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國
構思,就是打腹稿,猶如蓋房子之前,先設計藍圖。好的構思是中考作文成功的關鍵。要寫出一篇優秀的中考作文,離不開精心的構思。中考作文的構思,尤其要注意以下“五要”:
一、立意要深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確立作者要表達的主旨。在構思的過程中,立意決定著材料的取舍提煉,支配著文章的布局謀篇。立意的高下,決定著文章的優劣。
所謂“立意要深”,就是指文章的主旨要深刻。如一篇題為《愿做羅布泊的胡楊》的中考優秀作文,作者巧妙地把胡楊樹人格化,以胡楊自述的口吻行文,通過對胡楊樹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的描述來揭示生命的意義。作者以柏拉圖的名言“在短暫的生命里尋找永恒”作為題記引起全文,行文不論是描寫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景象,還是抒寫感悟,都緊扣對“生命”的思考這一中心。文章立意深刻,給人一種深沉大氣之感。
深刻的立意,需要深入的思考,深入的“挖掘”。要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去揭示其內在的本質,思考出對人生、對社會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東西,要在一般人的認識上再進一步,“見別人之未見”,“思別人之未思”,從而確立一個深刻而有意義的主題。
二、選材要新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能否選好材料關乎文章的成敗。考場作文時,一些同學往往疏于在選材上下功夫,常常是不假思索地順手拈來平日里多次用過的材料,或者張三同學拾金不昧啦,李四同學助人為樂啦,趙老師帶病工作啦,或者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發泄作業負擔重的痛苦,等等。這樣選材,雖然省事,但文章也因此步入了材料陳舊、內容平庸的誤區,自然難以獲得高分。
中考作文應注意選取新穎的材料來寫。要注意通過觀察和體驗,從人們熟悉的事物里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內容,力求以新的材料、新的角度寫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當然“新”并不是新奇,“新”來自于生活。如一篇題為《我要說聲謝謝你》的優秀作文,作者選取自己十幾年的讀書經歷來寫,寫出了書籍給予自己的幫助,出人意料地向“書”道謝,選材新穎,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豐富的日常生活有很多事情可以推陳出新,這就需要同學們平時多觀察、多思考,用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生活的真諦。
三、情感要真
表達真情實感已經成為許多地區中考作文試題的明確要求,然而不少同學卻因感情失真而屢屢失分。如生搬硬套,假話連篇,或寫自己并不存在的凄慘身世、不幸遭遇,或寫自己勇救落水兒童,或寫抓小偷……因為沒有親身經歷,所以寫出來的文章要么讓人感到矯情做作,要么給人虛假不真實的感覺,得分自然很低。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優秀的作文,往往以濃濃的真情撥動讀者的心弦,引發讀者的共鳴。按照“文如其人”的說法,要寫出令人感動的好文章,既需要我們真誠為人,也需要我們用心感悟生活,學會融情于文。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在構思時,我們應當首先考慮筆繪親身經歷。比如,憶寫往事,心中依然會有或感動或熱愛或憤怒或悲傷的情感,經過心中的醞釀,自然就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再者,自己經歷過的事,由于有了切身感受,所以最容易沉浸其中,也就容易做到筆下生情。
四、結構要巧
中考作文,在下筆行文之前,必須對全文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既要注意完整清晰,也要做到合理巧妙。在構思過程中,要著力為文章設計出合理的結構形式。比如,可以運用“彩線串珠法”,用一條線索貫串起相關材料;可以運用“回環反復法”,在文中反復使用同一句話或同一個段落,形成文章整齊對稱的結構;可以運用“波瀾起伏法”,通過設置懸念、抑揚轉換、一波三折等方式展開行文;還可以構思排比段、對比段等結構形式。
另外,構思文章的結構形式,還要注意擬好開頭和結尾。好的開頭能起到引領作用,既可以使文章順利展開,又能吸引讀者閱讀下文;好的結尾,則能照應開頭,凸顯主題,或者總結全文,畫龍點睛,幫助讀者理解主旨,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文體要好
近年來,中考作文大都要求考生“自選文體”,可以記敘經歷,講述故事,也可以抒發情感,發表議論,說明事物,或者展開想象,等等。寬松的寫作空間,為考生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華,寫出佳作創造了條件。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中考作文要想獲得高分,選擇一個好的體裁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選擇記敘文、議論文等一般文體之外,書信體、訪談式、小小說、童話、寓言等都可以采用。當然,具體選擇何種文體形式來寫作,構思時要根據寫作的內容和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穎獨特而忽視了文章的內容,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總之,只要是“合身”的文體形式,就是最好的。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中考作文充分重視構思過程,想清楚后再動筆,不僅能使下筆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更能促進佳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