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有審計的地方就存在審計風險,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審計風險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防范與控制審計風險成為研究重點。審計風險無法消除,但可以通過合理的措施降低到能接受的水平。本文從審計風險的概念出發,分析審計風險的特點,研究審計風險發生的多種原因,探討并提出可行的防范機制以達到控制審計風險的目的。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93-02
在現代審計理論中,審計風險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審計的責任越來越大,審計風險日漸突出,對市場的影響愈發明顯。審計過程中的審計風險不可避免,文中首先探討審計風險的特點,進而分析審計風險發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靠的防范機制。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
對于審計風險的概念,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了積極探討,至今仍沒有一致的結論。《美國審計準則說明》第47號認為: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無意地對含有重要錯報的財務報表沒有適當修正審計意見的風險。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觀點是:審計風險是審計程序未能覺察出重大錯誤的風險。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實質上誤報的財務資料可能提供不適當意見的風險。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1996年底公布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中對審計風險定義為:所謂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誤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第十七條中對審計風險的定義: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這幾種概念在語言表述上均不相同,但表達的含義是相似的,即在遇到存有重大錯報或漏報的財務報表時,注冊會計師審計后卻認為并不存在問題,進而發表了不符合事實的審計意見的風險。
二、審計風險的特點
(一)審計風險的客觀性。
審計風險客觀存在于所有審計業務和整個審計過程中,不隨審計人員的主觀意志轉移。通過對審計風險的深入研究,人們能夠認識和控制審計風險,并利用可靠的措施降低其發生的頻率和程度,但審計風險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二)審計風險的普遍性。
審計風險表現為審計結論與實際財務的偏差,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審計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造成影響。審計風險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于審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的風險都會增大最終的審計風險。
(三)審計風險的偶然性。
審計風險的形成受客觀和主觀因素的雙重影響,其中客觀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更大。但審計風險并非審計人員故意而為之,只有在無意性這一前提下,審計人員才會努力設法避免減少審計風險,對審計風險的控制才有意義。如果是審計人員故意做出不符合事實的審計結論,則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審計風險,會受到職業道德的譴責并承擔法律責任。
(四)審計風險的潛在性。
如果審計人員的審計結論偏離客觀事實,但沒有造成不良后果,沒有引起相應的審計責任,那么這種風險只停留在潛在階段。一旦造成損失和追究審計責任,潛在的審計風險就轉化為實在的風險。所以,審計風險只是一種可能的風險,它對審計人員構成某種損失有一個顯化的過程。
(五)審計風險的可控性。
審計要為其報告的正確性承擔責任風險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但不必因此就害怕審計風險,可以通過識別風險領域,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審計風險加以控制和避免,沒有必要因為風險的存在,就不敢承接客戶,只要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對客戶進行審計。
三、審計風險發生的原因
審計過程比較復雜,牽涉到的因素眾多,每一種因素都會導致產生審計風險或者加大審計風險,包括審計人員,審計單位,審計內容,被審計單位等。審計風險由于其客觀性不可避免,但應當把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圍內,因此必須分析審計風險發生的多種原因。
(一)被審計單位的不良行為。
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主要以被審計單位所提供的會計資料作為審計對象,例如會計報表、會計賬簿和會計憑證等,這就意味著被審計單位提供的信息會直接影響審計質量。現代經濟快速發展而法律制度落后,國內外企業的造假、舞弊等違法行為屢禁不止。一些企業為了謀取私利,故意采用隱瞞不利消息、制造虛假收入、轉移債務等行為以達到弄虛作假的目的。被審計單位將這些精心作假的會計資料提供給審計人員,即使嚴格遵守審計準則他們也很難全部找出其中的漏報錯報,無法做出正確的審計判斷,以至于得出錯誤的審計結論。可以看出,被審計單位的不良行為會直接導致產生或者增大審計風險。
(二)審計內容更加復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經濟效益,企業規模逐漸擴大,改革、重組等頻繁發生,交易量快速增大,審計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審計工作面臨挑戰,這也就增大了審計風險。現代審計從傳統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擴展到經營審計、管理審計,審計工作也更為復雜。審計人員面對逐漸復雜的審計內容,在抽樣審計時其中錯誤的審計信息有可能被大量的內容掩蓋,不被發現的概率增大,就會導致審計結論與真實情況存在偏差,產生審計風險。
(三)審計技術的限制。
審計技術不斷發展,電算化已經得到普及,但面對海量的信息時審計工作一般仍采用抽樣的方法,這就必然存在抽樣誤差,一定程度上增大審計風險。目前一般采用判斷抽樣,這種抽樣是指根據審計人員的主觀經驗從總體樣本中選擇那些被判斷為最能代表總體的單位作樣本的抽樣方法,這種方法明顯能提高審計效率,但受到審計人員經驗水平的制約,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審計人員即使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并且遵守職業道德,但受到審計技術的限制,還是會存在審計風險。
(四)審計人員的問題。
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所有的審計工作都是由審計人員具體實施和操作的,因此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審計效果。如果審計人員經驗不足、能力不夠,那么面臨愈加復雜的審計內容就會增大審計風險。另外,審計人員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素質也至關重要。如果審計人員缺乏責任心、消極怠工,甚
人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