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積累前言】
2015年10月5日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11時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當地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了該獎項。屠呦呦獲獎填補了華人未獲此獎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國本土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84歲高齡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屠呦呦繼2011年榮獲拉斯克獎后,再次榮獲醫學領域頂級獎項。屠呦呦的貢獻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以“抗瘧神藥”拯救千萬人生命,自己卻安守清貧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中華科技史上書寫下又一段傳奇。
【人物簡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