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中國警察格斗技能形成與發展的基本歷史規律,對于提高公安,武警部隊的訓練熱情,指導怎么訓練、為什么這樣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96-01
作者簡介:陳立(1977.11),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現任武警警官學院共同科目第二教研室主任。
我國警察現有實戰技能訓練主要經歷了創立、形成、恢復和調整、整合和發展四個時期,它的歷史演進反映出我國警察實戰技能向法治化、戰術化、系統化、學科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一、創立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在 1927~1948 年,處于革命戰爭年代。早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和紅色政權創立初期,我們黨的第一代保衛工作人員,在保衛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人的安全,保衛紅色政權和紅軍安全的斗爭中,就廣泛運用了武術中的擒拿技術和格斗技術。1927 年4月12 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以后,我黨為了保衛黨中央和革命,于同年 5月在武漢成立了特務工作處。8 月中央機關遷往上海,當時負責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同志,將原特務工作處改建為中央“特科”,并使其兼負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工作。1927年11月,我黨正式成立了中央“特科”,在當時中央特委領導人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下工作,特科下設總務科、情報科、行動科、交通科。其中行動科由陳庚同志負責,主要任務是搜集敵人情報,建立秘密無線電臺,在敵人的軍、警、特務,鎮壓嚴重威脅黨中央安全的叛徒,營救被捕的中央負責同志,保衛黨的領導人,保衛黨的工作機關,保障中央召開的各種會議安全進行。“行動科的人員要求精干,隱蔽,紀律嚴格,不僅槍打得準,還須具備一套精湛的格斗技術。在執行任務中,為了隱蔽,不暴露目標,要求盡可能不開槍射擊,大多數情況下運用格斗技術來完成任務。”
此外,在革命隊伍中還有一大批從小練武,身懷絕技英勇善戰的將士,他們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以自身武術技藝為基礎,結合戰斗實際需要,創造運用并總結傳授的適合近戰、夜戰使用的大刀、長矛的拼殺技術,徒手肉搏技術以及摸哨、捕俘技術等等,簡單易學,實戰效果顯著,令敵聞風喪膽。這些實戰技術,對我國公安機關逐步形成發展的實戰技術技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名的許世友將軍,參加革命前就在少林寺練就了一身少林武功。王震將軍曾深情地說:“許世友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武術可幫了大忙。他憑著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高超的武藝,戰勝了兇惡的敵人”。
二、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在1949~1966年,處于建國后“文革”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設立了公安部,統一領導全國公安工作。為了適應解放初期軍事管制的形勢,各大區軍政委員會也設立公安部,分管大區公安工作。在省、自治區設公安廳和市公安局,在專區設立專署公安處(局),在縣、市、旗設公安局,城鎮和鄉設公安派出所或公安助理員,在大、中城市的轄區設公安分局,街道設派出所。在鐵路、交通、民航、林區及軍隊等設有專門性的公安保衛部。在工礦、企業、文教等部門和重要機關設立保衛機構,在基層設立治安保衛委員會,協助公安機關維持社會治安秩序。但在當時,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力量和土匪、特務、惡霸、反動黨團骨干分子、反動會道門頭子及其他反革命勢力活動猖獗。
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各級公安機關及公安部隊在“鎮壓反革命運動”、剿匪反特及“肅清反革命運動”的斗爭中,有效運用各種捕俘技術和擒敵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恢復和調整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在1978~1998 年,處于改革開放20年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公安機關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定位。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把執行內衛任務的部隊轉交給公安機關,組建了武裝警察部隊;1983年,成立了國家安全部,公安機關把原來管轄的諜特案件移交過去;把勞改勞教的管理工作,整建制移交給司法部門。從此,公安機關專門負責社會治安和國內安全保衛工作。同時也意味著公安機關同極少數剝削階級殘余分子和新生的敵對分子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分子的階級斗爭,是需要納入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進行的特殊形式的斗爭。公安部武裝民警局根據部隊執行任務的需要和廣大民警的迫切要求,為盡快恢復擒敵技術訓練,于1978年在濟南組織了全國擒敵技術骨干集訓,并重新編寫了《擒敵技術教材 》。1984年,武警總部對該教材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使得擒敵技術更加規范、精煉、實用和易于普及。在公安院校恢復和組建初期,大多數院校都采用了這本新編的《擒敵技術教材》,開設了擒敵技術教學課程,其主要內容為基礎知識、基本功、基本動作 、應用動作和輔助練習共五個方面。
四、整合和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從1999年至今。我國民警因公傷亡人數逐年增多,近五年平均每年犧牲 456.4人,有人將此概括為”時時有流血、天天有犧牲”。已成為當前影響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有的保險公司甚至拒絕接受公安民警投保人身傷害保險。我國公安民警傷亡率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高,最新統計顯示:2004年,全國公安機關因公犧牲 492人,其中因交通事故犧牲占全年犧牲總人數的38.4%,因積勞成疾犧牲的占35.2%。民警在執法過程中遭暴力襲擊傷亡情況雖然明顯減少,但在執行任務中因未攜帶或未使用武器警械而犧牲負傷的情況比較突出。這個嚴酷的現實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焦慮和深思,也說明公安機關面臨的社會治安形勢更加嚴峻,公安民警的職業危險性更大。提高警察的身體素質,保護警察身心健康,盡快提高警察的實戰技能,預防和減少執勤中流血犧牲事件的發生已引起公安部黨委的高度重視。
為積極組織開展處置突發事件、群體事件和暴力恐怖案件的戰術研究及模擬演練,以提高民警的實戰本領,更好地打擊犯罪,2003年公安部下發了《關于加強基層和一線公安民警實戰訓練工作的通知》,并頒布了《公安系統人民警察實戰基礎訓練教程》( 簡稱《教程》),針對民警在執法活動中“追不上、打不贏、說不過”問題,《教程》明確指出,通過訓練,著重解決警務活動中的技能戰術的養成問題,達到“一要、二增強、六會、五掌握”的基本目標,即要嚴格樹立依法執行警務的觀念,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增強警務規范意識,會徒手防衛與控制技術、會使用警械、會搜身帶離、會使用武器、會通信聯絡、會現場急救,掌握警務戰術基礎動作、掌握盤查嫌疑人的方法、掌握查控嫌疑車輛的方法、掌握搜索建筑物的方法、掌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使警察熟練掌握一般警務活動中“防、控、查、抓、帶”等基本環節的實戰技能和戰術動作,提高警察的整體素質和戰斗力。從 2004年5月起全國公安民警按照《教程》要求開展了“大練兵”活動,民警的體能、技能( 射擊、擒拿格斗) 等實戰技能得到明顯的提高。2004年10月公安部組織了4000人規模的全國公安民警“大練兵”匯報演練,從《教程》的內容可以看出,它擴大了警察實戰技能的內涵,在原有擒拿格斗、警械武器使用技能的基礎增加了通訊聯絡、現場急救的技能和警務理念、戰術等內容,突出體現出警察實戰技能向法治化、戰術化、系統化和學科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對當前警察院校的教學和培訓訓練具有指導意義。
人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