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這里的“邏輯”是指“客觀規律性”。為了讓廣大中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覺,請看下面一個案例:
?愛因斯坦對學生說:“有兩位工人,修理很舊的煙囪,當他們從煙囪里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干凈,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請問:他們誰會去洗澡呢?”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煤灰的工人會去洗澡嘍!”
?愛因斯坦說:“是嗎?請你們注意,干凈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他覺得從煙囪里爬出來真是骯臟。另一位看到對方干凈,就不這么想了。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
?有一位學生很興奮地發現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凈的工人看到骯臟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臟的,但是骯臟的工人看到干凈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并不臟。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凈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愛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所有的學生似乎都同意這個答案。只見愛因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是錯的!兩個人同時從很舊的煙囪里爬出來,怎么可能一個是干凈的,另一個是臟的呢?這就叫做‘邏輯。”
?我們廣大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正在從感性認識逐步向理性認識提升,為此,在作文中不僅應該而且能夠尊重“客觀規律性”,講一點“邏輯”。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作文不僅“耐看”,而且“耐嚼”。
一、情節的設計要符合情理的邏輯
?在記敘文寫作中,情節的設計既要順乎情,又要合乎理。順乎情,讀者方能接受;合乎理,讀者方能信服。如果片面追求結果出乎意料,而忽視情節更應在情理之中,勢必使情節的發展流于荒誕。
?蕓蕓眾生都是要食人間煙火的,他們不是超人,也沒有“神力”,只能按規律行事,所以在情節設計上,悲歡一定要有因,離合一定要有緣,千萬不要喜怒無常,搞無厘頭的華麗轉身。生活是一團麻,廣大中學生要想把這團亂麻中人情世故的頭緒理清楚、理順暢,就必須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嘗一嘗生活百味,閱一閱人間萬象。也只有經過社會這個大課堂的歷練,讀透生活這本大書,才能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從而在設計情節時既“從心所欲”,又“不逾情理的邏輯之矩”。請看《淚藏心海》中的一個片段:
?他從邊遠山區考取縣中后,沉迷于網絡,經常半夜翻墻外出上網。一日,他剛溜到墻腳下就拔腿狂奔而回,面色古怪,誰問都不說原因。從此他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里一直盛傳他撞見了鬼的故事。后來他考上了大學,有昔日同學重提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年父親來送生活費,舍不得住旅館,在學校的墻腳下坐了一晚上。”
?“他”能迷途知返,考上大學,靠的不是說教,而是情理的邏輯。從“情”上來說,一位父親給兒子送生活費,因為舍不得住旅館,竟然在學校的墻腳下坐了一晚上。面對此情此景,“他”的心頭只會涌上兩個字:一個是“愧”,愧對省吃儉用、含辛茹苦的父親;一個是“悔”,追悔自己誤入歧途,荒廢學業。從“理”上來說,“他”能從邊遠山區考取縣中,說明他在學習上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他就此發憤讀書,迎頭趕上,也是“可望”亦“可即”的。
二、論層的設置要符合事理的邏輯
?在議論文寫作中,要把“理”講清說透,就必須將中心論點切分成幾個分論點,即“論層”;而要把“理”講得讓人口服心服,論層在設置上就必須符合事理的邏輯。議論文是要講“理”的,如果把幾個論層胡亂地堆砌在一起,就不僅達不到講“理”的目的,還會給人造成一種思維混亂的感覺。請看梁明成的佳作《擔當》中的三個論層:
?1.擔當需要一個人有良好的品德。
?2.擔當需要一個人有果敢的勇氣。
?3.擔當需要一個人有雄厚的實力。
?從事理邏輯上來說,“品德”決定了一個人有沒有責任感、責任心,“想不想”擔當;“勇氣”決定了一個人“敢不敢”擔當;“實力”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擔當。一個人如果連“想”都不想了,“敢”和“能”自然無從談起;一個人“實力”再強,但如果沒有“果敢的勇氣”,是一個懦夫,那么他在關鍵時刻也不可能責無旁貸,負起自己應盡的那份責任。《擔當》一文從“想→敢→能”的論層設置,顯示出了事理上清晰的邏輯鏈,逐層推進,思維縝密。
“若將天地常揣摩,妙理終有一日開。”我們堅信:廣大中學生將情理、事理的邏輯揣摩通透之日,就是其作文登堂入室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