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編劇鄒靜之說:“如果說現在是個‘拼爹時代,歷史文化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爹。”話糙理不糙。
?平心而論,文化“拼爹”,即與別的民族比傳統文化、比文化遺產。世界上能拼過我們的不多,歷史悠久的希臘、印度、羅馬或可與我們打幾個回合,后來崛起的英、法、日、德雖曾輝煌一時,但從總體上比較還都不是對手;“暴發戶”美國只有200多年歷史,更是提都不要提。回首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諸子百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文學,還有燦若群星的歷史人物、風云變幻的歷史事件,都是我們文化“拼爹”的雄厚資本,足以讓我們傲視天下。如果把這些東西通過現代文化手段藝術地表現出來,不僅能教化國人,增強歷史自豪感,而且對于我們增強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影響,輸出文化和價值觀,亦大有裨益。
?遺憾的是,歷史上很多優秀的人和事我們還沒有寫出來,或沒寫好,就好比是捧著金碗吃不飽。如今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小說,數量盡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濫造之作,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不敢恭維,因而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很少。而近鄰日本、韓國,卻經常通過歷史劇輸出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撒切爾夫人就曾尖刻地對中國預言: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這話刺耳、刺心,卻發人深省。
?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文化“拼爹”,我們固然得天獨厚,但也會使我們產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樂椅上不求進取,最后變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釋、重拍、戲說、改寫或顛覆前人的經典過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經典,如影視劇啃《紅樓夢》、啃《三國演義》、啃《水滸》、啃“三言二拍”、啃《聊齋志異》、啃《史記》;二是啃當代經典,如把那些曾經反響不錯的電影改編成電視劇,譬如《永不消失的電波》、《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英雄虎膽》等,或者把多年前拍過的電視劇重拍拉長,如《玉觀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還有金庸的武俠劇、瓊瑤的言情戲等。還有一種文化“啃老”,靠爭奪真真假假的古人遺址來吸引大眾注意力,獲取經濟利益。凡此種種,對傳統文化盲目依賴,對當下文化極端不自信,都沒有表現出當今中國文化應有的創造力,而是陷入了庸俗化和功利主義的泥潭。
【使用提示】
文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無疑是幸運的,但也可能會變成包袱。而現實卻是一味追求利益,對文化不斷地重復、復制和模仿,創新能力的欠缺,使文化呈現出一種越來越低俗的現象,廣為人們詬病。只有增加創新元素,老實地繼承與發揚,才是出路。
【適用話題】
文化、反思、翻拍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