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實際出發、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發展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戰略定力,加強調查研究,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破解瓶頸,統籌兼顧、協調聯動,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本文通過對“四個全面”邏輯流變的梳理,結合安順發展的實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安順如何踐行“四個全面”,以加快實現安順后發趕超的目標。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7-0058-03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了“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自此“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開始公之于眾。習近平“四個全面”的提出,對每個省市來說都是一次發展的機遇,安順市也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機遇,踐行“四個全面”,以加快實現安順后發趕超的目標。
一、“四個全面”的邏輯流變及內涵
“四個全面”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同時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
(一)“四個全面”的邏輯流變。
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由此可見,它是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逐步提出的,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一個全面”的提出。
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小康社會”這個詞語很早就存在。小康社會這個概念是由鄧小平首次提出的。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鄧小平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這個概念,使“小康社會”這個概念更加具體化,更加時代化。1983年春,鄧小平將原來的小康概念更加擴大化,逐漸開始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而不是僅僅注重物質水平的提高。而后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直至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自此,“一個全面”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2.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召開,胡錦濤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從而將“一個全面”擴展為“兩個全面”。此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將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簡化成“全面深化改革”。
3.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自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個全面”延伸至“三個全面”。
4.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進行考察時首次提出“四個全面”,即“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盡管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都對黨建問題進行了相關闡述,但是“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提出的,并且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放在一起,一并提出的。至此,“三個全面”擴展為“四個全面”。
(二)“四個全面”的科學內涵。
“四個全面”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每一個全面都有其科學內涵。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全面,首先表現在小康社會惠及的領域要全面,誠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六是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覆蓋經濟、法治、文化、生活、環境等各個領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全面,其次體現在惠及的范圍要全面。全面小康社會不同于總體小康,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是惠及全國十幾億人口的小康,包括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是全國人民共同達到小康的狀態。
2.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系統的論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經歷的路線以及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概括。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確定一個總體目標,這個目標涵蓋的范圍要全面,之前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目標,大都是集中在具體領域的,例如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這個目標抽象概括了改革的目的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這個總目標具體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各個分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其次要求改革要深化,換言之,我們國家體制的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到本質,在各個領域深入的進行改革,從源頭上抓起,從根源上改革,從而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3.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之全面,首先要求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一個國家要想實現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因此,全面依法治國,就要求建立一個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保在各個領域都有法可依。
全面依法治國之全面,其次體現在各個環節都要依法行政,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司法機關都要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司法機關要獨立行使司法權,確保公平公正,政府機關要依法行政,遵循程序,確保行政合法合理。
全面依法治國之全面,還表現在建立一個完善的追究體制,所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因此,法治國家要求責任體制的法治化,一旦違法,無論是誰,必須追究其法律責任。
4.全面從嚴治黨。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一定要時時刻刻增強執政能力。全面從嚴治黨之全面,一是涵蓋主體要全面,不論是領導干部還是基層黨組織,都要牢牢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依照黨規辦事,從思想和制度上把握自己,做到嚴以律己。二是注意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行以來,要求黨員從思想上杜絕腐敗,按規矩辦事,從實踐中鍛煉黨性。
二、安順踐行“四個全面”的SWOT分析
安順市地處黔中腹地,是貴州省發展較早的地區,但是依然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因此,在“四個全面”的視野下,分析如何發揮安順優勢,避免其劣勢,促進其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優勢——S。
安順市是貴州省開發較早的地區,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一是旅游資源豐富。安順市本身就有兩個5A級風景區,即龍宮和黃果樹大瀑布,周邊還具有多個旅游風景區,如紅楓湖、格凸河、織金洞等等,在安順市市區內還有王若飛故居等紅色旅游景點,安順市文、武廟等人文景點。因此,安順市可以說是集自然風光、紅色旅游與人文景觀與一身,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二是氣候資源。安順市冬暖夏涼,舒適宜居,比起其他地區更適合人們前來居住,正如同安順市現在打造的“宜居城市”,有望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休閑度假。三是軍工企業較多。安順市軍工企業裝備優勢明顯,雙陽飛機制造廠、云馬飛機制造廠以及金星啤酒企業都在其區內。四是交通較發達,安順市是以前經商的必經之地,包括現在交通也是極為便利的,320國道,黃果樹機場,這對旅游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優勢為安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基礎。
(二)劣勢——W。
安順市的發展同樣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安順市土地資源少,安順市的農村雖然都風景優美,然而農民擁有的土地資源較少。二是地理位置相對來說不好,安順市位于中國西部,相對來說依然是較封閉的地區,運輸成本高,吸引投資的幾率較小。三是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安順市企業較少,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四是基礎設施依然有待提高,安順市旅游資源豐富,然而配套的基礎設施需要加強。這樣才能吸引消費,加大投資,從而促進安順市經濟發展。
(三)機遇——O。
一是政策扶持,黨中央對貴州實行了很多政策扶持,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亦對貴州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方向。例如,貴州發展要堅持“兩個底線”等等,這些發展策略都給安順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機遇。二是貴安新區的建設。貴安新區的建設會利用各種措施吸引投資,大量企業的入住也將給安順帶來機遇。三是安順市“一二四”攻堅戰的提出,即“一個目標”:做大總量、做強實力、做出特色、后發趕超、同步小康;“二個關鍵”: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四個重點”:全力以赴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山地特色城鎮化、打造旅游產業升級版、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一二四”攻堅戰的提出給安順市帶來新的號召力,是安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機遇。這些機遇都必將有利于安順市踐行“四個全面”,從而實現安順后發趕超。
(四)挑戰——T。
安順市踐行“四個全面”同樣面臨許多挑戰。一是貧困問題依然艱巨。盡管國家大量扶持,包括省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貧困問題依然是存在的主要問題。二是公共安全問題。安順市農村依然比較貧困,因此,有大量的人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安全問題也為安順發展帶來挑戰。
三、適應新常態,實現安順后發趕超
踐行“四個全面”,適應新常態,實現安順后發趕超,就必須發揮優勢,避免劣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制定針對性的措施。
(一)脫貧致富能力。
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具有脫貧致富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脫貧致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措施來實現。
1.促進產業結構化升級
安順市產業結構比較單一,那么就必須促進產業結構化升級,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所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那么安順怎樣實現產業結構化升級?一是利用旅游資源優勢,打造旅游休閑品牌。隨著生活水品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旅游休假,那么安順市應該打造旅游特色,吸引人群,促進經濟發展。二是打造綠色產品。安順市生態環境好,綠色產品具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大力發展綠色產品,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2.推動民生范圍化擴展
民生問題歷來是黨所關心的問題,如何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提出,“一要依靠產業帶動和必要的政策激勵,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二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問題;三要通過推
進就業創業,發展社會事業,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四要高度重視公共安全工作;五要關心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因此,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做到:一是切實關心群眾所關心的問題,例如就業、醫療、環境等問題,二是切實解決群眾所需要的問題,例如精準扶貧。安順實行駐村幫扶政策,每個貧困村都有相應的單位來幫扶,然而如何做到精準扶貧依然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因此,我們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幫助貧困人群脫貧,以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改革攻堅能力。
改革開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改革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動力的同時也會帶來挑戰。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求我們具有改革攻堅的能力。
(下轉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