進一步地提升,從而真正為高校教職工考慮,成為真正的教職工之家。從著眼于自上而下的服務工作推動為自下而上的主動服務,自主服務,整合資源,實實在在地解決和保障在校教職工的利益。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23-02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高校工會按照黨的領導和時代精神的要求,作為黨聯系群眾和關心群眾利益的職能機構,它代表廣大教職員工行使民主權利,通過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民主管理的作用,使學校黨政等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廣大教職員工的實際要求和意愿,使學校的各項決策都更能代表廣大教職員工的心聲。隨著教育系統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教職工的利益格局也進一步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完善和創新高校民主制度、把教職工的民主權利落到實處等問題,這就促使高校工會工作實現創新且有效的階段。高校工會工作在具體實施與操作上與社會工作實務具有非常多的契合點,通過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介入,對于實現高校工會創新實踐工作具有探索性的嘗試。
一、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定義和本質
社會工作是幫助人從事正常生活的活動,它以社會弱勢為主要對象。在現代社會里,社會工作的范圍不斷擴展,一直包括社會大眾遇到的所有問題。從社會工作內容的特點這一角度著眼,社會工作可分為救助、幫助和發展。在我國,社會工作是一個較為普通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取報酬的工作。但是在社會工作專業中,它卻具有特定的國際上公認的涵義。
(一)社會工作專業定義。
1.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自助活動。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活動,用以協助個人、群體、社區去強化或恢復能力,以發揮其社會功能,并創造有助于達成其目標的社會條件。
2.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過程。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服務,也是一種助人的過程。
3.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方法。社會工作是一種藝術或學科,它通過提供助人的服務,以增強個人與群體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功能。這種助人的專業方法注重人們和其所處環境的交互關系。
4.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中一種獨特的專業領域,它運用社會的和心理的科學原則,以解決社區生活中的特殊問題,并減除個人的生活逆境和壓力。
(二)社會工作的本質。
1.一門社會科學:社會工作知識的客觀性;社會工作方法的科學性;社會工作過程的邏輯性。
2.一門藝術:社會工作過程是對社會工作方法和技術的靈活運用;社會工作需要細致地分析、奇妙地應對問題;社會工作常常面對新的、獨特的、特殊的任務。
3.一種制度:有一套明確的理論作指導、有嚴密而科學的行為規則,從而保證了職業行為的規范性;有專門的機構和受過專門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從而確保社會工作科學、有效地進行。
4.一個專業:有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被社會所認可;具有專業權威;職業群體內部有倫理守則;有專業文化。
二、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
社會工作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直接服務方法、間接服務方法。直接服務方法包括: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間接服務方法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咨詢、社會工作研究。
(一)直接服務方法。
1.社會個案工作。這是社會工作中最先發展起來的一種科學的專業服務方法,對象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或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運用各種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幫助個人或家庭解決或預防困難和問題,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獲得幸福。
2.社會團體工作。以團體為服務對象,主要運用科學知識協調團體與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及團體之間的各種關系,促進團體成員與團體生活的健康發展,使團體及其成員能及時克服困難,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
3.社區工作。以社區為對象開展社會工作的一種方法。包括社區組織、社區服務與社區發展。任務主要是了解社區的問題與需要,利用社區的人力、物力、資源,爭取社區外的配合、協作與支持,幫助社區及時解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促進社區福利事業的發展,使社區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二)間接服務方法。
對受助者實施幫助前的社會工作活動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工作行政。通過政府的社會行政機構和各種社會事業機構的行政工作,貫徹執行國家與地方社會工作的方針、政策,發揮行政功能,促進社會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2.社會工作督導。通過規定的程序對社會工作及其專業教育的計劃方案的實施進行評估,傳授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知識、經驗和方法,提高社會工作和教育的質量,保障服務對象的權益。它是社會工作行政的重要輔助形式。
3.社會工作咨詢。對社會工作者或服務對象提供有關的信息、情報、資料和技術,以提高有關人員的素質與服務能力,或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
4.社會工作研究。通過對社會工作的科學研究,包括對社會福利政策、各種社會服務項目、社會工作實踐、社會工作評價等的研究,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技能及其服務水平。
三、社會工作專業與高校工會工作的契合點
社會工作與高校工會工作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且有著極大的契合。
(一)服務對象相同。
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主要為有問題或者處于弱勢的、有需求的個人、家庭、群體、社區與機構,其中包含職工及其家屬、職工的社會網絡及支持系統。高校工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為高校中有需要幫助的教職工。
(二)工作目的相似。
社會工作遵循“助人自助”,解決服務對象的心理問題、生理問題、關系問題、功能缺失等問題,目的是使服務對象重新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去,同時通過挖掘社會資源或個人潛能,增強服務對象的生存發展能力。與高校工會的“維護、參與”等職能基本一致。
(三)工作方法相近。
社會工作強調以人為本,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化和職業化服務,高校工會則堅持以職工為本,為職工提供維權和各項福利的保障服務。兩者都具有相似的服務功能。
四、社會工作專業介入工會工作的理念
(一)和諧校園:高校工作的理想與現實。
目前,工會的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和維權職能呈現弱化的傾向。主要表現為學校黨政和行政的許多重要決策,作為教職工代表的工會沒有真正參與和介入;教代會不能按時召開;許多重要、有價值的提案落實的力度不夠。給人的感覺工會好像只是開展文體活動、給教職工分發福利、假期組織教職工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構,即使是教代會通過的提案,也并不能真正代表廣大教職工的真正意愿或者說解決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高校工會社會工作:發展與創新的最佳途徑。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職業,是確保現代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工作方法。在現代社會,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化的解困救難的手段,有著自己鮮明的專業特色。對于社會的各類問題,社會工作既扮演著服務提供者、支持者、倡導者、管理者、資源獲取者以及政策影響人的角色,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更起著社會控制以及社會發展的雙重作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力軍。
應對高校教職工以穩定其生活、平衡其身心、發展其潛能,促進人力資源的高度發展,最終增進教職工員工福利,協調勞資關系及工會與職工間的關系。工會社會工作在美國自19世紀末開始,臺灣及香港地區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至今,在各類組織中得到大力實施。工會社會工作不僅有利于保障勞工工作權益,增進勞工社會福利的極大實施,為各類組織帶來更大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更有利于轉變政府管理職能,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構建和諧社會。
五、社會工作與高校工會工作結合的創新實踐
(一)個案工作方法在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
首先,個案工作的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以及人本主義理論可以幫助高校工會干部理解廣大職工心理、社會以及文化現象形成的客觀規律;其次,個案工作的心理暨社會模式、危機干預模式、行為修正模式以及理性情緒等模式,可以為我國高校工會工作提供專業化的技術和手段支持;再次,個案工作的接案、資料收集、問題診斷以及工作計劃、結案與評估的程序為高校工會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工作路徑與程序;最后,個案工作的表達專注、復述、查證、鼓勵及支持、邀請、澄清、對焦、摘要、提供資料、反映內容、反映感受、反映經驗、建議、教育、自我披露、演繹、對質等技巧為高校工會工作提供了如何面對職工開展扶貧幫困、組織動員以及支持輔導服務的具體工作技術。
個案工作方法在我國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具體表現為直接面對教師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家庭治療、經濟支持以及親子關系的服務。高校工會干部要經常針對職工的個人問題和家庭問題開展個別化的工作,如職工的憂郁、焦慮、自卑感、人際困擾、工作和生活困難、勞動糾紛、婚姻問題、家庭問題等。高校工會干部可以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巧為教職員工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以幫助教職員工個人和家庭減輕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與社會的良好互利狀態。
(二)小組工作方法在我國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
小組工作是一種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組成的小組為工作對象的社會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會工作者通過有目的小組活動和組員間的互動,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參與集體互動,從中獲得小組經驗,處理個人、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問題,恢復與發展社會功能,開發個人潛能,從而獲得個人成長。它是處理社會關系困擾的一種常用方法或過程,其將小組視為治療的工具。正因為小組工作利用組員之間互動中的彼此分享、分擔、支持、感化、教育,帶來組員態度與行為的變化。高校工會干部也可以利用各種教職工組織形式的資源,適時引導教職工參與,強化高校工會干部的暗示,引領組織中的教職工思想與文化向健康、積極、建設性的方向發展,實現高校工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小組工作方法在我國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具體表現為在面對具有共同問題的不同教職工時,可以運用小組工作的方法,將他們組織起來,通常人數為8至12人,不定期地開展小組活動,每次1至2小時。教職工可以在小組中通過小組互動與方案活動去思考問題、分享感受與經驗,并共同計劃、相互協調,用小組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問題。同時高校工會工作也可以利用小組工作的方法與技巧,為教職工組織、舉辦各種成長團體、學習團體和各種團體康樂活動旅游活動、運動競賽等綜合性活動,讓教職員工通過小組活動達到預防和改變行為偏差的效果,以增強組織凝聚力,提升工作績效。
(三)社區工作方法在我國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
社區工作是以社區及其成員整體為對象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通過組織成員有計劃地參與集體行動,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要。在參與過程中,讓成員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培養自助、互助和自決的精神,加強其社區參與及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意識,發揮成員的潛能。社區工作方法在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旨在促使高校工會干部利用社區工作充分挖掘社區的教育、文化、信息等各類資源,實現高校工會工作的社會化和開放性,尋找社區中存在的問題,組織教職工關心社區、服務社區,通過志愿者和社會服務活動,樹立服務社群、奉獻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因為,任何組織都是坐落在特定的空間區域即社區內,組織的運行和教職工的工作與生活都離不開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社區工作方法在我國高校工會工作中的運用,還表現為我國高校工會工作需要使用社區工作方法挖掘教職工潛能,在以組織為依托的前提下,與社區保持密切的聯系,引介社區有關健康、福利、休閑娛樂、教育等類的活動給教職工,以更好地服務教職工并解決他們的各種需要借助社會力量來解決的問題。同時,高校工會干部還可以將組織高校工會視為一個功能的社區,利用這樣一個功能社區去計劃、協調、整合所有相關的教職員工協助方案,并積極參與社區各種公益事業的發展。
總之,高校工會工作必須保持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堅持用揚棄的觀點,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對過去工會工作中的基本理論和傳統經驗,要認真吸取,并在繼承中發展創新 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優勢。同時汲取更多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工作經驗,為高校工會工作注入更多新鮮血液,真正起到突破與創新工會工作的內容、形式以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