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學界對于“冥婚題材”的研究著述并不在少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冥婚題材創作,代表作有王魯彥的《菊英的出嫁》、車素英《冥婚》、楊振聲《貞女》、施蟄存《春陽》、吳組緗《菉竹山房》、鄭義《老井》、李銳《合墳》、閻連科《丁莊夢》、《鄉村死亡報告》、王安憶《天仙配》、余華《世事如煙》等,但觀其大部分,皆是從冥婚現象抨擊封建婚姻和傳統禮教,滿含著對這種習俗的否定與諷刺,很少有人肯定其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積極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菊英的出嫁》來闡述冥婚作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式婚姻帶給鄉土中國的影響,并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7-0010-02
一、冥婚——“存在即合理”
冥婚又稱攀陰親,配干喪,鬼配親,是喪葬與婚俗相融合的變式婚姻。指“生前非夫婦,死后移棺合葬,行婚嫁之禮也。”作為一種為死人締結婚約的方式,冥婚習俗由來已久,在周朝就已產生,此俗并未隨著時代推移而消逝,因傳統宗教倫理的影響及統治階級的倡行,冥婚習俗一代代延續下來。本章主要通過對冥婚起源及其發展歷史的探究,闡述其存至今日的合理性,正如黑格爾所言“存在即合理”。冥婚作為一種從商周延傳至今的民間習俗,經過了兩千多年歷史長河的淘洗仍延續至今,必然是有其強大的合理性在內的。
二、《菊英的出嫁》——唯心主義慰人心
1.深摯愚昧的母愛——抱殘守缺的菊英娘。
王魯彥《菊英的出嫁》以綿密的筆致展示了浙東農村特異的冥婚習俗,8歲陽壽的女孩菊英病逝十年后,其母順理成章地為她訂了一門陰親,并傾其所能預備了豐厚的嫁妝,爾后吹吹打打將她“嫁”了出去,用青色的轎子把菊英的棺材抬到男方家。
小說有關這一事件的始末通過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的意識之流漸次溢出,對冥婚習俗的批判與諷意由此淡化于一個母親對早夭女兒徹骨的哀思之中。這十年,死人菊英一直活在她這個活人生命中。
2.為鬼排寂——冥婚慰人心。
作為變式婚姻的冥婚,其產生發展首先是在靈魂不滅、鬼神信仰觀念影響下人們出于親情倫理角度關心和憂慮已死子女的生活,心痛他們在“泉宮獨寢”,沒有享受到“男女風月”之溫情,因而為未婚夭子殤女冥配,這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宣泄的需要。
她們覺得兒女的婚嫁,是做爹娘責任內應盡的事,做兒女的除了拜堂以外,可以袖手旁觀,不能使喜事熱鬧闊綽,他們便覺得對不起兒女。對于生存空間狹小,不能輕易接觸社會。沒有自我的舊式女性,丈夫常年不在身邊,菊英娘總要把精神寄托在某一事物上,而菊英正填補了她精神上的空虛,為女兒操辦冥婚也成為了她的主要情感宣泄渠道。
3.死人對活人的解脫——為死了的人而活著。
8歲夭折的菊英,使菊英娘痛不欲生,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責里,總認為是自己的疏忽害死了年幼的女兒,在菊英死去的這十年里,菊英的母親用一種痛苦的方式回憶著她的心肝,思念著她的心肝,流露出對心肝濃烈的母愛。如果不是有為女兒操辦“冥婚”這一信念支撐著,很難想象,在這十年之中,菊英娘沒有了活著的念想,是否還能撐到現在。與其說是死人菊英在壓迫著活人菊英娘,毋寧說是死人菊英使活人菊英娘從苦難的現實中解脫出來,讓她有了活下去的支撐。活著的人正是緊緊地抓住了死了的人。為死了的人而活著,才活了下來 通過對死者形式上的完婚,從而使生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三、冥婚存在的合理性與積極意義
1.告慰亡者,安慰人心。
很多評論文章寫冥婚之害,認為這是死人對活人的一種壓迫,其實他們恰恰忽略了冥婚對于活人心靈的慰藉作用與支撐作用。
2.美麗人性的“呈現”。
不忘死者,為死去的人的生活擔憂,是重情重義的表現。從菊英娘魏菊英操辦冥婚便可感知母愛的偉大已超越生死,經久不滅。
3.“默默傳承”——特殊的民族傳統文化。
無論是封建禮教也好,科學道理也罷,古老的中華民族正是夾裹著“落后”與“進步”蛻變至今,如果失去其中的任何一環都不能成就今日之中國。冥婚的風俗習慣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未免是愚昧落后的,但這種風俗習慣的形成有我們特殊的民族心理積淀在內,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和合理性。
綜上所述,冥婚并不是麻木人性的顯現,反而它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冥婚作為一種能夠安慰人心的習俗,只要能起到它應盡的作用,誰又能否認這種風俗習慣的合理性或者能夠找到更好的切實可行的方式替代或者緩解喪子之痛。對錯都是相對而言,不能一概而論之,有的人認為冥婚是對生者枷鎖式的奴役,即使真的是枷鎖,也是一劑去除心病的良藥。即使它麻木了人的心靈,至少使人少了幾分刻骨的疼痛,為活著的人免去了失去親人的部分痛苦,這邊是冥婚帶給人們的積極影響。
結語:隨著歷史的演變,人權意識的完善,“抱主成親”和“迎柩歸葬”的冥婚形式已基本消失殆盡,而存留下來的是更為人性化的一種方式:男女雙方皆亡故的嫁娶婚姻。這種婚姻確實不免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有其愚昧性的一面。但萬事皆有利弊,這種婚姻方式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它所帶給生者的安慰、希望和支撐是其他一切方式不能替代的,這與長時間以來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積淀有關,同時這也是古老中國特有的婚俗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冥婚是中國歷史進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它所帶來的價值更是有待進一步開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