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兵
“慢性子”的加拿大人
文/劉兵
為加強北美市場的銷售,總部派我和一名年輕同事在蒙特利爾開設辦事處。安頓好后,我們頻繁穿梭于美加市場,通過參加展會、網絡、電話和登門拜訪,結識了不少的新客戶。其中蒙市的邁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在此,我們感嘆,老外真的不如咱中國人這般勤奮。
加拿大節假日多,似乎他們總在玩兒。春季騎馬,冬季滑雪,夏日沖浪,秋天爬山,享受成了他們生活的重心,工作反倒像是成了陪襯。

辦事處的第一筆生意就是和邁克做的。驅車一百多英里,拜訪他的公司后,才知道是家夫妻店。看了公司的網址和報價單,邁克興奮地點這要那,一口氣訂了兩個大柜。
簽完約第二天,邁克提前打來一半的貨款。我們把訂貨單傳回國內,積極備貨,訂好艙位。當我把提貨單用郵件傳給他催付余款時,連著幾日沒音信。我們擔憂:貨已在途中,萬一到港,沒人提貨,豈不是要多交壓港費?打辦公室的電話被設置成了自動語音錄音,邁克的手機更是關機。難道還有預付半數貨款而不要貨的“大馬虎”?
就在我們接到船公司的電話,說貨已抵達溫哥華,即將用火車轉運至蒙市的那天,邁克夫妻倆才從歐洲度完假回來。翻了業務記錄,邁克這才想起還有筆尾款未付。他親自拿著現金支票驅車趕到辦事處,當面換出提貨單。看我們一副如釋重負的樣子,邁克不停地拍著腦門兒,對他工作上的“懈怠”表示歉意。只是不要由此產生不信任就好。我們再與他做生意時,對關鍵的時間段用郵件作“善意的備忘”。從邁克身上,反映出加拿大人遇事不急、從容散放的性情。由于部分加拿大人是法國后裔,慢節奏的處事風格中得以傳承。難怪有時他們做事不是那么“精準”和靠譜。
在加拿大,我們還從未遇到過急火上房的事。即使偶遭到恐怖事件、地震或海嘯,鮮有出現那種驚恐不安的情景,電視里的播音員語調還是那么淡定和平緩。他們篤信,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好的,該來的躲不掉,有警察局管,有政府出面協調或組織人力救助。航班延誤,沒有人會去臉紅脖子粗地探尋原因,只給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就行了,他們再耐心地等著換下一個航班。市面上好多事要排隊,因為要保持“私密空間”,人與人的間距隔得大,稀稀拉拉,隊伍就顯得特別長,沒有人臉上顯出不耐煩。就連在游樂場坐滑板,小孩子從小被教育也要排隊,要等前面的小伙伴玩盡興了,別的孩子才換上去。時間一久,我們也受其感染,說話變得慢條斯理,行走從容不迫。遇事也降低了對效率的預期,生意做得既慢又穩。
今年春天,總部又把我抽回國,另有重任。臨走,我向邁克等幾個加拿大朋友作別,心里很是不舍。他們不急,有一種生活的自信。整個社會不疾不馳,在制度設計上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構建起一道道公眾利益的保障屏。社會安穩富足,人們心態閑適安逸,這也許就是他們幸福指數爆表的標志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