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自發出第一聲啼哭起,就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并通過行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滿足需要,人一生奔波勞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基本動力,是人的積極性的源泉,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因而,需要是心理學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探討心理學的需要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7-0096-02
一、理論文獻綜述
(一)勒溫的動力學的需要理論。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K.Lewin)認為,當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時,就會喚起人的需要,即引個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緊張.這種張力會引起人的行為,使人恢復到平衡狀態。需要滿足后,緊張便得以解除。
(二)默里的人格學的需要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默里認為:人格是個人需要與環境限制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需要則是腦區內的某種具有生化性質的力量。需要可以區分為潛在的和外顯的兩類。需要還可以區分為內發性的和反應性的兩類。個人需要與壓力相結合,決定一個人的行為,需要和壓力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動力系統。需要是傾向性的因素,壓力是促進性的因素。
(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5種基本需要,分別是:(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歸屬和愛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層次性。在通常情況下,以上5種需要按順序依次排列,形成需要的層次結構。生理需要是最低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越是高級需要,在個體的發展中出現得越遲.越能體現人類的特征和人的價值。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心理學的一個中心概念。作為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指一個人希望自己的潛能得以發揮,希望干適合于他干的事情.希望成為他能夠成為的人。馬斯洛將自我實現視為人性的本質。他認為任何生命都生來具有實現其潛能的傾向,人更是如此。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潛能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和結果。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達到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是少數。然而自我實現并非普通人所不可企及,運動員、工匠,乃至家庭主婦都有可能獲得自我實現的體驗。
二、我國學生的心理需要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心理學界對需要進行了理論研究與調查研究。在一項對大學生心理需要的調查中發現,面對學習、就業等壓力,一些大學生竟在其宿舍里養起狗、貓、兔、龜及金魚等寵物,他們竟與動物“同居”。心理專家提醒,盡管飼養寵物可以放松心情,但學生切忌沉迷于寵物,以免導致孤僻的性格。大學生在宿舍里養寵物,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敏感的特征體現。老師和家長應該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尋找適當的時機同他們好好交流,以免學生一味將寵物當成精神寄托、逃避現實,而導致孤僻的性格,學生的心理需要對其生活學習等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由此可見。
實際上,學生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表現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認同和贊美的心理需要,被理解與關懷的心理需要,友誼情感的心理需要,渴望取得成功和體驗成功后的愉悅的心理需要。心理學家分析,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理需要:(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別人的贊賞;(4)在家里有地位。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需要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積極性的源泉。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如果父母、老師或朋友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作為教師一定要通過激發、利用和滿足學生相應的心理需要,才能很好地實現多元教學目標。
三、根據學生需要心理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
(一)利用學生好表現和好奇的心理需要,實現理解、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教學目標。
好表現和好奇的心理幾乎人人都有,中小學生的更為強烈。教師可以通過多設計一些適當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思考、回答,提供一些合適的習題、實驗,讓各類學生去解答、操作,多組織一些有意義、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即通過多提供一些讓學生表現、展示自我的平臺、機會,并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友愛、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和振奮的心理狀態中,充分地、深刻地、創造性地展開思維活動,主動地討論、回答問題,積極地動手練習、操作,從而充分滿足各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好表現的心理需要。教師還可以把所要傳授的知識變成一系列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讓學生去探究解決,在學生滿足好奇心的同時獲得知識并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
學生在滿足這兩種心理需要的過程中,以不斷地思考、回答、討論、動手練習和操作等方式,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很自然地實現了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目標,并且由于不斷地實現由知識到能力的內化,使思維、交流、動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利用體驗成功后愉悅的心理需要,實現培養自信、發展能力的教學目標。
人在取得成功時,總伴隨著一種愉悅甚至是興奮的心理感受,這是一種令人渴求的、美好的心理感受。學生在回答出一個提問、做對一次板演、做好一次實驗、解答出一道“難”題、完成好一個體藝方面的技術動作和取得好的考試、競賽成績時,都有程度不一的這種心理感受。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華,體現自己的價值,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與贊美,體驗成功后的愉悅,是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的重要動機和激勵之一。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這種需要還是一種生長性的心理需要,當學生體驗一個或一方面成功后的愉悅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將產生新的、更強烈的這種心理需要,新的需要將激勵學生去不斷取得新的成功。顯然,學生在不斷滿足這種心理需要的過程中,他的學習自信心將不斷增強,他的思維、表達、動手、創新等能力將隨之發展提高。教師不但要創設機會和環境讓學生滿足這種心理需要,更要通過對學生取得的成功與取得成功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閃現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火花的充分肯定和贊美,加深學生對這種美好心理的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增強學生取得學習成功的自信心。
(三)利用渴望認同和贊美的心理需要,實現陶冶品德情操的教學目標。
學生的言行舉止、能力水平、優勢長處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同學與老師的認同和贊美,因而,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正確的認同標準和藝術的認同方式去規范學生的言行,使他們知道哪些不可為,哪些可為,該怎樣為;利用賞識和贊美去喚醒學生崇真尚美向善的潛意識,去激發學生胸懷天下愛國憂民,去激勵學生誠實守信謙虛自律,去鼓勵學生自信堅毅、開拓進取、追求卓越。
(四)激發學生成就一番大業的強烈愿望,實現“不教”的教學目標。
“教”是為了“不教”,“不教”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和最佳境界。“不教”有幾個重要的前提,一是學生必須志存高遠,有成就一番大業的強烈愿望;二是學生有堅毅、執著、自信等優良的個性品質;三是學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要實現“不教”之最高教學目標,就是讓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標深植于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把成就一番大業變成一種持久的強烈的心理愿望,并使他們懂得目前的學習與其愿望的實現是密不可分的,從而把學習轉化為他內心的一種深層次的需要,把成就一番大業的強烈愿望轉化為他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將逐漸養成,學習能力也將自然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總是渴望著某些老師來上課,或一旦開展某些活動時就興奮不已。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這些老師能讓學生好表現、好奇、渴望成功和體驗成功后的愉悅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這樣的老師往往能通過科學的設問提問、平和親切的教態、精練的講授、恰到好處的賞識和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展示平臺與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他們上課學生不但全神貫注地聽,積極地思考、回答、討論和動手練習、操作,而且心情特別輕松而又興奮,思維異?;钴S敏捷,還不時或有閃光的思想、精彩的結論、獨特的解答出現,或有創新思維、新穎的問題冒出,或有真情實感的流露。思想、情感、知識、智慧等信息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地交流,“教”與“學”步入了一種真正的良性互動,師生均處在一種興奮、愉悅的體驗甚至是享受的感覺之中,課后學生總覺得意猶未盡,余興未了,思考、討論等學習活動常常延伸至課后。這樣的教學真正挖掘了學生的潛智、潛能,發展了學生的潛質,實現了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維教學目標。
然而,滿足學生相應的心理需要,不是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要引導學生把愛慕虛榮、回避失敗等消極的心理需要轉化為積極的心理需要,把好表現等低層次的心理需要轉化為高層次的心理需要,把固有的心理需要轉化為精神追求,內化為思想、個性、心理等方面的良好素質??傊?,教師從掌握、激發特別是利用并滿足學生相應的心理需要出發,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對全面、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確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